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械师的单兵装具除了德国钢盔还有日本饭盒和美国弹袋
说到抗战初期的精锐军队,很多人脑中都会浮现出一幅一群孔武有力的军人头戴很拉风的德国M35钢盔手持中正式短步枪穿戴着全套德式装备的画面。但在真实历史上这支被后人称为“德械师”的新式中央军到真正配备的什么单兵装具,到底有多少德式装备,这在许多人眼中都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笔者最近翻阅故纸堆,找到了当时抗战前整军的详细资料。下面就为大家揭秘一下这支所谓的德械师的单兵装具。
单兵装具最重要的一个当属背包。笔者在从军之时,背包就是个人使用频率最多的一个单兵装备。行军拉练演习都离不开背包。
在抗战前整军过程中当时中国军队的背包也很多。有德国硬匡毛皮背包,武昌制革厂承造之毛皮硬匡背包,上海华东公司承造之番布硬匡背包,番布硬匡背包,特种六号帆布之软边背包,软式番布之方形背包,德国顾问建议十二号航布完全软式背包等款。这些背包简直是花样繁多材料也各异,但如何选择又是一个问题。
当时的方法是先制造一些然后再决定选哪一种。所以当时就制造了草绿色番布竹筐背包和草绿色番布软式背包,教导总队也试制了硬皮板式背包,宪兵司令部也仿制了日本式背包林林总总搞了十一种。而当时军队提出的要求是背包需要材质坚牢且重量要轻价格还不能太贵还要能防雨。要求背包能携带军毯、衬衣、幕布(兼雨衣)、靴、袜、饭盒、钢锹等这些日用军需品之外,还要考虑是否携带携带子弹及背包的重量问题。
军政部长何应钦批示:“步兵携带重量不得超过三十市斤”,这就卡死了背包的携行重量。军政部的次长陈诚表示“部队如有新式装备,背包内不带子弹,亦无妨碍”但陈诚画风一转又说道“惟按一般观察战时弹药,补充不易,似应携带子弹”。这时教导总队的德国顾问建议,每个士兵战时应该携带一百六十发子弹。这时作为军方的科研机构大名鼎鼎的中央军校(黄埔军校)也提出,因我国自动火器不甚发达,战时弹药补充发生困难,亦主多带子弹。最终决定在背包内除日常军需用品外还应携带子弹。规定单兵应携行弹药一百六十颗,以四十颗存放背包。关于背包的样式决定以草绿色六号帆布竹匡背包为制式背包。
说完背包再来看看单兵另一个携带装具水壶。水壶这东西对于士兵来说是真重要,在行军打仗中粮食可以丢但水壶可千万不能丢。没水喝或者喝了不干净的水,还没等别人来打你自己就垮了。在抗战前选定水壶的标准为耐用与经济为原则。具体的样式以德式为标准。在推广全军使用前先在教导总队进行试验。在在选用德式水壶为制式后还对当时全军的旧有的水壶进行改造增加帆布套和皮带。
水壶采用的是德制样式,但在另一项单兵必需的装具上却放弃了德式采用日式。这又是为何呢?
饭盒是单兵吃饭的家伙事。在战前整军中选饭盒却遇到了一个尴尬的事,很多饭盒外表的漆往往一经过火烧就掉落。当时最好的两个产品就是德式饭盒和日式饭盒。在对比两个饭盒的时候发现德式饭盒颜色是绿色的结构分成上下两层,使用很便利。日式饭盒为草黄色,经过火烧后发现日式饭盒的涂漆不掉落,只是提环有点长。最后决定采用草黄色的日式饭盒。至于为啥把德式饭盒给放弃可能也是与德式饭盒容易掉漆有关。
介绍完饭盒再看看放杂物和防毒面具的杂囊,国军这种杂囊很像现在使用的挎包。杂囊和挎包一样也是放置一些日用品,比如毛巾牙刷这些。但国军这个杂囊还和其他国军的不同还放了防毒面具。
国军最开始是引进的德国原装的铁筒放防毒面具,结果在交给骑兵学校和步兵学校验证时发现这种铁筒在骑兵上马时很不方便于是决定放弃这种铁筒装具在杂囊另开一格放置放毒面具。杂囊的颜色为黄色番布,以杂囊内层左后部放置放毒面具这样也不会把防毒面具撞坏。
挎包的形态如图所示
德械师最鲜明的标志就是头上戴着的那个德式M35钢盔。但在引进这款钢盔前同样是有些波折的。国军最开始对于钢盔的标准是:钢盔采用帽顶无隆起之透气孔,但对于脑后必须加以掩蔽,帽顶两侧须设透气孔,帽内须加装防热装置。结果这种试验产品拿给学兵队使用发现这种钢盔重量过大,易伤头部,并于烈日下容易传热。结果很不理想。而当时教导总队使用的德国一战的头盔也是重量很大。可以说国内的现有钢盔都不符合所提的要求。最后军械司送来德国的1935式钢盔,经过反复对比觉得这个钢盔重量轻携带方便,于是将M1935钢盔定为制式钢盔。
钢盔的问题解决了,单兵装备中另一个重要的物件子弹带的选择也是一个难题。德军也好日军也罢使用的都是子弹盒。按理说新军师法德国也应该使用子弹盒,但是部队却强烈建议废除子弹盒。因为子弹盒不仅在跑步时发生声响,卧倒做战术动作时也不方便。最后决定将来的制式子弹带采用美军的样式。但根据中国军队的使用习惯也做出改进,减少腰带下端,左右弹袋各两个,取消胸前两个弹袋,袋扣改用扣带。这种子弹带一共有十四个弹带每个弹袋可以装十发子弹,全部装满正好是140发的单兵携带量。
子弹带的形态
淞沪会战中的德械师
在小部件的擦枪工具上这次整军也首次做出规范,统一使用德式擦枪工具,每两个人配发一套。
说完随身携带的这些装具现在在说说这次新式整军的创新产品三合一幕布。这个三合一幕布是能当雨衣使用也能拼接起来当帐篷还能当单兵用的伪装网必要时候还能做成担架使用。这种三合一幕布也是采用的德式,只是将尺寸按照中国士兵的身材进行裁剪。这个改造不能不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创造。
可以看出所谓的德械师其实在单兵装备上德式的成分并不多。而现在很多影视剧中关于国军装备的描述都存在误区。比如去年上映的电影《八佰》中虽然号称道具很考据,但是在单兵装具上八佰的制作并非完美无缺,最为明显的就是子弹带和防毒面具的铁筒装具的错搭。
在抗战前虽然国民政府试图重建新式军队,但是直到抗战爆发也仅仅只编练了二十个师,而这些部队都还是缺斤短两。单兵装具这些还是存在很大的短板,中国军队真正做大了单兵装具的制式统一还得等到新中国建立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