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欣赏之五

中国美术欣赏之五

https://www.zyzw.com/zgysd005.htm

本站编辑介绍美术经典作品,旨在普及美术知识,提高欣赏能力,勿用于商业用途。

五、明代美术

    45、风雨归舟图,此图树石,用笔刚劲犀利,气势雄壮,以大斧劈带水墨破刷出的山石,生动地表现出瘦硬多棱角的特征,强烈地显示了山石的质感、立体感。《风雨归舟图》是明代“浙派”创始人、山水画巨匠戴进的作品。这幅山水画较好地体现了“浙派”山水的创新面目,可谓戴进的代表作。戴进(公元1388—1469年)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对山水、神像、人物、走兽、花果、翎毛,无不精能,是明代屈指可数的绘画全才。

风雨归舟图  明  戴进

    46、鹰击八哥图是林良传世的代表作之一。此画笔势道劲、豪放,墨色饱满、灵活,是一幅水墨写意的精品。图中描绘了一只凶猛而威武的雄鹰,以一个急转翻身的姿态,追逐一只丧魂落魄的八哥的瞬间。作者精心的刻划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如苍鹰贪婪残忍的神色和动态,以及目光锐利、础础逗人的气概,都描绘得非常逼真生动。林良,字以善,广东人。他生活的年代约公元1416—1480年,即明代前期。他早年学山水于颜宗,学人物于何寅,后来专攻花鸟,擅长花果、钥毛。

鹰击八哥图  明  林良

47、庐山高图,近景被头,一人迎飞瀑背向而立,与高耸入云的巨蜂相比,比例虽极小,却点出了题意。陈宽祖籍江西,沈周画此图赠其启蒙老师,是以庐山象征陈品格的崇高,寓意深刻。沈周(公元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长洲相城(今江苏吴县)人,出身于诗画及收藏世家,绘画成就主要是山水画,其声誉与文征明、唐寅、仇英齐名,绘画史上称“明四家”。他又与文征明并享“吴派”两大家的时誉。

庐山高图  明  沈周

48、孟蜀宫伎图,画家在描绘这四位女子时,舍弃了一切背景,只题了一首诗:“莲花冠子道人衣, 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己去,年年斗绿与争绯。”诗道出了这幅画的主题。对年轻妇女来说,化装、打扮本是一件乐事,然而,对这群宫伎来说,却是一种悲剧。因为她们的用心打扮,仅仅是为了满足君王的欢娱。作者唐寅(公元1470一1523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苏州人。是明代文人画家中最有影响的“吴门画派”的四大画家之一。

孟蜀宫伎图 明 唐 寅

49、兰竹图,这幅《兰竹图》,在画风上显得分外秀逸自然,潇洒清新,用笔流畅而秀挺,简朴而纤美。所画兰草,叶叶飞舞,生动有姿,兰叶用笔,刚柔相济,苍润劲挺,笔笔有功力,疏密有节奏。作者文征明生于1470年,卒子1559年,整整活了九十高龄。他是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原名壁,字征明,号衡山。学画于沈周,又与祝允明、唐寅、徐应帧相切磋,称“吴中四才”。

兰竹图  明  文征明

    50、春夜宴桃李园图,它是以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图》为题材,描绘李白与其四从弟,春夜于桃李园中设宴,斗酒赋诗的情景。作者仇英(公元1493—1560年)是明代著名的大画家。字实父,号十洲。本太仓人,后移居苏州。他是与沈周、文征明、唐寅齐名的明代吴门四大画家之一。

春夜宴桃李园图  明  仇英

    51、榴实图,这幅《榴实图》,画了一枝倒垂的石榴,硕果成熟,向日开口而裂,饱满的榴子,滋润透明,富有质感。苍劲有力的枝干,稀疏松动的榴叶,豪放不塌,涉笔成趣,虽寥寥数笔,却处处有画境,笔笔见精神。画面上留有大块空白,使全图气势磅礴,境界开阔,给观者以无穷的回味。作者徐渭青年时代,很有文才,但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但他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不但诗、文、书、画纵横一时,对戏曲亦有很大贡献。特别在绘画方面,更有突出的成就。

榴实图  明  徐渭

    52、赠稼轩山水,这幅画不着色,全以笔墨气势取胜,笔致墨韵,拙椎秀润,神气充足。画中山水树石,秀逸潇洒,具有“平淡”而又“痛快”的特点。作者董其昌是明代晚期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也是绘画理论家,富收藏,精鉴赏。他不仅是“松江派”的重要画家,而且对文入画的发展与宣传起了很大作用。他生于公元1555年,卒于1636年,江苏华亭(今属上海市松江县)人,万历进土,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以书画驰名当时。

赠稼轩山水  明  董其昌

    53、屈子行吟图,是明末画家陈洪绥的版画杰作。这件古典绘画,因为出色地概括了战国时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精神状貌和性格特点,历来被世人所赞赏。评论家皆以为,自清代以来的两个多世纪中,凡作屈原像的画家,尚无人创作出高于此图的作品。所以,它是一件无愧于屈原画像中冠绝当世的珍品。作者陈洪绶(公元1598—1652年),字章候,号老莲,浙江诸暨人。他四岁时就登案作过八、九尺长的《关壮缪像》壁画。十岁在杭州临摹李公磷的《孔子像》及“七十二圣”石刻画像,达到了遗貌取神,“人莫能辨”的程度。陈洪绶作《屈子行吟图》时,年方十九。

屈子行吟图  明  陈洪绶

    54、观音像,这件优美的瓷塑观音,是福建德化瓷窑生产的中国瓷塑艺术的代表作品。这苔观音称为白衣观音,身披白衣,坐在岩石上,左肘撑着岩石,双臂相抱,上身略倾向左方,头微俯着闭目凝思。面庞丰满秀润,五官小巧玲珑。那低垂的眼睑背后,藏着一双聪慧而慈祥的眼睛。她是中国古代妇女的美的典型。

