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抗好莱坞的路上,戈达尔不遑多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好莱坞电影大行其道,凭借着商业上的优势大有席卷全球之势,因为没有经历过战火洗礼,好莱坞电影在二战时期疯狂发展,一直为战后的疯狂扩张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再加上影视技术的不断升级,好莱坞逐渐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然而此时,欧洲电影开始了自己的新浪潮时代,这个时代的明显基调就是反好莱坞。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的主题就与上文非常契合,反好莱坞的道路上,戈达尔的这部电影不容忽视。本片名叫《蔑视》说的是一个作家在面对爱情和金钱时候的选择。
《蔑视》的主人公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作家,虽然写作收入可以保证自己的家庭衣食无忧,然而这对于保罗来说远远不够,他想要的是更多的财富以及更高的名望。这样的向往在一次酒会中有了实现的可能。一个制片人非常有钱,保罗通过在酒会上的滔滔不绝结识了这个制片人。而正是这次滔滔不绝,保罗的妻子卡米尔对丈夫产生了一种蔑视的心理,而且这种心理在滋长。
保罗为了自己的前途以及事业,不惜多次制造卡米尔与这个制片人单独相处的机会,借此来完成自己的事业,卡米尔因此对丈夫的行为感觉到不齿。终于,在漫长的接触中,卡米尔决定离开丈夫跟随制片人一起走。保罗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所为是多么的愚蠢,然而木已成舟。不过,此时,意外却发生了。
为什么说本片是一部反好莱坞的电影,原因也很简单,好莱坞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有赖于金钱,因为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好莱坞电影几乎横行天下,然而事实上,这种疯狂的扩张带来的现状就是价值观的单一,好莱坞电影之所以扩张非常成功在于它已经不是单单的电影了,而是被当作一种流水线上的产品进入到扩张地带的。
试想一下,有一种标准化的产品,对当地的市场进行倾销的时候,当地的影视行业还有阻挡之力吗?显然没有,好莱坞电影本身的质量并不都是精良的,但流水化的产品胜在稳定,胜在可以批量产生。这个威力就大了很多。纵观好莱坞长期以来秉持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因为要流水化生产,所以很多剧情的设计,镜头的运用都显得非常呆板。美女一定爱英雄,英雄一定拯救苍生。突出人物高大的时候必须要特写,体现芸芸众生的时候大全景等等。
这些刻板的规定使得好莱坞在生产电影产品的时候,可以很有效率的输出,然而这种效率对于电影本身而言却是利大于弊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用数量来碾压,且价值观非常单一,实际上这对于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来说简直是灾难。艺术的多样性就被彻底地破坏了。
然而对于欧洲电影新浪潮的导演们来说,他们正在积极努力的创造出来一种新的模式,以此来替代好莱坞的电影模式,因此戈达尔的这部《蔑视》是一部反好莱坞电影,同时也是一部探索新模式的电影。
首先从剧情上来说,《蔑视》设定的作家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牺牲自己的妻子,这非常符合好莱坞金钱至上的理念,然而作家在具体这样做的时候,却陷入到了一种痛苦的境地,自己对于自己的行为的厌恶,但同时却无法自拔,不能抽身。这对于原有的金钱至上的体系而言是一种突破。
同时,作家的妻子的选择以及结局也是对这种金钱至上的体系的一种撕裂。原本的好莱坞模式中,这种负心女性的设定不会像本片这样悲惨,顶多是成为群嘲的对象,然而本片的结尾,作家妻子付出了生命,而金钱至上的制片人也粉身碎骨,这无疑是一种反对高潮。
而在运镜上,戈达尔没有简单的用一种非黑即白的手法来清晰的区分两个不同理念的人,而是不断地用游离在两个人之间的镜头来将原本的矛盾搅浑。这一定意义上也契合了作家摇摆不定的心神。而用闪回来展现记忆,这一点也非常有意思,当回忆开始的时候,观众们可以从流畅的剧情中抽身出来,舒一口气,这样一来就不会像好莱坞电影那样,在流畅故事模式中,让观众产生一种沉浸感,进而让观众不失判断力。
“蔑视”的根源来自摇摆不定的价值观,而这种摇摆不定正好对抗了原来非常固定的好莱坞单一价值观,金钱至上虽然是大趋势,然而在选择这个趋势的时候,还能稍微思考下,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还能有所取舍,这本身就是一种面对好莱坞时候的对抗,戈达尔这样做挺有意思。
虽然新浪潮导演们的努力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效果,然而这在当时的电影史上依旧是不可多得的一笔,戈达尔通过这部影片体现出来了自己的新理念,虽力量渺小,但不失为一种反抗。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