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起179条迄262条)

179.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胡希恕注:赵、成本均把下条置于篇首,今依《金匮玉函经》以本条冠篇首为是。

阳明病,即里阳证。胃家实,即病邪充实于胃内之谓,按之硬满而痛者是也,胃家实为阳明病的显著特征,故凡病胃家实者,即可确断为阳明病也。

冯世纶解读:这里要注意,胃家实是辨明阳明病的主要依据,也就提示我们胃家虚不是阳明病,也可知经方的阳明不是经络脏腑的阳明胃,经方六经辨证不是经络脏腑辨证甚明。

180.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胡希恕注:太阳阳明者,即指太阳与阳明并病,脾约,详后,太阳病证未罢,而即见大便难的脾约证是也;少阳阳明者,即指少阳与阳明并病,由于误发汗,或利小便,少阳证未解,而即见胃中燥烦实是也;正阳阳明者,已不见太阳证或少阳证,但胃家实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胡希恕注:本太阳病,由于用汗、下、利小便等法治疗,津液亡失多,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古人登厕必更衣,不更衣即不大便也。大便难通,而胃家实者,则为阳明病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胡希恕注:病在于里者,亦必形于外,故胃家实的阳明病,亦有其外在的证候反应。热实于里势必迫于外,故身热,此热来自于里,即蒸蒸发热,与太阳病翕翕发热在表者不同。津液被里热蒸发,故汗自出。身热本应恶寒,但里热盛极的刺激剧甚,则恶寒的刺激反被抑制,故不恶寒而反恶热也。

胡希恕按:胃家实,为阳明病的腹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但恶热,为阳明病的外证。热实于里者,当然胃家实,但热而不实者,只有外证也,二者均是阳明病的特征,病见其一即为阳明证也。

冯世纶解读:解释太阳病发热恶寒,阳明病身热不恶寒而恶热,胡希恕先生引用了巴甫洛夫学说,堪称中西医结合典范,参前。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恶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胡希恕注:太阳病则恶寒,初传阳明之一日,亦有不恶热而恶寒者,这是因为初传里而表还未罢的关系,但此恶寒为时甚暂,不久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胡希恕按:本条所述,即所谓阳明直中证,直中者,即不经太阳病或少阳病的传变过程,而直接发作阳明病的意思,初病亦恶寒,惟不待汗解,而即自汗出不恶寒但恶热,呈现阳明病的外证,与太阳病的恶寒,须汗解而治者大异,温病即此之类。

冯世纶解读:条文“不恶热而恶寒者”,胡希恕先生是据《金匮玉函经》而改正的。他本为“不发热而恶寒者”,是少阴证而不是阳明证,明显错误。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胡希恕注:恶寒为表证,阳明病初得何亦恶寒?并此恶寒又何故自罢?古人喻胃居中属土,土者万物所归,病从表传里,至胃而极,亦绝不从里外传,故始虽恶寒,而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的特性,则与表证的恶寒不同。

胡希恕按:阳明病初作,热还不实,恶寒的剌激还未受到抑制的程度,故恶寒。待热渐盛实,热剌激强烈,则恶寒遂被抑制,故不恶寒而但恶热了。条文五行的说法不可信。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胡希恕注:初于太阳病时,虽发汗汗出,而病不解,因转属阳明病也。

胡希恕按:转属即并病的意思,太阳病转属阳明者,即太阳阳明的并病,此述太阳病直接传里,而为太阳阳明的并病,即前之所谓太阳阳明者是也。

太阳轻证,依法发汗即已,但重证虽发汗汗出而病不解。一般多愈于少阳病末期,或阳明病初期,不可不知。

185(续).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胡希恕注: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者,此为小柴胡汤证,暗示太阳伤寒先已传入少阳。若反汗出濈濈然者,是已转属阳明而为少阳阳明的并病。

胡希恕按:此述太阳病,经过半表半里的少阳病而后传入阳明,为少阳阳明并病,即前之所谓少阳阳明者是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胡希恕注:伤寒三日时,如病欲传阳明,则脉必大。

胡希恕按:伤寒二三日,阳明证、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脉大为阳明病白虎汤证的一症,今脉大,故知欲传阳明。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胡希恕注:太阳伤寒脉当浮紧,今浮而缓,已兼现太阳病的脉弱。太阳病当发热,今止于手足自温,则热已内陷,当是病传于里而成太阳太阴的并病,故谓为系在太阴。太阳内陷的热合太阴在里的湿而成瘀热,则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则湿从下越,便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又成胃家内实之候,前之小便自利亦正是热极于里,津液流离所致,故不得以系在太阴视之,其原来即为转属阳明病。