观音像  德化窑瓷塑  明


 五、明代美术概况

明代是近古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它的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和学术思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缓和阶级矛盾。致使农业、工商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明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虽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从总体来说,已处于没落状态。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有所萌芽,导致了封建制度开始解体。随着这种解体过程,封建统治者更加转为专制,因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统治者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干涉也随之更为粗暴,使画家的创造性受到压抑。
    这一时期,美术呈现出新的变化。在绘画上,“文人画”占着首要地位。“文人画”在明代最为昌盛,其中尤以山水画影响较深,但画风趋向复古,创新不多。宫廷设画院,承袭宋代院体画风,马远、夏珪水墨苍劲的画风又逐渐盛行起来。 城市工商业日益发展,尤其是江、浙一带,出现了——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画家也多集中在这些地区。他们的绘画作品,在市场上自由买卖,为广大市民阶层所喜爱。这一时期由于画家们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 以及各自所祟尚的画风及艺术风格的不同,在山水、花鸟画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画派,著名的有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吴伟为代表的“江夏派”,沈周、文征明为代表的“吴门派”,董其昌、陈继儒为代表的“华亭派”(或称“松江派”), 以徐渭、陈淳为代表的“水墨写意派”,以及周之冕为代表的“勾花点叶派”,等等。到明代晚期,山水画摹古之风更盛,一味追求笔墨形式,使得画风日下。
    人物画方面比起山水、花鸟画来,尽管发展缓慢,日趋衰落,但却出现了一些杰出的画家,如唐寅、仇英、陈洪绶、曾鲸等。他们人物画的成就在这个时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明代的民间绘画有很大发展,无论城乡,都有画工及绘画行业。尤其是传统的木刻版画艺术,发展很快。甚至一些大画家也从事木刻版画的创作。如唐寅、仇英等曾作《西厢记》、《列女传》的木刻插图。陈洪绶创作了《博古叶子》、《水济叶子》和《离骚》等木刻插图,留传后世,影响颇大,在版画史上作出了一定贡献。
    明代的宗教雕塑,追求着人物精神状态的表现,显示了民族气派。但大型雕塑造像趋于停滞、衰落,也缺乏感人的力量。而与工艺美术结合的小型雕刻,广泛流行起来,雕塑手法也活泼生动,十分精致。陵墓雕刻和建筑装饰雕刻,也得到一定发展。

风雨归舟图 明 戴 进
    《风雨归舟图》是明代“浙派”创始人、山水画巨匠戴进的作品。这幅山水画较好地体现了“浙派”山水的创新面目,可谓戴进的代表作。
    戴进(公元1388—1469年)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对山水、神像、人物、走兽、花果、翎毛,无不精能,是明代屈指可数的绘画全才。他所画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号称“蚕头鼠尾”。据《无声诗史》记载,有一次,他到金陵,行李为一佣肩去,初未究其姓名,查不可识。乃从酒家借纸笔图其容貌,集众佣示之。众曰:'是某人也。’随迹其家,果得焉。”从这段话可见他绘画的“传神写照”之妙。戴进的绘画以山水名世,画法师南宋马远、夏珪,并取法郭熙、李唐,笔法遒劲苍润。在明代中叶被推为“绝艺”。由于他是浙江人,又继承相发展了南宋画院水墨苍劲的画风,从学者亦以浙人居多,放出他开创的画派被后人称之为“浙派”。“浙派”绘画不仅流行于杭州、南京一带地区,其绘画风格亦为当时画院的楷模,从而成为明代重要的绘画流派之一。
    戴进现存作品以结合人物活动的山水画为多,风貌不一,意趣各异。但以继承南宋画院李唐、马远、夏珪墨色苍润、奔放豪迈一体最为突出。现存的《风雨归舟图》,正是这种雄健画风的代表作。在这一传统题材里,画家成功地运用浅设色而水墨苍劲淋漓的技法, 以横刮阔笔扫出狂风大雨,烟雨变幻中的远近山峦,峭立隐现。而以简略的线条勾画出溪桥顺风而归的农夫,水上逆风而去的小舟。风雨激荡,林树摇撼,行人在山雨中急勿匆赶路的情态,描绘得形神俱肖,真实感人。画家借骤风急雨异乎寻常的紧张气氛,抒发了自己愤慨的激情。此图树石,用笔刚劲犀利,气势雄壮,以大斧劈带水墨破刷出的山石,生动地表现出瘦硬多棱角的特征,强烈地显示了山石的质感、立体感。浓重的水墨,配合着这种气势,显得爽利明朗而极富感染力。从画面看,奇山怪石、古木惊湍之类,都自“马、夏”一体发展变化而来。整个画幅布局疏密得当,赋色明淡,意境深邃,浓墨说笔,雄健豪放。
    戴进是一位工匠出身的画家。早年曾制作金银器,技艺精湛。据说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家熔金铺子里,看到自己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被人们玩腻后拿去熔掉,一气之下,便改学绘画。此后以卖画为生,长期生活在民间。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戴进以善画被征入宫廷,在共事的诸名画家中,首屈一指。一次在仁智殿呈画,戴进作了《秋江独钓图》,画一人身穿红袍,垂钓江边,独得古法,意境佳妙,却引起同行的妒忌。待诏谢环向宣宗皇帝进谗道:此画确实画得不错,但是太鄙野了,红袍是朝廷的品服,怎么能随便穿在钓鱼人身上呢,真是大失体统!戴进因此被免职,逐出画院。从此他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以致辗转南北,穷途老死。从他的坎坷一生,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里优秀艺术家的不幸遭遇。

