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日子 · 生活里的思考
聚会
昨日,是妈妈和女朋友们聚会的日子。
下午从健身房回来后,简单冲澡,去客厅陪伴她们。我喜欢和妈妈待在一起,也喜欢和妈妈的女朋友们待在一起。不同我自己聚会时叽叽喳喳,陪伴阿姨们的聚会我总是默默倾听。
这对我而言,是与有阅历,有思想,有梦想的女性近距离交往和接触的时刻。我非常珍惜这样的时刻。
我羡慕她们的生命状态,她们对于生活的感悟,那是柔缓但又坚定的。她们从未停止过学习,从未停止过成长,游刃有余得对待那些繁琐细碎的杂事,她们的声音轻柔,一点点飘进我的心里。
我羡慕她们之间亲密的感情。是互相懂得,互相珍惜,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因为在同一频道上,所以聚会从不冷场。分享购买到的好物,分享最近新的学习,新的思考……她们每一个人都在发光。
这就是同频好友之间的聚会。
咖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非常喜欢喝咖啡。由于咖啡对我没有任何的影响,所以我并不被时间和咖啡因量所拘泥。
最开始喝咖啡,是为了能在早课时保持精神。我受不了浓烈的苦涩,会加入很多牛奶,以掩盖本身的酸苦,同样也会丧失咖啡的风味。
第一次接受醇香的咖啡,没有任何添加,是拜访木墨工作室的时候,喝到的手冲咖啡。听李思恩先生说是偏酸口味,喝得人精神一振,味蕾不断向大脑发出信号:美味!
一直以为自己偏好苦口,那时候才知道自己喜欢喝酸口。主观臆断通常都是错的,客观给出的才是事实。
我很喜欢喝纯咖啡咖啡,纯粹的口感会使我大脑保持清醒,让我的心灵平静,让我足够沉静去思考和学习。加奶加糖后的咖啡,有点像甜品,让人欲罢不能,却无实质性的作用。
健身
自从办了健身卡,每周只有一天让身体休息。
我喜欢在健身房踩椭圆机,最近又有太阳,经常沐浴在阳光底下。出汗、出汗、全身都在出汗。心率加快,大腿酸痛,喘着气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面对着健身房的大窗户,能看到底下的马路。车流穿梭在上马路,一波接着一波好像永远都不会停歇。大型公交车毫不忌讳地肆意改道,是为了争取什么呢?这时候有一种身处在高楼时,与地平线的距离感。似乎那是另外一个世界,与我无关。
老旧的健身房,窗户似乎不怎么擦拭,看下地面更是模糊。光线射进来,也是模糊不清的。
耳边有好些人在举铁,他们嘶吼着,以此发泄那有些令他们难以承受的重量。我不喜欢听这样的声音,只觉得奇怪又无理。但我无法指责,就像是在高铁上听到那些外放看电视刷抖音的声音,听到尖叫着来回奔跑的小孩,我们从不出口制止。
隐忍,似乎是人类的本能。回避问题,似乎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
只有更用力的踩着脚下的椭圆机,总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
阅读
近期几乎把多抓鱼上所有与陶立夏有关的书都买了下来,包括她的译本。唯一有货却没买的,是她写的小说。
现在的我,脑子里已经容不下那些爱情故事,多么出色都不想看。大概是小时候看太多言情小说的缘故?
因为近期一直在看她的文字,所以我开始琢磨她写作的风格与内容。陶立夏旅行过许多地方,读过各种各样的文字。
花儿老师曾将她的语句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我听。花儿老师一遍遍嘱咐我:想要写出好的内容,一定要大量的阅读。
有人会觉得她文字矫情,毫无分量可言。但我想那是因为只看了她一本书,如果读过很多本,就能发现陶立夏是一位感情丰富,受到许多西方文学的影响才诞生的文字。
越是往前看她的书本,越能察觉到她字句里的沉重与孤独。文字介于我能够接受的文学范围边缘。我不喜欢西方文学,读过最经典的西方文学著作是《百年孤独》,无法接受那深沉又袒露文字,那令我感到不适。当然,这是我的问题。
而近几年的书,反而轻松许多。抱有对生活美好的描述。唯一不变的,是她一直在提问,一直在解答。这或许就是她一直在写的原因吧。
结尾
回到妈妈和女朋友们聚会那天。
天色将晚,准备出门陪伴她们的时候,无意中回头看了一下我的书桌。
还有一点点光留在那个地方,留在窗边。临走前我将它打扫干净,桌面只留下必须的笔记本电脑,花儿老师送的新年周历,鼠标和纸巾。
窗台上摆着的,是来玩的女朋友绿箩送的礼物。上次妈妈说了它的名字,我已经全然忘了。
除开那几枝样貌极佳的叶子,还有妈妈最爱的娃娃(粉色的那个,她老说长得像我),摆在卧室的书,与不再行走的时钟。
这些物品如此普通,在生活里如此熟稔,它们却在此刻赋予了我一种生活的意义——
生活就是如此平凡,又如此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