胡希恕按:表证未罢,并于里而发病时,若胃家素虚多湿,则即转属太阴病;若胃家素实多热,则即转属阳明病。细按“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原含二义:第一,伤寒传里并于太阴,故脉变紧为缓,发热止于手足自温,是为系在太阴。第二,伤寒传里并于阳明,热盛津消,亦可变浮而紧的脉为浮而缓,热渐内结,故身无大热,手足自温,乃手足濈然汗出之渐,是为系在阳明。由于太阴多湿,湿热相瘀不开,必致发黄。阳明多燥,燥热相助而盛,迫使津液流离,而小便自利,大便必硬。或系于阴,或系于阳,各随其人胃家虚实为转移,一串写来,格外精审,后世注为既转属太阴,又由太阴转为阳明,大背经旨。

冯世纶解读:胡希恕先生对本条注解及按语修改再三,以上是最后的修改,文后有“?再细考”字样,可知还在考虑进一步修改。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胡希恕注:伤寒本无汗,但如转属阳明病,其人必濈然微汗出也。

胡希恕按:太阳伤寒转属阳明之始,于脉当大、于证当濈然微汗出,此示人以见微知著之法。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胡希恕注:阳明中风,即中风转系阳明的意思;口苦咽干为少阳证;腹满微喘为阳明证;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为太阳证,此为自表传入半表半里又传入里的三阳并病,依法当从少阳治之,若误下之,则太阳少阳邪热悉入于里,必更使其腹满,下伤津液,而小便亦必难也。

胡希恕按:阳明病法多汗,故伤寒转属阳明病则濈然微汗出。若中风转属阳明,可知其必自汗出。今虽冠以阳明中风,但脉浮而紧,乃表实无汗之应,盖此中风,即太阳病篇所述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故虽转属阳明亦还未得濈然微汗出,乃发以上三阳共见的热势弥漫内外的三阳并病,此时汗之固不可,而下之亦属非治,此惟有依证选用大柴胡汤加石膏,自半表半里以清除内外之热,热除则津液行,外得汗解,下得便行,诸证自当全治。

冯世纶解读:胡希恕先生以前注解本条,强调表里皆热的大青龙汤证,而后强调口苦咽干为少阳证,明确为三阳并病,并进一步明确为大柴胡汤方证。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胡希恕注:胃有热当能化谷,风属阳热邪,故阳明病若能食,为胃多热,因名之为中风;胃有水则拒纳,水性寒,故阳明病若不能食,为胃多湿,因名之为中寒。

胡希恕按:此以能食与否,以别阳明病为中风中寒二类。

冯世纶解读:前第187条以湿与热判别太阴病,以大便硬判别阳明病;此则以能食与否,以别中风(里热)、中寒(里寒)二类证,实际亦是鉴别是阳明病还是太阴病。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胡希恕注:此欲作固瘕,结实坚硬,谓为固,忽聚忽散谓为瘕。欲作固瘕者,即指大便初硬后溏也。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已如上述,今由于小便不利,因致胃中有停饮,而为不能食的中寒证。手足濈然汗出,为大便已硬之候,但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其所以致此,即因为小便不利,胃肠中有寒饮,不经行小便而下,所谓水谷不别故也。

胡希恕按:此承上节,言小便不利,亦为阳明病中寒的一因。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当硬,因水谷不别,故大便初头硬后必溏。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胡希恕注:阳明病初现即欲食,则可知胃中热无饮,依法小便当利、大便当硬,今小便反不利,大便反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乃表还未解之证。由此可见,此为水停不行表不得解的太阳病。此欲食,为胃气自振与邪相搏的形象,非真阳明中风证也。奄然发狂,即忽然发狂,亦病欲自解的瞑眩状态。因是则濈然汗出而病乃自解。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为著者的注语,谓停水终不胜谷气,只得与汗共并而去。脉紧则愈者,指脉浮紧无汗的太阳病,亦因饮去汗出而愈。

