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先生何以大度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留下三条遗嘱,其中的第二条就是不杀文官以及上书言事之人。因此,宋朝,是重文抑武的,而宋朝的文官也是最幸福的。赵匡胤的这条遗嘱成就了两种人:一种是直言进谏、刚正不阿的忠臣,比如鲁宗道;第二种就是阿谀媚上的奸臣,比如蔡京。
         北宋著名谏臣鲁宗道任为右正言谏章时,每天都充满了干劲,几乎每一天都要去给宋真宗提建议,不知疲倦。宋真宗于是开始有点烦鲁宗道,鲁宗道尽管感受到宋真宗的态度变化,但还是十分生气地对宋真宗说:"如果陛下只是把我当成个摆设,好得到一个虚心纳谏的虚名,那还不如将我罢官算了,我作为一个谏臣却不实际做事,我觉得十分耻辱!"听完这番话之后,宋真宗既羞愧又感动,大笔一挥,在金銮殿的墙上写下"鲁直"二字,鼓励其他大臣都要学习鲁宗道。
       有一天,宋真宗忽然想见鲁宗道,谁知鲁宗道跑出去喝酒了。那时候没有手机,无法找到鲁宗道。过了很久,鲁宗道才醉醺醺地回来了,太监急得满头大汗,赶紧拉着他进宫。进宫后,宋真宗看到鲁宗道一步三摇地走过来,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大声责问为何才来。
       鲁宗道解释说,和一个远方来的好友喝酒去了,所以迟到。宋真宗虽然有时候不太喜欢絮絮叨叨的鲁宗道,但却十分欣赏他的率直。听到鲁宗道并没有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不禁更加喜欢鲁宗道了,从此,宋真宗反而更加重用鲁宗道。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鲁宗道去世,享年63岁,赐谥号"简肃"。
       这个故事写得有点长,但一个能为了国家利益,不惧权贵,敢于直言的人现在并不多。我们对党的方针要全力支持和拥护,对党中央要绝对忠诚。对于那些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搞形式主义,搞官僚主义的东西就要有这种敢于直谏的精神。否则 这个社会正气就不会发扬光大。
        当然,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发现,宋真宗其实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敢于接受批评的人。不然,鲁先生也不敢如此大胆,要是换一个人,恐怕鲁先生就不敢这样说,而且早已经脑袋落地了。
         当然我们提建议也不能乱提,不要无原则地乱提,甚至像一些人大和政协代表提的雷人建议,比如让穷人孩子不读书、发行千元大钞拉动内需、以国花拉动消费、公务员3成工资以消费券形式发放感受危机、人民币改称中华元之类,如此,人家真的会烦,老百姓也不高兴。只有充分调研,针对性强,不为私心,人家才听得进去。其实提建议也是有质量、水平和技巧的。记得在《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里,邹忌讽谏就很巧妙,容易被人接受。
         我们有些人打着正义的幌子,其实是自己的私利没有得逞,个人利益没有满足。于是提一些不着边际的建议,你想谁会理你。没有公正心态,没有出于公心。即便你得义正严辞,也不会有人睬你。而鲁宗道是一个谏官,讽谏和建言献策本身就是义务和本职工作,但他最大的优点在于光明磊落和不怀私心。          在老赵问他干吗迟到时,他坦然回答,喝酒去了。谁知道你这个时候要找我呢?回答地真心,不留谎言。不过那个时候也没有现在这样的值班制度,不要点名,不要刷脸,也不要按指纹,所以喝酒也不违反上班制度。
        而我们一些人,明明是偷偷摸摸地喝酒,一旦有事却能编出一套理由,欺骗组织和领导。其实,谁都知道你在撒谎,只是没有戳穿,碰到脾气火爆的也会当场戳穿的也有。
       但无论上司或下属一定要光明,阳光。敢于对单位工作提出意见,也要自己正派,否则,就会出现矛盾。
        而从领导角度说,也要理解。开会是为了工作,下面所以迟到或没有到,也许正在有比开会更严重的事或紧急的事要处理。假如人家有事,而且是公事;假如在救火、在维稳、在救人、在谈项目,甚至来不及请假。
         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只要高兴,就来个开个会,其实按现在的办公条件,完全可以通过现代媒介完成或达到目的。而一些领导为自己的权威,或为了通过会议把负责踢下去,还一律不得请假。这是一种懒政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体现。
         我们现在许多地方出台了容错纠错机制,就要让为了正当的行为、让为了事业创新的行为、让为事业担当的行为的人有犯错误的机会,或创新的机会,更有敢于去探索或创新的勇气,不气馁,不委曲。
          千万不能滥用问责手段,要更多关心爱护。不要因为因为盲目问责或一己之私或一时愤怒就不明就里,既挫伤下面人的积极性,也使事业缺乏创新。否则,在这样环境中,反正说假话,玩噱头最多领导骂一顿,起码不会犯错误。
         至于老赵没有骂老鲁,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尽管不适合现代的要求,但那个处理方式挺好。一个理解,一个光明,要让真话得到真的待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