《天幕红尘》叶子农不说的秘密,除了见路不走,别有深意
电视剧《天幕红尘》是由豆豆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一个拥有血色浪漫背景的“guan二代”叶子农,在追求自我幸福路上的点点滴滴,而且通过父母走过的路,完全理解父母信仰背后的逻辑,更深层次到解答了自己对于生命和人生价值的“困惑”。
从宏观上讲,豆豆的小说,活生生给人们塑造了一个人设,精英阶层的人设,以及可以形成个人崇拜和敬仰的人格出来,无论是宋一坤、叶子农、还是丁元英。
宋一坤从底层人民哪里,完美诠释社会达尔文主义,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接近动物本能的生存竞争,饥饿游戏里面没有善恶,活着才是王道。
而丁元英要比宋一坤的层次高,完全可以看成已经完成阶层跃迁后的宋一坤,解决了生存问题,接下来要解决生存之外的问题,如何更好得活下去,并保护既得利益和革命果实。所以才有得救之道的讨论,才有了杀富济贫和扶贫。丁元英可以说是入佛门六根清净,进商道狼性十足了,这和凡人不一样,凡人是两头都想要,两头都抓不到手里。
叶子农更特殊,叶子农要解决的问题,丁元英都没有解决,就是得“道”和自身价值的自洽和他恰。但是叶子农完美诠释,名闻利养杀人的刀,知止守缺养人的宝。和解,只要是人,就得干人干的事,所以人性也好,反人性也好,都会不自然得被人当工具,借刀杀人,但是没有人意识到他们“错了”。
核心有一点,不说话悟道,言语道断一说即错。很多人研究理论穷极一生,洞中一日洞外千年,求道心切,无论证、还是求,都没有结果,与道无缘,因为执念太重,心魔太大,没有一颗强大的心,不昧因果,了无挂碍。
什么是道缘,什么是修缘,为什么丁元英说随缘惜缘不攀缘,因为很简单,因缘际会,因缘和合,不是我们想就能做到,做到就能得到,中间还有时间、地点、空间。
也许现在的互联网巨头在前十年可以成功登顶,十年后的今天,给相同的人和资本,都不会再复制一个阿里巴巴,原因很简单,要素和条件都变了,十年前的观念和今天的观念完全不同,十年前没人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现在隐私和消费者画像足以让人知道这个人的全部,更别说国家层次的东西了。数据是真的强,危害是真严重。
其实大道至简,殊途同归,叶子农给我们的东西更晦涩,我们很容易把丁元英或者豆豆当高人和神,以为人家是救世主,但是非也,遥远了。
同样事物变化的状态总是像一而二 二而一这样的状态,无法通过逻辑思维和科学验证,证明它们存在,并且影响我们的思维和感知世界的能力。撼山易,撼心中神难,每个人心难免都有这样的景象,大脑的意识都有一整套自欺欺人的话术,每天自我催眠,自我文化阉割,告诉自己,不走心,不修心,不修道,每个人都太忙了,不会坐下来思考,也不会付诸实践,只会下意识的赚钱,赚到赚不动,40岁想去守大门,50岁跑外卖,60岁捡垃圾,不是不能干,是没到哪个份上,大家都提前进入老年生活,20岁的姑娘在恋爱,30岁姑娘在蹦迪,40姑娘广场舞,不应该是这样(不是说不该干,是时间不对,后延10年,刚刚好)。
和光同尘即同流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不是不染,而是扎根,而是汲取能量,像胡汝珍一样,严嵩的高徒,但不党争,一心为国为民,死而后已。
叶子农的见路不走主要思路是四个(总结不到位,评论区讨论)
科学的方法论,见路不走,见经验的路不走,见教条的路不走,见书本上的路不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路在脚下,路是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讨论出来的,实事求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科学的本体论,修心修道,人们总在二元思维的世界不能自己,其实原始佛学也好,道学也好,是不分家的,一棵树上三个瓜,修行方式不一样,但本质是一样的,是无极,是道,是造化,也是自然。
科学的意识论,道法自然、如来、无极、般若、如如不动。我们要承认我们主观世界成长的规律,也要明白观念、以及各种经典建立的护城河,儒释道、老庄易、都是名,最主要是背后的智慧,是人能够洞察一切的思维力、判断力、以及想象力。
以及三位一体(不是线性,而是立体的多维的),可以说人修道也好,修佛也好,修什么都好,起点是一样的,终点是一样的,学说都是指着你参透智慧的指头,而不是神,绝大多数人信错神,进错庙、上错香了,因为把所谓的觉悟当神,当救世主了,以为这就是得救之道。
世间通往自我解放的路有三条,最容易,也最难的就是缺少思想和格局,以及自我认知稀缺的那部分人,此路唯一,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不要想走捷径,没有捷径可走)。
第二条,以佛入道,什么意思,就是修心,怎么修心,就是正确面对自己所思所想,所欲所求,修行未必在深山,红尘亦是大道场,实际上和鲁智深一样,走入世的路线是最容易,也是最靠谱的一种修行。高僧大德都不信神,不信佛,不信佛相,他们信自己,信自己的心,是慈悲的,是平常的,是清静的,毫无分别心而言,真正意义上的众生平等。觉者也是众生。
第三条,以道修真,就是通过修真的方式获得自我精神和灵魂的解脱,人本能是惧怕死亡的,怕孤独和寂寞,但人生来孤独,很多事情不是你怕就能躲过去,不是因为你能趋利避害,权衡利弊这么简单的事。
就如同道家修道,修的是灵魂、身体、以及追求,三位一体,先要入定,然后抱元守一,就是心中无杂念、妄念,以及我和我执,道家通过呼吸、辟谷、以及打坐等方式开启自己生命之光,《太乙金华宗旨》里面吕洞宾提到,只会开玄关,守祖窍,天人合一,才是修道的开始,和佛家明心见性,如如不动一样,是修行的境界和特殊状态,是特殊能量和磁场。而不是思维维度,活着认知方法。
就像《金花的力量》里面外国友人用心理学和逻辑分析来表达,来自东方古老的修真基础理论知识的社会实践。
智者自知,明者自明,很多东西当道理讲很无聊,很空洞,但是你要是修行,你要是敢面对自己内心,敢战胜自己,和自己赛跑,你就是强者,要不去变强的路上。
不要总在信不信,对错、是非、善恶,自己要实践,要实事求是得解决问题,才能成长。要是听道理能成长和成熟,就不要教育、法律、道德了,交给道理好了,道理无用,用才有用。
把自己下定义和判断事物能力训练出来,不要看世界找对错,对错在心中,公平也是,叶子农最后死了,芮小丹死了,宋一坤还是死了,但是,有醒悟的,大多数人昏昏欲睡,不是叫不醒,而是睡习惯了,思维、意识、执行力、判断力、想象力,任何一种能力不锻炼,不坚持,不修 不养同样会老,会死,大家以为只要活着就不死。
我莫名想到一句诗,有些人活着,人却死了,有人死了,但人却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