胡希恕按:停水能使胃虚衰,而胃气振兴亦能逐停水。此治病所以必须顾虑胃气为首要。本条所述,原是停水于里的表不解证,由于机体自卫的良能作用,终致胃气一振,遂使水除于里,汗解于外,虽能食形似阳明中风证,而实非阳明中风证。阳明病以下为法,出此正戒以不得妄攻伤胃。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胡希恕注:阳明病,不能食为中寒,若误以苦寒药攻除其热,则必哕,所以然者,因其人胃本虚有寒饮,若再攻其热则更使其虚,故未有不哕者。

胡希恕按:此述胃虚停饮不能食的阳明中寒证,切不可妄施攻下。

冯世纶解读:阳明病和太阴病皆为里证,但有时寒热虚实难分,故仲景书中常有条文冠之以阳明病,实是太阴病,以下诸条亦如是,提示阳明病与太阴病要仔细鉴别。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胡希恕注:脉迟主寒,阳明病脉迟,则为胃虚有寒,消化不良,故食难用饱,饱则停食不消,故微烦。胃虚则水自下上,故头眩;水上而不下,故小便难;停食停水,瘀积蕴热,则久必发黄,故谓此欲作谷疸。谷疸腹满本可议下,今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因为脉迟,中虚有寒,不可下也。

胡希恕按:此述胃虚消化不良的黄疸证,由食难用饱,饱则微烦观之,亦阳明中寒之属,故不可下。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胡希恕注:阳明病,依法当多汗,而今反无汗,只觉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胃气久虚于里,而精气不充于外故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胡希恕注:阳明病,法多汗,而今小便利,则津液亡于下,故反无汗。若二三日仍呕而咳,则柴胡证还未罢。小便利既亡津液于下,上焦不通又阻津液于上,不布于四末,则手足厥。热充于上,故必苦头痛。若二三日已不咳不呕,则柴胡证罢,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不但手足不厥,则头亦必不痛。

胡希恕按:此述少阳转属阳明,即前之所谓少阳阳明者。由于小便利,津液内竭,故虽并于阳明而无汗。若柴胡证未罢,上焦不通又阻津液于上不布于四末,故手足必厥。呕、咳、头痛为柴胡证也。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胡希恕注:头眩与目眩同,为少阳证。已转阳明,故不恶寒,言外亦无往来寒热,而但恶热也。胃中有热故能食,二阳合热上逆于肺则咳。少阳病本咽干,热盛上亢,故咽必痛。若不咳者,热不上亢,故咽亦不痛。

胡希恕按:此亦少阳阳明的并病,此证多见,以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桔梗治之,有捷效。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

胡希恕注:阳明病,无汗,则热不得越于外;小便不利,则水不得泻于下。湿瘀热郁,故心中懊,身必发黄也。

胡希恕按:黄疸大多属于肝胆疾患,中医谓为湿热在里,看似无理,其实不然。因为中医所指是证,而不是病,即是说凡发黄,均属湿热在里的一种证,肝病也好,胆病也好,只要发黄就依治湿热在里的方法治之,均可治愈。前谓太阴者,身当发黄。此又谓阳明病亦发黄,其故何在呢?这也是辨证,如上所述,黄疸为湿热在里的一种证,假如湿多于热,则热随湿化,将发作呕不欲食、腹满、下利的太阴病证,这就属于太阴病的黄疸证,亦简称之为阴黄。又如热多于湿,则湿随热化,将发作心中懊、大便难的阳明病证,这就属于阳明病的黄疸证,亦简称之为阳黄,本条所述,即是后者。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胡希恕注:阳明病本多热,其无汗,乃胃虚气郁使然,若医不详查妄用火攻,激动水气逆于上,则额上微汗出,而不行于下,则小便反不利,因致湿热瘀于里,故必发黄。

胡希恕按:此承上条,言阳明病,无汗或少汗而小便再不利者,则必发黄。不过本条所述,是由于被火而致小便不利者。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胡希恕注:脉浮而紧,为太阳伤寒无汗的表实脉,阳明病见此脉,为伤寒将转属阳明,可知还未至濈然微汗出,即有潮热,亦必发作有时。若脉不紧而但浮者,虽表未罢,但津液已有耗损,故必盗汗出。

胡希恕按:此就脉诊以说明太阳转属阳明的进程。病初传发潮热,但脉浮紧为表还实,虽潮热亦必发作有时,而且必无汗。若脉但浮而不实,为津耗表虚,虽表未解,未至濈然汗出,但必时有盗汗。

