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以为一切尽在掌握,海瑞上书戳穿了事实,别人也在玩弄他
看过《大明王朝1566》的人,可能都对嘉靖的性格印象非常深,那就是他在内心里其实极端高傲自大,觉得一切尽在自己掌握之中,其他人都没有他聪明,他可以把所有人玩弄于鼓掌之中,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这也就是严嵩警告严世藩时说过的,不要自作聪明,不要跟皇帝玩心机,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不是别人,就是皇帝。
电视剧里的嘉靖是这样,历史上的嘉靖其实也是这样。一个在偏远之地的幼年藩王,突然会被选中去京城继承帝位,这个时候才十五岁,但丝毫没有怯场,反而是坚持不懈的和朝廷的文官集团、后宫的两宫太后斗争,先是坚持要给自己亲妈一个名分,之后又是坚持要给自己亲爹上尊号为皇帝,而且还都能迫使朝臣让步。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他之所以从一开始就能赢,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杨廷和起草的武宗遗诏中的那四个字,“伦序当立”,于情于理,武宗没有儿子,孝宗没有其他儿子,就该轮到你来当这个皇帝了。本来从杨廷和和张皇后的角度说,可能只是跟他客气一下,但他就是一眼就发现了这个破绽,牢牢抓住这个借口,不断打击朝臣和两宫太后,直到最后他完全掌权。
到嘉靖四年,他基本上完全控制住了朝廷的局面,大臣进退,都完全由他自己掌握了,两宫太后也失去了发言权,他已经得到了非常完整的皇权,这个时候,他才二十岁还不到。虽然说这是明朝的制度设计给皇帝留下了这个空间,但毕竟历史上太多十七八岁的皇帝被大臣架空了。就凭这一点,嘉靖确实有资格感到骄傲。
但嘉靖性格的另一面,其实又是非常自私的,他不相信任何人,对任何人的信任都是有所保留的,无论是夏言,还是严嵩,还是后来的徐阶、高拱,他都始终是既用又疑,对胡宗宪和谭纶这样的统兵重臣,他也始终都是有所保留的,并不完全信任。甚至包括他身边那些太监,吕芳和他几乎算得上形同父子,他也一样有所保留。
他有过几个儿子,但最后活着的只有一个,他也并不信任。因为相信所谓二龙不相见的说法,他坚持多年不和自己唯一的儿子见面。虽然他知道,无论自己是否喜欢这个儿子,将来都只能让他继位,他也还是不信任,让儿子和大臣一样,在他面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一言不合得罪了他。这心思得有多刻薄!
因为曾经发生过宫女企图谋杀他的事情,所以他对宫内外所有人都是有所防备的。而且他其实非常怕死,所以到中期之后,长期与外界隔绝,沉湎于修道,很少接见大臣,不问苍生问鬼神。而且,他的理由还很堂皇,动辄就说他是为了天下百姓祈福。其实就是他自己和秦始皇一样,一心想着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永远坐在皇帝的位子上。
从英宗时期开始,内阁制度逐步完善,皇权的集中度其实是开始减弱的,尤其是英宗、宪宗和武宗都不太理事,大多数事情都是内阁在办,权力逐步集中到内阁去了。孝宗虽然勤政,但为人宽容,也尊重大臣,所以权力也并不那么集中。到了嘉靖这里,皇权又重新变得非常集中了,扭转了此前皇权逐步减弱的趋势。
所以,虽然他看上去和后来的万历一样,不怎么管事,在深宫之中吃吃喝喝,修道炼丹,但实际上权力却始终都掌握在他手里,从来没有丝毫放松过。关键的权力和人事安排,他始终都要亲自过问,即便是严嵩在弄权,他被蒙蔽,严嵩也是小心翼翼的,从来没有过更大的野心,就是因为严嵩知道,皇帝随时可以让他死。
而且,因为他在位时间长,掌权又稳,慢慢形成了别人只能顺着他、哄着他才能固宠保禄的局面,就算是他有什么问题,别人也不敢直言无讳的指出来,只能等着他自己醒悟过来。严嵩之所以能弄权,其实就是误导他,利用了他这种过分的傲慢。直到海瑞当了那个说真话的小孩,他才意识到自己这些年来以为都是把别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其实也在被别人玩儿,所以才会恼羞成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