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情绪坚持“两不一可”:不强硬控制,不强硬管理,可示弱陪伴

津巴多教授在名著《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写到,心理学专业人士一般不使用“意志力”这个词,替代使用的是“自我控制”“冲动控制”,因为“意志力”这个术语已经大众化,且带有道德评价色彩。

为此,我们可以借鉴用于应对“情绪”这个事情,习惯上我们说“管理情绪”“控制情绪”,似乎把情绪作为对立方、敌对方,说起来十恶不赦。其实,我们知道这是误解,也是无奈。

有朋友对此说得非常好,他认为关于情绪应对最好用“陪伴情绪”这个说法,而不是管理或者控制情绪。

我对此非常认同,觉得可以进一步这样概述情绪应对原则,即“两不一可”:不可强硬控制情绪,不可强硬管理情绪,可以示弱陪伴情绪。

先说理论依据与原因。

1、大脑进化理论。情绪脑的形成远早过理智脑,早于2000万年时间,因此情绪反应早于理性反应属于必然,这是进化结果,由此控制与管理情绪难度也就极大。

2、情绪双回路理论。神经科学研究证实,情绪产生分作有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回路,无意识回路由刺激直接到达情绪脑边缘系统,产生情绪反应,而有意识回路由刺激先到达大脑皮层再到达边缘系统。这样在情绪通过无意识回路的快速反应系统产生后,会出现理性不可控的情绪爆发。

3、情绪成分理论。情绪包括生理唤起、认知解释、主观感受、行为表达4要素,常识告诉我们对于前三者无法控制,我们不能强迫生理唤起消失、感受改变、认知变化,唯一可以调控的就是行为表达,如忍耐12秒、呼吸放松、离开情境等。

4、情绪是失控的欲望。情绪出现看似由刺激引发,其实在于内心情结被激活,这个情结就是人性某个特定欲望,因人而异。人只要活着就有欲望,情绪出现相当于报信的人,好似特殊的精灵信使,提醒我们内心欲望的失控。

由上可知,情绪上来不由人,好比“六月天,小孩儿脸,说变就变”,又如“大圣归来,七十二变,想变就变”。

对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强硬的去管理与控制情绪,应该用“陪伴”的心态来应对。

“陪”就是物理空间上看见自己,多触摸自己身体,与自己身体对话;“伴”则是心理上看到自己不容易,自我和解,做自己知心朋友。

具体到情绪应对,就是在这几个方面多做尝试。

1、接受“两不一可”理念。不去强行控制,不去强硬管理,可以做的是作情绪朋友进行陪伴,看看情绪后面欲望是什么,如何延迟满足,如果无法满足也要自我解释好。

2、接受“3个比喻”理念。情绪是信使精灵,情绪是小孩子脸,情绪是大圣归来。

3、接受“行动”理念。认知上降低欲望,负性情绪尤其常见的愤怒背后深含意义,接受自己普通,看见自己脆弱,面对自己不堪,丢弃蝇头小利,热爱丢脸但热爱生活。在此基础上,增加有益行动,具体包括不动声色、表达诉求、做点事情等。

总结一下应对情绪的要点,那就是伟人邓公振聋发聩的这三句话:冷静观察、稳住阵脚、做好自己的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