冯世纶解读:后世注家受岐黄“阴虚盗汗”及六经是经络发病的影响,对本条乱说纷纭、不得其要。而按经方理论体系解释则很易理解,即经方的辨证是根据症状反应,盗汗常见于太阳病合并阳明病时,而脉但浮不紧,是因表虚里热盛,胡希恕先生谓“此就脉诊以说明太阳转属阳明的进程”,即是说太阳阳明合病时,脉只浮不紧是表虚里热之应,故症常见盗汗。小儿发热常见此症,反复多日发热,而睡着后盗汗出,多为太阳阳明合病。亦有呈三阳合病者,胡希恕先生亦曾讲过对本条的证治,曰:“脉但浮而不紧,病仍在表,但津液有所丧失,热势更迫津外出,发为盗汗,故临床上切勿一见盗汗,辄用黄芪之类,可以考虑小柴胡加石膏汤。”即呈三阳合病证。我们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此种盗汗更多见于太阳阳明合病,如大青龙汤方证、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证。小儿感冒、成人鼻炎、鼻窦炎等常见此症。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胡希恕注:阳明病,里有热则口干燥,若胃中不和必欲饮。今口燥,但欲漱而不欲咽者,为热在血分,故必衄也。

胡希恕按:此述渴欲饮水与但欲漱水不欲咽者,为热在胃和热在血分的鉴别法。血为热逼,必致衄。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胡希恕注:阳明病,本自汗出,即指太阳中风转属阳明者,虽表未解,亦宜桂枝汤微汗解之,而医竟用麻黄汤重发其汗,还幸病已差,而其人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不通的关系,不外于发汗过多,亡津液,胃中水分被夺而干燥,故使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而今日再行,即可知不久大便当自调,因为见小便次数减少,则胃中津液自然恢复,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胡希恕按:大便硬不通,有由于一时的津液亡失而致者,此与热结成硬者不同,即所谓十日不大便,亦无所苦者是也,待其津液复必自愈。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胡希恕注:伤寒呕多,则已转属少阳病,虽有阳明证,亦不外二阳并病,而不可下之以攻里。

205.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胡希恕注:心下硬满,为胃气虚,阳明病而心下硬满者,慎不可以胃家实而以承气汤攻下,若误攻之,利遂不止者,必死;如幸利止,还可治愈。

胡希恕按:心下硬满与心下痞硬同,乃胃大虚之候,为人参的主治证,试看方中以人参为主药者,大多有心下痞硬。

冯世纶解读:胡希恕先生明确《伤寒论》的痞硬满有虚实,并指出人参治痞硬满,是虚满,吉益东洞谓人参无补虚作用,是因未认识痞硬有虚实之分。

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胡希恕注:面合色赤,为阳气怫郁在表,即有阳明证,亦须小发汗先解其外,而不可攻其里,若误攻之,则邪均陷于里,故必发热。若小便不利,则更必发黄。

胡希恕按:面色赤为阴阳表里俱有症,若阳气怫郁在表,以小发汗法解之;若黄连、栀子等苦寒解热剂,多宜于颜面潮红者;胃中有热上蒸其面亦色赤;但大实证面色赤者反少。若阴证而反色赤多属恶候,即所谓浮阳戴面者是也,本条当指阳气怫郁在表证,此所谓阳明病,自亦是太阳阳明的并病。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181-190条

    181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阳明病是怎么得的?太阳病治疗不当,过用汗法.下法.利小便 ...

  • 《伤寒论》演绎(中)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八九日",言外之意就是病已到了传入半表半里少阳病而为柴胡证的这么一个时间阶段 ...

  •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注释] ①脾约: ...

  • 『伤寒论』《伤寒论》全文翻译8. 伤寒论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原文]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 ...

  • 伤寒论讲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重点内容思维导图

    伤寒论讲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重点内容思维导图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5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53.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54.伤寒三日, ...

  • 【《伤寒论》原文+翻译+译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原文] 问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谓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陽陽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各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概说] 阳明病的概说包括阳明的生理.病理.病因.症状以及它的表里的关系. 阳明是生理上的,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这叫病位:病理就是病所,病的处所,在胃和大肠.阳明叫两阳合明 ...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何缘得 ...

  •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8)

    [原文]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注释] ①脾约: ...

  • 《伤寒杂病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何缘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