鹰击八哥图 明 林 良
    林良是明代宫廷著名的花鸟画家,也是明代写意画派的先驱者。
    《鹰击八哥图》(或称《鹰图》),是林良传世的代表作之一。此画笔势道劲、豪放,墨色饱满、灵活,是一幅水墨写意的精品。图中描绘了一只凶猛而威武的雄鹰,以一个急转翻身的姿态,追逐一只丧魂落魄的八哥的瞬间。作者精心的刻划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如苍鹰贪婪残忍的神色和动态,以及目光锐利、础础逗人的气概,都描绘得非常逼真生动。八哥的惊心掉胆、仓皇而逃的动势,也刻划得很形象,如八哥拖着两只偏瘫的足爪,显得有气无力,表现了八哥正处在生死他关的时刻。画中劲挺坚硬的树干,横斜而下,树叶点厾随意,浓淡相问,枝干上缠绕着错落低垂的野藤,都是为增强画面的紧张气氛。在这犹如晴空霹雷、雷电交加的画面上,的确“令观者动色”,心情为之激荡。
    在《鹰击八哥图》的使笔用墨上,峭拔飞动,笔力雄健,墨色浓重有变化,并以丰腴的粗笔水墨,表现出雄鹰羽毛的真实感。对景与物的表现手法各不相同,但却和谐、统一,使画中的意境,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林良的花鸟画,每每以“野逸”之趣,表现禽鸟的体态状貌,对立意、构图、笔墨更饶其趣。萧锐在《九思图》的题画中记载:“近日林良用水墨,落笔往往皆天趣。”林良所画苍鹰、燕雀、鸿雁、鹤等,都别具一格。画雄鹰屹立于古树或岩石之上,显示出高瞻远瞩,震撼山谷的气概;画鹰击长空,显示出威武凶猛的风致。所画鸿雁,或飞翔,或起落,都能描绘出禽鸟在运动中多变、生动的神采,生气奕奕,自然真实,富有生活情趣。
    林良字以善,广东人。他生活的年代约公元1416—1480年,即明代前期。他早年学山水于颜宗,学人物于何寅,后来专攻花鸟,擅长花果、钥毛。在艺术创作上,不受陈套的旧规束缚,要求变革,敢于创造,其作品有新鲜、独特的风格。
    林良供职画院,他的艺术成就,当时就有“天下无比”之称誉。他是明“院体”花鸟画代表画家之一,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庐山高图 明 沈 周
    历代画家中作庐山景物图的,不乏其人,作品也多。但是象沈周《庐山高图》这样诗画并茂,寓情于景的巨幅杰作,则属少见。这件作品是画家专为其师陈宽而作,所以画题本身就包含着寄情山水、以景拟人的哲理。
    《庐山高图》是沈周四十一岁时所作,纸本,浅设色,高193。8厘米,宽98.1厘米,以近似王蒙的笔法作危蜂陡留,长松巨木,起伏轩昂,雄伟瑰丽。近景被头,一人迎飞瀑背向而立,与高耸入云的巨蜂相比,比例虽极小,却点出了题意。陈宽祖籍江西,沈周画此图赠其启蒙老师,是以庐山象征陈品格的崇高,寓意深刻。画上的题诗更扩展了这一山水画的思想境界,诗云:“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贝之盘踞,发乎二千三百丈之巃嵸”,“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日夕吞吐乎其胸,迥厓杳嶂鬼手擘,涧道千丈开鸿蒙,瀑流淙淙泻不极,雷霆般地闻者耳欲聋……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鹄高举凌天风。”气势豪忘,想象驰骋,感情奔放,崇高的人格理想与壮丽的自然景象交融,高度的想象与卓越的艺术技巧的统一,构成深沉绚丽的抒情篇章。此图布景高远深幽,续密繁复,山石皴法,多用披麻解皴破,浓墨点苔,墨丰笔健,得王蒙笔法精髓又别开生面,再现出这’—名山大气氤氲的动人形象。
    沈周的绘画艺术,在中年时期臻于成熟,所作山水画,水墨粗笔,坚实豪放,厚重凝炼。他多仿古之作,笔力雄健老硬,被董其昌赞为有“老笔密思”的异趣。他尤以青绿工致一体称誉,故而被世人称为“细沈”。取景以江南胜迹为主,如吴中的虎丘、天平、灵岩、震泽,浙江雁荡,抗州灵隐,以及水乡城廓的孤掉渔据、市桥田舍、林亭溪阁、峰峦陨石等,都被他描绘得真实质朴,富有情致。此外,还有一些乘兴挥洒的即兴之作,笔端山水树石,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但以抒写主观情趣为主。《庐山高图》当为文秀一类的水墨写意山水之作。
    沈周(公元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长洲相城(今江苏吴县)人,出身于诗画及收藏世家,其祖父沈澄,伯父沈贞吉,父亲沈恒吉,都以诗、画著名于时。他自小受家学熏陶,学识渊博,一生不仕,毕生从事诗书画艺术。
    沈周的绘画成就主要是山水画,其声誉与文征明、唐寅、仇英齐名,绘画史上称“明四家”。他又与文征明并享“吴派”两大家的时誉。他是明代戴进之后最有影响的画家。

