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散的源流及临床应用

应广大网友的请求,重新整理一遍升降散的材料。此次整理主要是温病上的应用,还有好多扩展应用,读者可以自行去搜集。

赵绍琴教授医案:

1.一个女病人,三十二岁,四肢不温,她的症状就是冷,这个病人呢,是心烦,梦多,因为四肢不温,谁都想着阳不足啊,可是心烦梦多,面色花斑不匀。花斑啊,就是有些不匀称的色素沉着。舌红,尖绛,起剌。都说明心经郁热。苔腻,脉弦还有点涩,比较沉一点儿,走得不滑利。舌苔腻说明是一个郁,脉的弦,弦则为郁;涩,一个是血分不足,一个就是气分郁结。这个病人经过很多大夫治疗,都认为是阳不足,吃的是四逆汤,不外参、芪、桂、附,附子用到一两,都没效。后来我看到这个病人呢,认为是热郁于内,用的是升降散。蝉衣、僵蚕、片姜黄,还没用大黄。因为她郁,所以我给她用荆芥炭、防风、苏、藿梗,两剂,大便泻下秽浊甚多,就是拉的很多。味儿啊很(臭),(颜色很)黑啊。吃了十余剂就好了,完全正常了。过了一个月之后,面色全正常了,没有那些花斑的痕迹了,色素沉着(全没有了)。色素沉着的道理,主要也是热郁到血分。

2.张某某,男,30岁

初诊 二日来身热不甚,但咳,痰吐不多,口微渴而苔薄白,病已两天,本属风热侵犯于卫,肺失宣降,应服桑菊饮治之。但误服桂枝汤一剂,并饮红糖生姜水取汗。今晨身热颇壮,体温39.7℃,咽红肿痛,且有白腐,咳嗽,痰中带血,胸宇刺痛,头痛口干,渴饮思凉,两脉弦滑且数,舌绛干裂,心烦,昨夜不能入睡,今晨神志不清,大有神昏谵语之势。本为风热犯卫,肺失清肃,前医错认为风寒犯表,以辛温之剂,发汗解表,孰不知汗为心液,误汗伤阴。况本为热邪,而又用辛热之品,势必促其温热内陷,神昏谵语。急以宣气热兼以疏卫,凉营分以开神明之法。此风温化热,逆传心包,防其增重。

蝉衣3克 僵蚕6克 连翘12克 银花12克 杏仁9克 片姜黄6克 竹茹9克 菖蒲9克 鲜茅芦根各30克 生石膏24克 一剂

二诊 药后身热渐退,体温39.1℃,神志较清,咽红肿痛皆减,干咳,痰中血渍未见,昨夜已得安睡。昨进疏卫凉营之剂,今日神苏热减,病势好转,再以前方加减为治。

前胡3克 僵蚕6克 蝉衣3克 连翘9克 银花12克 姜黄6克 知母6克 生石膏15克 焦三仙各9克 鲜茅芦根各30克 二剂

三诊 身热退净,体温37.2℃,咽红肿痛已止,咳嗽已微,夜寐较安,大便通而小溲短少,舌白苔厚腻,质略红,两脉弦滑皆细,数象已无。温邪误汗以后,阴分已伤,前服清热凉营之剂,病势大减。再以清气热、肃降化痰之法。

生紫菀3克 前胡3克 杏仁6克 川贝6克 黄芩6克 鲜茅芦根各30克 焦三仙各9克 三剂

四诊 病已基本痊愈,仍有一二声咳嗽,原方继进三剂,再休息一周,忌荤腥甜黏之味即愈。

3. 张某,女,38岁,农民,1988年11月28日 初诊。

患者于1个月之前,因与邻居发生口角,第2天清晨起床发现失音,不能发声,急去医院检查,诊断为“癔病性失音”,经用西药、中药、针灸、诱导等方法治疗均无效。现病人心烦急躁,夜寐不安,纳食不佳,头目眩晕,胸胁胀痛,大便干结,舌红起刺,苔白且干,脉弦滑且数。证属肝经郁热,气机不畅。治以调畅气机,清泻肝经郁热之法。饮食宜清淡。

处方: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大黄1克,柴胡6克,黄芩6克,川楝子6克,苏叶、梗各6克,茅、芦根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5剂,水煎服。

二诊 据其爱人转述,患者因欲病速愈,第1天连服两剂,昨上大便泄泻5~6次,便物奇臭难闻,夜寐较安。第2天起床发出咳嗽声,并能说出话来,5剂服完,声音完全恢复正常,余症皆除。再以上方7剂,以固其效。

4. 孙某某,7岁

初诊:初春患感,身热,微有恶寒,两侧耳下腮肿作痛,舌红苔白根厚,大便略干,小便短黄,口渴心烦,脉象浮滑且数,按之滑数有力。此温邪毒热内蕴,痄腮初起,当以轻宣清解,火郁当发也,宜外用热敷法。忌荤腥油腻,宜静卧休息。

薄荷2克(后下),杏仁10克,蝉衣6克,僵蚕10克,前胡6克,片姜黄6克,浙贝12克,茅、芦根各24克,焦山楂12克,二剂

连服两剂,药后得小汗而身热已退,大便已通,腮肿亦退,原方加元参24克,赤芍10克,又三剂而愈。

5.张某某,女,24岁

初诊:该患者就诊时发烧九天,体温波动于38.5℃~39℃之间,颌下有一5cm× 5cm大小之肿物,西医诊为“急性颌下淋巴结炎”,用青霉素、四环素效果不佳。现患者发热不退,仍觉恶寒,面色黯黄,颌下有一包块,大如鸡卵,质地坚硬,按之疼痛,皮肤不红,扪之亦不灼手,咽喉红肿而痛,纳谷不甘,大便三日未解,脉沉弦而数,按之有力,舌红苔白根腻。此属火郁三焦,少阳枢机不利,气血壅滞而成,拟升降散加味。

