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戏,知人
这是一篇老文,发到公众号来,方便收藏查索(因为我老是不记得自己写过些什么)。
01 朱雪琴
朱雪琴超级强势,表现如下:
男女双档,任凭有些人看不惯,她且做她的女上手,梁祝起梁山伯,珍珠塔她可以起陈培德
当然有时听起来确实怪怪的
牡丹亭三约,其他人都改了徐调,只有她一出来就是琴调,然后把本来也改了徐调的郭彬卿也顺口唱回了薛调。
但是这些都是无关紧要,只能说朱雪琴非常强势,然而她的《珍珠塔》对方朵花的改造真心是让人暖到了心窝子里,不但是艺术上的,也有人文上的。
《珍珠塔》里面到底是方卿还是方朵花令人厌恶还在两说,总之方朵花不行,方卿也不是啥好东西。锡剧对这一点认识就很清楚,省锡有一版,就让陈翠娥不接凤冠,指责表弟缺德:陈家一个人对不起他,他欺骗的是陈家全家,母亲失踪最有可能来到襄阳,完全不找,先出尽他自己胸中恶气。简直不是东西。锡剧这样改了以后还不解气,直接来了一版珍珠塔后传,让方卿看中红云冷落表姐残害彩萍,简直把方卿的皮都扒了。
回到评弹,就是把方朵花当十足小丑处理的。迷信,粗鲁,低劣,无知,这是宰相女儿?是嫂子一手教养出来的?
姑母势利这是一个基调,但不能毫无节制的表现。评弹就有这种迹象,比如有一个关于猫的笑话,“远看象脚桶(动),近看象手桶(动),再看看手桶(动)脚桶(动),打一样物事”,谜底是一只猫在洗脸,所以怎么看都是“手动、脚动”。这是个谐音谜,猜不出是很正常的,在《珍珠塔》里使用频率极高,有些人(如周云瑞、薛筱卿)用于闺房解闷,彩屏想尽了笑话儿来让生相思病的小姐解闷,这就很有闺房之乐的情趣;有些人却把它用到方朵花那里,丫鬟给方朵花猜谜,猜不到就给十两银子,并不失时机骂贬损方朵花多么愚蠢,她有多少私房,而这些钱就是被用如此低劣的手段骗光的,既势利又恶俗,一下子格调儿上就降了不知多少道里以计。
朱雪琴则不然,她的姑母首先就有御史夫人的派头。她是骄慢势利,但是那是合身份,在她,指责方卿是有道理的,她说:明明给方卿备好礼物,让他后面绕到前面风风光光去拜寿,这很合理,方朵花好面子,而且方卿即使接受也只怕受气,方卿就跳起来了,然后相骂无好话,方朵花就开始往死里扣方卿,于是结怨至深。
这改的多好啊!朱雪琴不愧就是女性,这样改戏,尊重改戏,既不脱原味,又尊重女性。
02 尹桂芳
再说一个尹桂芳。
她的《珍珠塔》是在外地演出时排的,为此还到武汉拜访一位男班老艺人,拿到了九松亭的本子,所以她这场戏很别致。
但是这场戏的可贵之处并不在此。看样子她也是非常讨厌方卿同学的
她让方卿第一场就受了亲戚的气上来,并不肯去襄阳,觉得这么多年人家也不来关心他们母子,显然早已忘记旧情。母亲讲理后方才答应。
这是一个家道中落的有着贵族教养的少年,已经久历世间风雨。他不是巨富暴贫的坏脾气少爷。
所以尹桂芳的“前见姑”,最能忍气,气到无可如何只会哭。
“赠塔”这一场,她认为,方卿很明白受过的伤害,是姑母给他的,和表姐无关,所以并不会迁怒,这就是贵族少年的教养。尹的“赠塔”,并没有嫌弃表姐话太多,更没有芥菜子啊针眼儿啊这些刻薄表姐的词,当然陈翠娥赠塔的叮嘱也相应稍微减少。
由是,九松亭,方卿已经回顾襄阳,感慨万千忘不了表姐的亲情热忱。于是姑父许婚,方卿虽然没有看到珍珠塔,但是他是从心底里同意婚事的。
我家尹就是不一样。把方卿改成这样,让我觉得为她骄傲。
只是到了“后见姑”,她大概还是尊重传统,没有改掉唱道情,但也是很快就把金印交给表姐然后赶去庵堂(她的版本好像是有表姐责问方卿不问母亲却忙着试姑母的,这个我有些忘了)。
尹的《珍珠塔》处处合我意。只是姑母真是俗了些[泪]想起她中风后对《玉蜻蜓》的改造,真称得上大刀阔斧,把《庵堂认母》的惯常套路都给改了。
尹桂芳写过对贾宝玉的认知,通篇在说一个“情”字,反封建啥的人家最后无关紧要的带了一句[微笑]她的宝玉黛玉是因为当时的上海一把手点名批评,才停止演出,后来不得已演了上越本。宝黛剧本很俗,人为反封建痕迹也比徐进版重,但是她的宝玉却是眼里心里,情之一字。如果那个本子让她不断演下去,也许能越改越好。
03 竺水招
然后我家竺水招演武松,同一时间对门武松在杀嫂,观众看这场不好意思摆明了说不就暗搓搓爱看这一段吗?可是抱歉,她的武松不杀嫂。
当然为了不杀,她是有前提的,改掉了潘金莲参与毒害武大郎,而是西门庆和王婆做的,首先陈明潘金莲有不死的理由。——但是潘金莲仍然春心萌动看中二郎。她的理由是:潘金莲不是坏女人,她拒绝有钱的张员外而宁肯嫁给又老又丑的武大郎,她没有参与杀害武大郎,她不该死。至于她看上小叔,这也是人之常情——我觉得当时最先锋的实验话剧大概也没演到她这样吧?!我家竺美人,真不愧是两次演茶花女,一次改成村姑,一次改成丫鬟的特立独行的姑娘啊!她不是因为我平时笑她的孤直才不肯演这些角色,她真心是因为同情,所以不忍施以过苛。
我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对于人的品德,向来有着较高要求。有些人甚至会因为一个人的私德,去衡量其学术水平。
在文艺界,“德艺双馨”更是作为艺人的标杆。我觉得某些方面我是同意的,比如一个人的小脾气,甚至怪脾气,有一些不为常人所接受的世俗以外的东西,在某些范围内,我都可以不计较。
可是,一个人的戏品,真的就能从中看出人品来的。艺术家们对于传统戏的改造和打磨,其品格、心性乃至人文方面的追求彰于点点滴滴。现在的戏曲,也试图不断对传统戏下刀,但有些戏改的,格调儿是低了,还是高了,观众心里自有分寸。
我爱这些人,得到快乐。
(文字原创,使用请打招呼,部分资料来源的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