孟蜀宫伎图 明 唐 寅
    《孟蜀宫伎图》取材于五代后蜀孟永的宫廷生活。画中四个盛装的宫伎,头戴金银荆钗、鲜花冠子,身穿华丽的长褂、修裙。厚厚的脂粉,使她们雪白的脸上,更增添了几分颜色。她们正在忙碌着:一个在照镜子,查看自己的打扮是否合适;一个手里托着脂粉盘,由另一个替她检点、修整;还有一个则在作指导似地比划着。一个个是那样认真,一丝不苟。
    画家在描绘这四位女子时,舍弃了一切背景,只题了一首诗:“莲花冠子道人衣, 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己去,年年斗绿与争绯。”诗道出了这幅画的主题。对年轻妇女来说,化装、打扮本是一件乐事,然而,对这群宫伎来说,却是一种悲剧。因为她们的用心打扮,仅仅是为了满足君王的欢娱。可是人非花柳,青春易逝,不能年复一年的斗绿、争绯啊!显然,作者是抱着同情的态度来描绘她们的。这位作者就是明代著名画家唐寅。
    唐寅(公元1470一1523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苏州人。是明代文人画家中最有影响的“吴门画派”的四大画家之一。
    唐寅才气横溢,但仕途坎坷。二十九岁乡试得中第一名“解元”,声名大显。主考官对他所写文章很欣赏,带回朝廷送给程敏政观看。程看后拍案叫绝,认为唐寅是难得的人才。后来,朝廷命程敏政主持京城会试。江阴县有一财主徐经,通过门路,以金银买通程的家侵,偷取试题。但此事后被败露。因唐寅也曾得到程的重视而被无辜牵连蒙冤坐狱。后虽被释放但被贬为小吏。唐寅遭此打击,因而伤心潦倒。但由于他在绘画艺术上早有造诣,便致力于绘画,一时名震江南。 当时江西宁王(明藩王之一)朱庚壕蓄意夺取皇位,企图大事培植自己的势力,曾以厚礼聘请唐寅。唐寅看破其野心,不愿奉迎,便装疯卖傻,不久回到蜀州,继续过他的笔砚生涯。
    唐寅因饱受炎凉世态的滋味,所以对被压迫者往往采取同情的态度。他常常通过对宫伎、歌伎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孟蜀宫伎图》就是这样一幅作品。
    唐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不论山水、人物、花鸟,都有卓越的成就。他善于从宋、元以及同时代有成就的画家中汲取其长,融合进他自己的创造,从而育出于篮而胜于蓝,艺术成就远过子他的前辈。
    《孟蜀宫伎图》是唐寅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唐寅在表现这些盛装宫伎时,采用极为工细的手法。线条细劲、流动,犹如春蚕吐丝。设色研丽、明快,特别是色彩节奏的安排非常出色。画中的几个人物,色彩有浓重的,也有清淡的,有大块的次绿色,也有上下衣裙斑烂艳丽的,变化十分丰富。画面的中间,有一正一背两个人,近处背向的人,上身是一件很淡的长褂,而与其相对者,穿的是一件画面中颜色最深的大褂,这样一衬托,就使画的中心部分对比强烈,十分醒目。其余部分的颜色,则浓浓淡谈,或呼应,或陪衬。因此,整个作品秀润、明朗、简洁、清新。
    《孟蜀宫伎图》在人物造型上,也有显著特点。唐寅在刻划仕女形象时,往往采用小眉小眼,尖削的下巴,刻意描绘她们那弱不禁风的情态。这种造型特征,用来表现宫伎、歇女,给人以秀美之感,确是一种创新。

兰 竹 图 明 文征明
    文征明为明代四大画家之一,艺术造诣很深,以诗、文、书、画风靡一时。绘画方面,山水、花卉、兰竹、人物无一不能,在美术史上被称为杰出的山水画家。但在花卉方面过去评论得较少,其实,他所作的花卉、兰竹数量不少,驰名当时,对后来的花鸟画是有一定影响的。这里着重介绍一下他的名作《兰竹图》。
    这幅《兰竹图》,在画风上显得分外秀逸自然,潇洒清新,用笔流畅而秀挺,简朴而纤美。所画兰草,叶叶飞舞,生动有姿,兰叶用笔,刚柔相济,苍润劲挺,笔笔有功力,疏密有节奏。墨竹功;见精神,一组组的竹叶,开张得势,萧萧飒飒,如疾风振林,确有“听之有声,思之成咏”之感。兰与竹,在文人士大夫中历来有“君子”、“挚友”、“高节”的美称。在古代画家中常有“怒写竹,喜写兰”之说,他们画兰写竹往往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把自己内心中的复杂感情倾注于画中,借以“托物寄情”。文征明画兰竹,也是如此。
    文征明在这幅《兰竹图》中,注重笔墨风韵与意境萧疏的画风,当时,被士大夫阶层推崇为“翩翩文雅之趣”,有“书卷气”。他曾经学习过文同、苏东坡的画竹,颇得精神,重于“神会意解”,不在“一笔一墨之肖”。他的画兰,是继承了前辈的传统的。南宋末,赵子因所画的兰,即是如此。元初赵孟頫及其子仲穆所画的兰,也是如此。明初论画者称这种画兰为“丛兰”。据说,文征明年轻时“得见仲穆画丛兰,浴心学之,至老不变”。这种“丛兰”体,至明末已少见。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鹰认为,象文征明的这种兰花,“不易学,也不必学”。所以这个时期如郑板桥等画兰,叶子不长,皆疏疏无多笔,所谓“丛兰”体,到清代乾、嘉之后,几成绝响。
    在文人画中,要求诗、书、画三者结合,这是因为书与画的用笔相通,诗与画的意境一致,能取得互相补充,使画境更为丰富和谐,主题更为突出的效果。自宋代苏东坡、米芾开始,常在自己的画上题字和题诗,既充分发挥了他们诗、书、画的擅长,为画面增光生色,又让观赏者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文征明继承和发展了这个传统,他的画大部分都有题诗和题记,有的还题了长篇的诗,以进一步揭示画境和画家作画的意图。对题字的大小、多少、字体、位置也都独具匠心。这幅《兰竹图》,有题画诗,行书写之,诗画结合,书画得体,题诗的位置也恰到好处,成为画中构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征明是明代的大书法家,擅长行书和小楷,也工诗,显然,他是有意识地在一幅面上使诗、书、画结为一体的。他在这幅《兰竹图》中的题字,已不是从属的地位,而是和画旗鼓相当。于此,足见文征明在这一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诗、书、画三位一体,是我国文人画的一大特色,是世界美术中的独创,直到今天,仍为我国画坛所重视。
    文征明生于1470年,卒子1559年,整整活了九十高龄。他是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原名壁,字征明,号衡山。学画于沈周,又与祝允明、唐寅、徐应帧相切磋,称“吴中四才”。五十四岁时,才被推荐至京师,授职“翰林院待沼”,在那腐败的政治气氛中,他悒悒不乐,曾三次辞职,后于五十八岁时又回到苏州,以流连诗、书、画而终身。