白僵蚕3克(为末,冲服),蝉衣6克,片姜黄10克,生大黄6克,柴胡6克,金银花10克,皂角刺5克,黄芩10克,苦桔梗6克,生甘草6克,三剂。

二诊:药后热退身凉,诸症霍然,颌下肿物仅有枣核大小,唯食纳不甘,乏力。以竹叶石膏汤、益胃汤加减收功。

李士懋教授医案

例1.外感发热

马某,3岁,男。1990年12月3日玩耍汗出受风寒,当夜恶寒发热头痛,曾服清热解毒液,板蓝根冲剂,肌注青霉素。至12月5日仍高热,达40度,阵汗。脉沉而躁数,舌红。

予:僵蚕8g,蝉蜕3g,姜黄4g,大黄2g,淡豆豉9g,焦栀子6g,连翘15g,薄荷5g,2剂。6小时服1煎。共服3次,即遍身持续漐漐汗出,翌日晨热清病除。

例2.失眠

孙某,女,58岁。心烦甚,恶与人言,每日服4片地西泮(安定),只能睡2~4小时,头痛,健忘,已半载有余,脉沉而躁数,寸脉盛,舌红,唇暗红。此郁热扰心,心神不宁。

予僵蚕9g,蝉蜕4g,姜黄6g,大黄3g,淡豆豉10g,焦栀子8g,连翘8g,生甘草6g,6剂后已可不服地西泮(安定)睡5~6小时,心烦大减。上方去大黄,加柏子仁5g,麦冬9g,丹参15g,予8剂,症除,脉已不躁数。嘱服天王补心丹善后。今已一载余,睡眠正常。

例3.三叉神经痛

史某,女,65岁。右侧及面颊灼痛难忍三载,西医诊为三叉神经痛,予普鲁卡因封闭。开始封闭1次,尚能缓解半月,以后缓解时间逐渐缩短,直至每次封闭只能缓解二三个小时。脉沉弦数。此乃肝经郁火上灼。

升降散加龙胆6g,栀子、桑叶各9g,共服6剂而痛止,至今3年未发。

例4.阳盛格阴

杨某,女,23岁。1987年7月23日诊。

产后下利,周身寒冷,虽盛夏仍着棉衣。曾服抗生素多种,中药予补益气血、健脾止泻、温补脾肾、温阳固涩等剂,利时轻时重,周身寒冷如故,历一个半月未愈,登门求诊。脉沉滑数,舌红苔黄腻,此湿热遏郁胃肠而下利,阳郁不达而周身寒。予升降散合葛根黄芩黄连汤,3剂利止而棉衣去。

(0)

相关推荐

  • 古方升降散

    一.温病总方升降散的组成 清代杨栗山之升降散,杨氏以升降散为治温总方.升降散:蝉衣6克,酒炒僵蚕5-8克,川姜黄6-9克,大黄2-6克.(僵蚕有一定的毒性,一般不用于散剂) 国家级名医蒲辅周先生甚为赏 ...

  • 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方证规律及临床传承研究

    薛伯寿教授师从国医泰斗名医蒲辅周先生深造13年之久,为蒲老得意的徒弟,尽得其传,继承了蒲老的许多宝贵经验,又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从医近50年,勤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善于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 ...

  • 赵绍琴先生推荐的名方:升降散的临床拓展

    升降散 对温病的治疗,历代创立了许多有效方药,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宝库.在诸多方药中,本书首推杨栗山之升降散.杨氏以升降散为治温总方,其余14方,皆升降散之加减.对杨氏治温15方,蒲辅周先生甚为赏识,于 ...

  • 升降散的临床运用

    清代医家杨栗山先生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一书,对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以及方药进行了详细的剖解,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升降散为代表的治温病十五方,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重大推 ...

  •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 升降散对温病的治疗,历代创立了许多有效方药,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宝库.在诸多方药中,本书首推杨栗山之升降散.杨氏以升降散为治温总方,其余14方,皆升降散之加减.对杨氏治温15方,蒲辅周 ...

  • 升降散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配方组成方解

    [来源]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卷四. [组成]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 广姜黄去皮,三分川大黄生,四钱. [用法]共研细末,和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黄酒一盅 ...

  • 升降散临床应用验案(转帖)

    升降散乃清代杨栗山所创,由僵蚕.蝉蜕.大黄.姜黄组成.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杨栗山谓:"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名升降,亦双解之义". ...

  • 临床医案之升降散治疗桥本氏病

    许多桥本氏病患者都会问,我们怎么会得外国人的病?其实这个病的真正名字叫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日本学者桥本根据其组织学特征于1912年首次报道,所以又叫桥本氏甲状腺炎.桥本氏病 ...

  • 升降散临床应用验案 乳蛾 瘙痒 郁热8种加减

    升降散乃清代杨栗山所创,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杨栗山谓:"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名升降,亦双解之义." ...

  • 从气的圆运动谈升降散的临床运用

    从气的圆运动谈升降散的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