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罗兰·巴特
“谁是罗兰·巴特”,是另一本书的书名。但对于牛津通识读本里的这本书而言,这个标题同样可以用来概括它的内容。
这本书的章节标题,其实就是在揭示罗兰·巴特的多重身份。比如:
-神话研究者
-结构主义者
-文学史研究者
-享乐主义者
-作家
-批评家
-文人
诸如此类,既是罗兰·巴特通过自己的作品试图留给世人的印象,也是接触他作品的人对他的定义。总括起来看,“文人”是罗兰·巴特晚年的身份,也许更能概括他写作不辍的一生。文人除了智识以外,还有情怀。这也是罗兰·巴特的写作看起来跨界的原因之一。“为艺术而艺术”不是他说的,“为写作而写作”却是他遵循的原则,说是冲动,亦无不可。
罗兰·巴特,引自本书
罗兰·巴特的写作,是超越或者说是抛弃了智识、着重探寻情感的写作;是回避产生意义的结构的写作;也是以作者的死亡作为读者诞生代价的写作。巴特拒绝意义、连贯性、情节、整体结构的写作形式,或许会让他的读者(尤其是小说、散文的读者),沉不下心来阅读放在面前的文字。
传记作者在最后一章“巴特身后的巴特”中说,巴特去世20年后,最大的变化是,他变成了作家,各种罗兰·巴特赖以成名的文章,湮没在全集中。罗兰·巴特晚期对早期作品的祛魅,嘲弄自己早期所创造的概念,“完全可能创造一种巴特式的神话,关于作家和作者的神话”(引其自本书第十一章)。
顺便说一句,尽管罗兰·巴特是多面手,但他主要是理论家。要把这个读本顺畅地读下来,读者也得有一点理论基础。西哲,最好知道一点常识。“看,没有概念!”罗兰·巴特可以这么说,因为概念在他胸中,他也创造概念。读书的人没有概念,那就真的“无意义”了:云里雾里呀。
读到哪里,记到哪里,走得急,连书带笔记,一同忘在了别处。感谢电子书,否则也不会有上面的文字了。
阅世,
也是一种阅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