春夜宴桃李园图 明 仇英
    《春夜宴桃李园图》是仇英的一幅杰作。它是以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图》为题材,描绘李白与其四从弟,春夜于桃李园中设宴,斗酒赋诗的情景。大家知道,李白是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然而他的嗜酒,几乎与他的诗齐名。杜甫有这样一首诗赞美他:“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洒中仙’。”他与贺知章、崔宗之等有“酒中八仙”之称。他生活放纵不揭,常常以酒浇愁。这既反映了他对封建秩序蔑视的进步一面,也反映了封建士大夫追求享乐、悲观厌世的消极一面。李白在一篇百余字的序文中,阐述他的人生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种消极的人生观,实际上是李白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懑与反抗。仇英在表现春夜宴桃李国这一题材的时候,也紧扣了这一主题思想。
    当我们打开画轴,似有一种春光融融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座格局优美的庭院:回旋、曲折的粉墙,朱栏前点缀着假山、花草,小桥下碧水涟漪。苍松翠柏和闲雅烂漫的桃李,争妍斗丽。夜幕中,墙外高山峙立,有亭翼然。由于树、花顾盼,韵律得度,似有和风飘拂之感。在这样的环境气氛烘染下,文人雅士饮酒赋诗,实在是再和谐不过的了。这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曲。
    在画幅中间偏下部位,大桌上杯盘佳肴,桌旁红烛纱灯,几上放着诗篇画卷。四位诗人,围桌而坐。右边的两位,一个举杯,一个提著,似乎正在对饮;左边的一位,脸朝外面,正举目欣赏着桃花、夜色,或者诗己酿成,正在斟字酌句。而背向着外的一位,低着头,正要举杯畅饮,并若有所思。诗人们深深地沉醉在春、酒、诗的怀抱中。因为李白深解“古人秉烛夜游”的兴味,所以要在此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尽情地“高谈”、“咏歌”,“开琼筵以坐花,飞流觞而醉月”。
    诗人周围,有九个男女僮仆在辛勤地工作着。近处有斟酒的,有持盘前趋的,有站立待侍者。远处有一僵仆,正背负着什么东西。画面下边的石板桥上,还有一个僮仆打着灯,提着酒坛,从园外或宅中急急赶来,给主人添酒。右边三个孩子则正蹲着开槽取酒。这一切,都说明了主人们对酒的兴趣,烘托了夜宴的热烈气氛。
    仇英(公元1493—1560年)是明代著名的大画家。字实父,号十洲。本太仓人,后移居苏州。他是与沈周、文征明、唐寅齐名的明代吴门四大画家之一。他初为漆工,后改为学画。由于他精研历史上各派绘画风格和技巧,竭力迟摹古法,特别是对南宋工细各派,有高深造诣,加上千锤百炼的实践,所以无论人物、山水、大幅、小幅,都能结构谨严。他的人物画,结构准确,注意精神刻划。山水画有时作界画,尤为细密,设色讲究法度,要求严格。就其个人风格而言,虽不能说有奇峰突起的大创造、大突破,但却与唐寅一样,影响了以后几百年的画坛。
    明代许多文人画家,极少对社会现实生活作正面表现,仇英也不例外。他画了许多历史故事画,如《金谷园图》、《汉宫春晓图》、《右军洗砚图》、《文姬归汉图》,等等。《春夜宴桃李园图》,也属于此类。
    这幅画,可以代表仇英的典型风格。仇英很善于驾御层次丰富、结构复杂、人物众多的画面,运用疏密和空白的穿插,主次分明。《春夜宴桃李园图》的处理手法就是这样。此图虽然环境很大,人物较小,但是环境的渲染,加强了情感、主题的表达。画面上林木、花、石繁多,人物又多至十三人,但条理井然,主体突出,陪衬得当。这幅画笔线刚健,设色艳丽,继承了宋代赵伯驹、李公膀的优秀绘画传统,具有明代绘画的基本特征。

