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湿和痰湿的区别
中医学中的脾湿与痰湿应该如何区别呢?这个问题很多人搞不清楚,朱大夫结合中医专业知识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①脾湿也叫做脾湿证,形成原因是外感湿邪或者脾虚不能运化水液而形成湿邪困脾,多表现为湿邪影响脾胃的症状,例如胃脘不舒,便溏腹泻,包括胃肠感冒表现为湿阻中焦,出现恶心呕吐,湿邪侵袭皮肤关节,形成的关节疼痛肿胀等,脾湿致病范围较广,不局限于上述病证;
湿之中人,入皮肤为顽麻,入气血为倦怠,入肺为喘满,入脾为湿痰肿胀,入肝为胁满而肢节不利——《古今医鉴》
②痰湿又叫痰湿证,因脾胃功能失调,水液不能代谢,停滞于脏腑某处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痰湿可阻碍脏腑经络气血运行,引起诸多病症,例如慢阻肺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痰饮阻肺,出现咳嗽痰多,舌淡厚腻;;脑中风和精神类疾病表现出痰蒙清窍,出现头痛眩晕,意识不清,昏迷等。
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明医杂著》
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水液”,在病因的刺激下,脾不运化,水液停滞就是脾湿,湿邪日久聚而成痰,便是痰湿,所以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脾湿是痰湿的开端,痰湿是脾湿的进展加重,脾湿证多为脾虚受病为主,痰湿证则是脾虚进展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发。请注意,二者均是中医学中的“证”,证的概念是疾病发展的阶段,不特指某种疾病,也就是说无论何种疾病,表现出脾湿证或痰湿证的表现就可作为辨证治疗的依据。接下来,我们详细的谈谈脾湿与痰湿的形成原因和区别之处。
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果脾强胃健,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景岳全书》
★脾胃失调是痰与湿形成的基础
中医认为”脾喜燥而恶湿”,意思是脾主运化水湿,保障日常饮食中的水液和人体的津液正常分布代谢,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因长期的生活在潮湿的环境或饮食生冷油腻,过饥过饱,或思虑过度情绪不畅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受阻,津液水液运行不畅,停滞在脾胃就形成了脾湿证。所以,脾湿的病理基础是外感或内伤造成的湿邪困脾,症状表现为:①湿邪阻滞,脾胃升降失调,因外感湿邪,起病急,多见于胃肠功能紊乱或者胃肠感冒时,出现干呕恶心,腹泻水样便,湿性重浊,见周身困重,头胀头沉,舌淡苔厚腻,脉浮滑;②因饮食,情绪影响,脾不运化,湿邪郁滞,出现慢性反复性胃胀,胃部不适,干呕,周身困重,由于湿性粘腻,可见大便粘腻,排便不爽或颜面下肢浮肿。上述问题多发生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人群中。受个人体质影响,阳盛热性体质的脾湿,湿邪随阳而化热,形成湿热,症见形体肥胖,口中粘腻,咽喉堵塞,大便粘腻,皮肤出油或发生湿疹痤疮,头昏脑胀,小便短黄。阴盛寒性体质,脾湿随阴化寒,形成寒湿,症见胃脘冷痛,得热缓解,手足不温,大便溏泄。
湿病有外因、内因之不同,湿热、寒湿之各别——《杂症会心录》
脾湿证长期存在,湿邪聚而成痰,就会形成痰湿证,由于“肺主通调水道”和“肾主水液”,二脏与脾同时参与水液代谢,肺肾失调可出现或加重痰湿,痰湿一旦形成后,虽气升降,可走行到脏腑经络,引起诸多问题。注意,脏腑失调造成的痰是中医学中的致病因素之一,不单指咳嗽咳出来的痰。
例如:
①痰湿阻肺,多发生于于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患者表现为源源不断的痰,长期反复的咳嗽痰多,色白而粘,可伴有胸闷气短,痰阻呼吸,可喘粗,同时也常伴有肺脾肾功能失常的表现,如脾虚的腹泻便溏,腹胀,肾虚的腰膝酸软尿频,具体情况要根据个人表现辨证分析。②痰湿阻胃,多发生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患者,表现为形体消瘦,肠鸣,肚子里咕咕叫,中医形容为“辘辘有声”,腹泻便溏,舌淡苔腻,脉滑。
此外,痰湿阻于经络,可引起皮下结节,痰湿阻于咽喉,可形成梅核气,痰湿阻于心,可出现失眠多梦,心悸等等。由于引发的病证较多,具体情况还是要根据患者情况加以辩证。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脾湿证日久,伴有肺脾肾功能进一步失调,就会产生痰湿证。而痰湿所产生的病证情况更为复杂,虽是脾湿证的进展,证候却较脾湿证严重,这也是二者的区别之处。
★脾湿证和痰湿证的区别
二证相同之处可均有脾胃失调引发,均以湿邪为主要矛盾,区别之处可总结如下:
①病情特点不同:脾湿证,因过量食用生冷食物或外感湿邪,例如中暑,胃肠感冒时,属起病急,发病快,当然了,这种情况痊愈的也快,因情绪,长期的饮食不节形成的脾湿,可发病缓慢,治疗恢复的也较慢;而痰湿证多是脾湿加重而来,多发生于各种慢性基础性疾病,如慢性胃炎,高脂血症,甲减等病证中可表现为痰湿,所以,痰湿一般无急症,均是慢性疾病表现。②累及脏腑的不同:脾湿涉及的脏腑以脾胃为主,痰湿,可涉及到肺脾肾等脏腑失调,可也阻塞脏腑经络,引起多种病症。③调治方法的不同:脾湿以健脾燥湿为主,也可醒脾化湿或利水渗湿,总是以健脾为根本方法:痰湿必须辨别由哪个失调的脏腑引起,因脾则健脾,因肾则补肾,因肺则调肺,不可见痰化痰,化痰是治标的办法,不符合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思路。
夫痰之生,有因外感六气之邪,则脾、肺、胃升降之机失度,致饮食输化不逮而生者;有因多食肥甘茶酒而生者;有因脾胃阳虚,湿浊凝滞而生者;有肾虚水泛为痰者——《临证医案指南》
★专业总结
脾湿与痰湿均是中医学中的证型,证型是发生在多种疾病发展过程的阶段,二者虽都有“湿”的字样,湿邪均因脾胃虚弱,不能运化代谢水液津液所引发,但二者也有明显的不同。主要的区别在于脾湿一般病情较轻,发病部位以脾为主;痰湿病情较重,痰湿可由脾湿进展加重而来,多提示肺脾肾等脏腑失调,不局限于脾胃。临床上,二证均可发生于多种慢性疾病,例如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但脾湿可由外感湿邪引起,例如受潮湿环境影响,出现急性湿疹,或中暑后的暑湿感冒(胃肠感冒),而痰湿基本是发生在慢性疾病,还可侵犯经络皮肤,形成肿块结节。
保养脾胃要合理饮食,定时定量,注意避免忧思,急躁易怒等不良情绪,要适当运动,劳逸结合,规律睡眠,如无法辨别身体健康情况,可正规就医或咨询专业的中医给予指导。
最后,希望朱大夫的回答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