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之“侠”
赵燕侠是一个很传奇的人物。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北京京剧团可以讲是京剧界的航母战斗群,“马谭张裘赵”五大头牌之说广泛流传。客观来讲,这对于赵确是殊荣!其艺术当然高超,但比肩大师实属不易。当时京剧业内业外的审美标准极其苛刻,据说某大师指着演出海报打趣道:“观众买赵团长票最值,一张票能看京剧和评戏两个剧种”。
但是,我眼中的赵燕侠确有艺术家的能耐,更有成功者的自信,还有挑战一切的豪气,真配得上一个“侠”字。
赵燕侠曾在天津演出全部《玉堂春》,起解一场不唱“十恨”,观众起哄,赵当场掭头不唱。这就是名噪一时的“赵燕侠罢演”风波。
几十年后,赵燕侠告别舞台纪念演出依然选在天津举办,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安排了三场,仍旧演出《玉堂春》,其他两场分别是《红梅阁》与《白蛇传》。当时,“小蜜蜂”(无线话筒)已经“风靡”舞台,甚至某程派名家已有专门的音响师实时调节音量。在告别演出时,赵燕侠事先声明,全场不使用“小蜜蜂”,只在台口设立几个立杆话筒。
三场演出,剧场座无虚席,两侧走道都有人站立。赵当时应是七十岁有余,但嗓音甜美、气力充沛、字韵清晰、表演传神,观众如痴如醉、喝彩不迭、大呼过瘾!尤其是最后一天《白蛇传》,演至“合钵”,观众期盼“小乖乖”这一唱段,不时鼓掌,但等到“大大大大衣仓”开唱锣鼓一响,全场静得出奇,生怕有一丝杂音干扰到唱腔,盼着余音在空气中多一丝停留与延宕。琴师是老资格的王泳泉,他似乎听懂了观众的心声,有意放缓节奏,托垫得舒展大方、丝丝入扣。一曲终了,全场沸腾,后面的情节与表演已不再重要。大幕落下,走出剧场,兴奋之余,怅然若失,今后“此曲只应天上有”!
此时的赵燕侠应是站立在华山之巅的独孤求败,仗一剑而行天下,展歌喉笑傲江湖。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