榴 实 图 明 徐渭
    “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这是明代著名画家徐渭在《榴实图》中的题画五绝。
    徐渭缘物寄情,以深山石榴自喻,沉痛地抒发了他那胸怀“明珠”而无人赏识,被社会弃置的凄惨心情。
    这幅《榴实图》,画了一枝倒垂的石榴,硕果成熟,向日开口而裂,饱满的榴子,滋润透明,富有质感。苍劲有力的枝干,稀疏松动的榴叶,豪放不塌,涉笔成趣,虽寥寥数笔,却处处有画境,笔笔见精神。画面上留有大块空白,使全图气势磅礴,境界开阔,给观者以无穷的回味。这幅画笔墨无多,但很耐看,细细体味画中的笔情墨趣,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笔墨功力,比一般大写意画家高出一筹。这是一幅以少胜多,以简取胜,颇有大写意派画风并具有高度概括表现力的杰作。
    大写意派画多为文人墨戏,比一般的写意画更显得奔放、泼辣。其特点是只花片叶,随意点染,纵横历落,奇趣盎然,只求笔墨精练,富有情趣,气韵生动,而不拘于真实的描写。这种画风,是明代花鸟画的特色。作为水墨大写意画派的开创者,徐渭的功绩是不容抹煞的。
    徐渭在这幅画中用狂草的书法题诗,字迹飞舞有势,字与画的风格,互相映衬,耐人寻味。题画诗的内容,反映了他悲观厌世、怀才不遇的心境。物我两融,寓真情实意于“深山石榴”的艺术形象之中。他在另一幅《墨葡萄》的题画诗中写道:“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显然,这同样流露了他自叹落魄潦倒的心情。徐渭的艺术作品,往往表现他愤世疾俗的心情,其中有不趋权贵的,有孤高自赏的,也有抨击社会的。总之,借助笔墨抒发胸中郁积怨恨,是他美术作品的特点。
    徐渭的创作意图,可从他的身世得到反映。他一生失意、坎坷。他青年时代,很有文才,但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 由此心灰怠懒。中年在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府当书记,参加过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斗争。后来,胡宗宪受弹劾两次被捕,不久传出胡瘐死于狱中,徐渭因受株连,清名受污,并受到排挤,几次自杀未遂,以至精神失常,误杀了妻子,被逮入狱,过了几年狱中生活。嗣后,在友人营救下,才侥幸出狱。这时,他已五十三岁。不幸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混乱、腐败的社会激愤不满,对世俗人情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再也不愿跻身仕途。此后,开始了他一生真正的艺术生涯。他游历名胜,著书作画,他的不少重要著作和绘画,都产生在这个时期。他以犀利的笔墨,用揶揄讽刺,嬉笑怒骂,旁敲侧击,含沙射影的笔调发泄心头的激愤。如他画《雪压梅竹》,表示对当权者迫害抗铵将领的抗议;画《伐木图》,揭露统治者耗费民力修筑宫殿,等等。暮年,他贫病交加,数千卷书籍变卖一空。正如他自己所说:“几问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至年迈古稀,终于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徐渭生活在明代后期,不悦为一位杰出的具有革新精神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他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不但诗、文、书、画纵横一时,对戏曲亦有很大贡献。特别在绘画方面,更有突出的成就。他对山水、花卉、人物、走兽、虫鱼、瓜果等无一不能,尤擅大写意花鸟画。他中年开始学画,继承梁楷、林良、沈周、文征明诸家写意花鸟画的风格,而不拘程式,用笔您肆狂放,泼墨汪洋淋漓。从他那随意挥写的写生画法,可以看出他“不求形似求生韵”的意境。他反对复古主义,抨击一味师古者为“鸟学人言”。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法,出现在明代后期的画坛上,说明了当时的“文人画”已经走向成熟,这一成就对于后来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徐渭留传后世的作品不少,除了《榴实图》、《墨葡萄》之外,还有《水墨花卉卷》、《芭蕉雪梅图》、《蕉石图》、《黄甲图》、《墨荷图》、《十贤集撰图》、《驴背吟诗图》等,为我国文化宝库贡献了一份重要的财富。

赠稼轩山水 明 董其昌
    董其昌是明代晚期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也是绘画理论家,富收藏,精鉴赏。他不仅是“松江派”的重要画家,而且对文入画的发展与宣传起了很大作用。他生于公元1555年,卒于1636年,江苏华亭(今属上海市松江县)人,万历进土,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以书画驰名当时。
    《赠稼轩山水》,可以代表他的水墨山水画的基本作风。这幅画不着色,全以笔墨气势取胜,笔致墨韵,拙椎秀润,神气充足。画中山水树石,秀逸潇洒,具有“平淡”而又“痛快”的特点。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师法董源、巨然、米萧、黄公望诸家之长,融会贯通于自己的画中。他注重传统技法,功力是很深厚的。他曾说:“余画与文太史(征明)较,各有所长,文之精工具体,吾所不如,至于古稚秀润,更进一筹矣!”这番话,正好说明他在师承古法,继承传统方面,有扎实的基础。他写得一手好字,善于把书法渗透到画法之中,从而使他的画更显清润明秀,具有文人画的显著特点。但由于他不重视师法自然,过分强调笔墨风趣与形象的“脱略”,致使丘壑变化较少,缺乏山川自然的生气。然而,当时,有些追随者对他评价很高,认为:“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以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也有的以为:“有明一代书画,结穴于董华亭,文、沈诸君子虽噪有时名,不得不望而泣下。”我们不管这些说法是否过于夸大,但他在绘画艺术上对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以至清时的著名画家王时敏、朱耷等都受其影响。
    明代的松江,工商业比较繁荣,文化发达,集中在那里的文人学士为数不少。他们往来频繁,穷探旨趣。画坛中形成了以顾正谊为首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陈继儒、莫是龙等都属这一派。“华亭派”又名“松江派”。这一派的画风特点用笔洗练,墨色清淡,在董其昌的作品中就可见其一班。
    董其昌的传世作品不少,如《赠稼轩山水》、《夏木垂阴图》、《秋兴八景图》、《林和靖诗意图》、《江干三树图》、《山川出云图》等,都能代表他的水墨、青绿山水画的作风。
    董其昌是个书画家,并有理论著作,他的著述, 自明末以来,在画学思想上有着重大的影响。他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主张,启发后来的画家勤奋读书,认真做学问,深入大自然,有积极影响。同时,他提出“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他所提“南北宗”之说,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关于绘画流派的理论,风行三百多年,影响国内外,日本人编了《南画大成》,还成立“南画院”,美国也有人研究南北宗问题。其实,他们的论点有一部分不符合历史事实,有片面性;有一部分较有道理,可作为研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和山水画派的参考,这里就不详谈了。

屈子行吟图 明 陈洪绶
    《屈子行吟图》是明末画家陈洪绥的版画杰作。这件古典绘画,因为出色地概括了战国时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精神状貌和性格特点,历来被世人所赞赏。评论家皆以为,自清代以来的两个多世纪中,凡作屈原像的画家,尚无人创作出高于此图的作品。所以,它是一件无愧于屈原画像中冠绝当世的珍品。
    陈洪绶(公元1598—1652年),字章候,号老莲,浙江诸暨人。少年天资聪慧,能诗善书而尤爱绘画。他四岁时就登案作过八、九尺长的《关壮缪像》壁画。十岁在杭州临摹李公磷的《孔子像》及“七十二圣”石刻画像,能“不规规形似”而变易其法,达到了遗貌取神,“人莫能辨”的程度。十二岁卖画,其作品“悬市中立致金钱”。他早年受业于山水画家蓝瑛,后又从周昉、徐熙、黄筌、李公磷、王蒙等名家作品中,吸取传统绘画的精华,博采众长,融合新机,因而在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走兽等方面,无一不工,精妙入微。陈洪绶作《屈子行吟图》时,年方十九,当时正是明朝处于危机四伏,国难当头,社会变动异常激烈的时刻。自幼酷爱绘画,有着良好绘画技艺的陈洪缓,此时正居于浙江绍兴,师从浙东著名进步学者周宗周,从而得到了爱国思想的熏陶,增长了洞察朝政弊病、社会阴秽的能力。在他十九岁那年冬天,他与学友一起研读了屈原的名著《离骚》,深被爱国诗人屈原的崇高品德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所感动。他在有感于怀的情况下,挥笔作画,创作了《九歌图》木刻插图十一幅,以及这幅以屈原形象为主体的独页版画《屈子行吟图》,借历史故事,抒发他对世乱民怨的郁忧情怀,以及爱国忧民的挚诚心意。
    《屈子行吟图》作为陈洪绶的早期作品,显示了画家早熟的艺术才华。这件作品构图简括,形象突出,以舒宽寂静的调子引人入胜。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天地的随意铺设,造成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有效地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起到了布境以言情的作用。然而画家着力之处还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通过面部描绘,使人物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容表。画家在顾及脸部表情的同时,主要是从整体入手,显现人物的性格,如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稻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长剑,进而加强了屈原飘然远行的气氛,使屈原庄重、稳定、傲岸的神态和轩昂气宇,跃然因面,达到了貌其形似,得其神韵的艺术效果。人们皆知,屈原是一位有着崇高地位的历史人物,他的性格和作品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他又有着长达三十余年的悲剧身世。要在极为有限的画面上塑造这样一位伟大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若功力不深,是很容易漫画化的。然而,在陈洪绶笔下,屈原的形象却被刻划得如此神韵毕肖,魅力无穷,确实难能可贵。此外,这件作品在技法上采用以线条勾描为主的白描手法,笔势苍老润洁,清瘤挺秀,勾勒简练畅率,刚柔相济,尤其是衣纹线条有金石味,“森森然如折铁纹”,古拙粗犷。这种画法,不仅使人物形象更趋鲜明生动,并使画幅极具装饰性的形式美p这都显露了年轻的陈洪绶,作画有变化多姿、削繁求简之妙的才华,以及迂拙怪诞的画风。清人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洪缓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清圆细劲,兼有公贼、于昂之妙。设色学吴生法,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益三百年无此笔墨也。”从《屈子行吟图》来看,这个定评是恰如其分的。
    《屈子行吟图》的深刻思想内容,标志着陈洪绶是一位具有平民气质和民族正气的画家。继这件作品之后,他创作了《西厢记》、《水济叶子》、《博古叶子》等绣像插图,其中特别是《水济叶子》,以转折有力的线描,勾画出四十位梁山英雄好汉的形象,歌颂了他们勇于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革命精神,成为陈洪缓一生最精心的佳品,明末清韧画坛上具有进步思想内容的杰作。陈洪续四十系岁时虽上北京,入货为园子监生,召为舍人,专替王室临摹历代帝王像,但他不愿与封建统治者合作,无意为官而南归绍兴。清兵入浙东时,陈洪绶不幸被俘。清兵曾以屠刀胁迫他作画,他拒不依从,险遭杀害。而他对下层民众,则深表同情,凡有索画者,有求必应。故陶元藻《越画见闻》中记载:陈洪绶“生平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者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招笔也。”后削发为僧,避乱云门寺,以吟诗作画,表露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情感。陈洪绶成为一代名画家,获得了与同代著名人物画家崔子忠齐名的“南陈北崔”之誉,这与他关心民痪,声张民族正气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屈子行吟图》犹如开台锣鼓,奠定了陈洪绶创作思想的基础。
    《屈子行吟图》成功地塑造了屈原的典型形象,以鲜明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给明末清初祟尚山水花鸟的沉闷画坛以有力的冲击,使一般画家开阔了眼界,为拓宽版画艺术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把历史上一位伟大爱国诗人的高风亮节,传给了千秋万代,其魅力是长存的。

观 音 像(德化窑瓷塑) 明
    瓷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国最早发明瓷器,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创造了原始瓷器。以后逐渐成熟,最后竟成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象征之一。瓷塑则是瓷器中的一朵娇花。随着瓷器的发展,不断发育成长,吐露芬芳。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达的时代,那时,福建德化瓷窑开始生产一种独具一格的白瓷,到明代发展成为全国制瓷业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品种。这种瓷器胎釉莹润透明,白如凝脂,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后来输入欧洲,法国人称它为“中国白”,享有很;高的声誉。据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这正是这个产瓷区的特色,以制作瓷塑为主业。当地有几位著名瓷器艺人,如何朝宗、林朝景、张素山等,善塑释道两教中常见的人物如达摩、观音、罗汉以及寿星、仙人等等。其中何朝宗技艺最精,作品艺术水平最高。这里介绍的瓷塑观音像,属于何朝宗流派之作。 这苔观音称为白衣观音。在佛教中,观音菩萨具有无边法力。她经常变幻不同的法相,穿戴不同的服饰,作出不同的姿态,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普渡众生,有所谓“三十三观音”之别。白衣观音是其中之一,也是佛教美术中最常见的观音形象。瓷塑观音身披白衣,坐在岩石上,左肘撑着岩石,双臂相抱,上身略倾向左方,头微俯着闭目凝思。面庞丰满秀润,五官小巧玲珑。那低垂的眼睑背后,藏着一双聪慧而慈祥的眼睛。她十分安详,神态象一位年轻慈爱的母亲,在经过一天操劳,哄睡了婴儿之后,恬静地倚在床边打吨,嘴角含着甜意和警觉,她还不敢熟睡,随时在注意孩子有什么轻微的响动。那敞开的胸襟,似乎也随时都在预备满足还不知温饱的小生命。看上去,她的性情温柔,品格贤淑,心地善良,德操圣洁。她是中国古代妇女的美的典型。
    这种佛教造像的世俗化倾向,我们在宋代作品中已经见识过了。到了明代乃至清代,小型佛教造像十分流行,它们往往被信徒供在家中。由于宗教性日益淡薄,欣赏性日益增强,便逐渐变成了一种工艺陈设品。德化窑的白瓷塑像,不施彩色,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材料的质地美取胜,具有高级的欣赏价值。瓷塑观音温润晶莹的乳白色釉,对人物温柔、贤淑、善良、圣洁的塑造,起了极大作用。它宛如一幅白描,素雅、简洁,通体具有中国人物画的简练与概括。衣纹塑造尤见匠心,线条潇洒,变化多端,柔和流畅,翻转自然,不计较内部人体结构的细节,只服从大体形态松紧疏密、强收直曲的处理,极富于节奏感与韵律感。在历代瓷塑中,要算德化窑这种衣纹处理最精美。它高度发挥了我国传统写意性雕塑的特点,不为实体所役,充分运用作者的主观想象,创造出高于真实而又不脱离真实的艺术美,很值得现代瓷塑艺术家们借鉴。
    我国古代大型雕塑艺术,自宋代以后,逐渐衰落。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小型工艺性雕塑却如雨后春笋,竞相发生,特别是明、清两代,最为昌盛。但因为小型雕塑多为供人赏玩,具有商品性质,商品价值污染了艺术的纯洁性,小型工艺雕塑的艺术水平便每况愈下了。象德化窑的瓷塑,在明代小型工艺雕塑中,己算得上是上上佳品。这件优美的瓷塑观音,作为中国瓷塑艺术的代表作品,将永远为我们的祖国与民族争光。

(0)

相关推荐

  • 黄庭坚的这首诗《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说明,当诗人遇到画作,诗与画会开启一场艺术之旅

    在我国的文化艺术长廊中,诗与画是关系最为密切,诗与画的浪漫相遇,诗与画的完美结合,共同缔造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就是题画诗. 题画诗是我国艺术长廊中令人惊艳的.让人叹为观止的奇葩.题画诗把无声的画 ...

  • 明代文人画兴盛和“师法造化”

    在中国绘画史上,明代绘画的发展是曲折而徐步缓慢的时期,也是绘画艺术产生新变化和偏胜的时期. 文人画在这个时期最为兴盛,影响深远,占着首要地位,在绘画创作中,士大夫那种"闲情寄兴". ...

  • 「经典欣赏」明代经典山水画集萃:吴门派

    吴门派在山水画上成就突出,无论对元四家或南宋院体绘画,都有新的突破.在人物画和花卉画方面也各有建树,除仇英外,另外3人尤其注重诗.书.画的有机结合,使文人画的这一优良传统更臻完美.普遍,有力地影响了明 ...

  • 中国美术欣赏之七

    中国美术欣赏之七 https://www.zyzw.com/zgysd007.htm 本站编辑介绍美术经典作品,旨在普及美术知识,提高欣赏能力,勿用于商业用途. 七.现代美术     67.墨虾图.作 ...

  • 中国美术欣赏之六

    中国美术欣赏之六 https://www.zyzw.com/zgysd006.htm 本站编辑介绍美术经典作品,旨在普及美术知识,提高欣赏能力,勿用于商业用途. 六.清代美术     55.白紵山图. ...

  • 中国美术欣赏之四

    中国美术欣赏之四 https://www.zyzw.com/zgysd004.htm 本站编辑介绍美术经典作品,旨在普及美术知识,提高欣赏能力,勿用于商业用途. 四.元代美术     37.红衣罗汉图 ...

  • 中国美术欣赏之三

    中国美术欣赏之三 https://www.zyzw.com/zgysd003.htm 本站编辑介绍美术经典作品,旨在普及美术知识,提高欣赏能力,勿用于商业用途. 三.五代两宋美术     21.匡庐图 ...

  • 中国美术欣赏之二

    中国美术欣赏之二 https://www.zyzw.com/zgysd002.htm 本站编辑介绍美术经典作品,旨在普及美术知识,提高欣赏能力,勿用于商业用途. 二.隋唐美术     9.<游春 ...

  • 中国美术欣赏之一

    中国美术欣赏之一 https://www.zyzw.com/zgysd001.htm 正一艺术编辑介绍中国艺术经典作品,旨在普及美术知识,提高欣赏能力,勿用于商业用途.20030315 一.魏晋南北朝 ...

  • 吴昌硕:中国美术馆藏100幅作品欣赏

    吴昌硕(1844年--1927年),原名俊.俊卿,字香朴(或作乡圃),中年后改字昌硕,也署名仓硕.苍石,号缶庐.老缶.苦铁.石尊者.破荷亭长.芜青亭长.五湖印丐等.浙江人. 吴昌硕的绘画与他所处的哪个 ...

  • 中国美术名家协会会员张友林老师作品欣赏

    个人简历 作者:张友林,男,1968年出生于河北承德市,现定居北京,.自幼喜欢画画,师承曾刚老师,擅长彩墨山水.作品在2016年10月入编于<中国艺术大家>精编版下册,并获得荣誉奖杯. 在 ...

  • 新中国美术60年欣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