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远去的蟾蜍

小时候,一到春、夏季的夜晚,便可以在房前屋后看到蟾蜍。行动缓慢,总是一幅大大咧咧的样子。如果你用棍子去捅它,它除了慢慢地爬或跳外,还会逐渐鼓起自己的身体,同时身上的疙瘩和耳后腺会分泌出一种白浆。虽然老人们不允许逗蟾蜍玩儿,说那蟾蜍会喷尿,如果身上或手脚上被它的尿液沾上,就会长痦子,医不好,还会越长越多,找不到老婆。所以在逗蟾蜍玩儿时总是远远地,特别小心。因为真的看到蟾蜍喷尿过,可以喷出二三十公分远。还听说蟾蜍会箍蜈蚣,就是把蜈蚣逗到身边,逃跑不得,最后吃掉。也会招蛇,经常看到蛇活吞了蟾蜍,还听得到蟾蜍痛苦的叫声,所以对蟾蜍总是又怕又恨又爱。

那时候不像今天的孩子有很多玩的东西,那时农村的孩子玩的就是些随手可得的一些东西,或是自己“制造”的一些玩具,如用木头削的枪、刀、剑,复杂一点的有木头做的车。也会像今天的小朋友一样养一些小动物玩儿,不过都是短暂的兴趣。如到农田里去捉些蝌蚪来养。

虽然都是蝌蚪,但不同的种类蝌蚪的形状是不同的。青蛙的蝌蚪尾巴要长一些,颜色要淡一些,而蟾蜍的蝌蚪尾巴较短,颜色也比较黑一些。其实从产卵后就能够发现它们的不同。蟾蜍的卵是一条一条的,卵粒在胶带内排列很整齐。而且产卵的地点比较集中,一般选择一些长期有水的小水塘。青蛙的卵是一块一块、一堆一堆的,主要在新犁出来的水田里。对于我们这些爱玩儿的孩子,是不会去管理它是青蛙的卵还是蟾蜍的卵的,也不管是哪种动物的蝌蚪,只要抓得到,就拿来养着玩儿。但总是不得法,一次都没有真正地将蝌蚪养成小青蛙或蟾蜍。

要分清楚青蛙和蟾蜍还是很容易的,一般青蛙跳得高跑得快,身上是光滑的。而蟾蜍只会慢慢地爬,跳也跳不远。一身的疙瘩,鼓膜后面还有一条明显的耳后腺。青蛙一般不会像蟾蜍那样鼓气,所以的“蛤蟆功”而没有“青蛙功”。还真就试过几次,那鼓得圆滚滚的肚子,即使是整个人踩上去,也不会把它踩死。但关于尿液的传说也包括了青蛙,所以不管是蟾蜍还是青蛙都不敢随便抓来玩儿。

长大后上了学读了书,知道了更多的关于蟾蜍与青蛙的知识。总认识蟾蜍是坏的象征,而青蛙是好的象征。童话中的“青蛙王子”给人以太多的美好,“小蝌蚪找妈妈”似乎也是说的青蛙。而对于蟾蜍,就知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知道天高地厚”,还有就是“癞蛤蟆打哈欠,口气大”,反正都没有什么好玩意儿。那时候的美丑都是从外形上来判断的,所以有了关于蟾蜍整容的笑话。当然也不是每一次都是青蛙比蟾蜍强,比如“井底之蛙”就怎么也比不得“金蟾聚宝”。

再后来,走出了家乡,接触到了更多的东西,知道了青蛙肉可以吃。特别是一种叫“石蚌”的青蛙,个子大,肉味还很好吃。到了东北,那里有吃林蛙的习惯,自己也尝试过林蛙的味道,还真不错,于是回乡也抓过青蛙吃,却被父母一顿骂。因为那时在老家是没有人去抓青蛙吃的。后来也许是受外面文化的影响,也逐渐有人抓青蛙吃,青蛙也被抓得越来越少,只是没有人会抓蟾蜍吃。

大学毕业后去了荔波的茂兰保护区工作,那时的保护区刚刚成立,人们对保护区的意识还不是很明确。在保护区内有一处叫水倒的地方,每年会有成千上万的蟾蜍聚集在那里繁殖,当地瑶族群众会趁机去捕捉来吃。他们知道蟾蜍的皮的头部都有毒,他们会将蟾蜍扒皮去头,只留四肢和背脊,然后做成一种叫“拐酢”的东西来吃。偶尔也有直接煮吃的,但不能多吃,怕中毒。出于好奇,我也尝过“拐酢”,酸酸的,说不清楚那味道,后来便不再吃了。新鲜的蟾蜍肉也尝过一次,吃了几筷,感觉到舌头麻麻的,好像是有点轻微中毒,也不再敢吃了。

随着保护区的管理越来越严,认识越来越高,已经没有人敢再去水倒捕捉蟾蜍,但还是去观察过几次蟾蜍繁殖,那场面真的很震憾。那些大个的蟾蜍从四面八方赶来,就因为那里有不少的水塘。它们一到来就开始抱对,争抢着对象,有时候可以看到四、五个蟾蜍抱在一起互不相让,一般是一只母蟾蜍被几只公蟾蜍抱住,真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存在爱情。产卵一般都是在晚上,只见没两天,那些大大小小的水塘里已经有厚厚的一层卵。当然每个卵粒都包裹在长条的胶带中,不会散乱出来。完成了产卵和交配的蟾蜍随即四散开去,一切又恢复了平静,只是过不了几天,满塘都是黑黝黝的蝌蚪。

蟾蜍和青蛙一样,都是两栖动物。它们都是产卵后孵出蝌蚪,蝌蚪再慢慢成长,长出四肢,尾巴慢慢退掉,变态成青蛙或蟾蜍,都不再有尾巴。所以称为“无尾两栖类”。像那些蝾螈呀、大鲵呀,不管是成体还是蝌蚪都有一条尾巴,所以叫“有尾两栖类”。

蟾蜍主要都是捕食昆虫,当然也吃一些蚯蚓、螺之类的小动物,但万万是不会去吃天鹅肉的。也不知道是谁想得出,竟然就安上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中药“五毒”中之所以有蟾蜍,是因为它确实是一味好药,用处极为广泛。在古医书上有很多关于用蟾蜍做药的记载,分为蟾酥、干蟾皮、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药材,不同的病症用法不同。但都认为是带毒的,用起来格外小心。实际上蟾蜍的毒主要是身上那些疙瘩和耳后腺里的腺体,在受刺激时会直接流出体外,也就是“蟾酥”,据说内含多种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等功效,可治疗心力衰歇、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当然神经和血液中也有一些毒素,且毒物质与蟾酥中的毒还有所不同。

过量进食煮熟的蟾蜍(特别是头和皮),或伤口遭其毒液污染均可引起中毒。蟾蜍毒是多种化合物的混合,主要成分:蟾蜍二稀醇化合物(包括蟾蜍毒素和蟾蜍配基),作用类似洋地黄,可兴奋迷走神经,直接影响心肌,引起心律失常。还有刺激胃肠道、抗惊厥和局麻的作用。儿茶酚胺类化合物,有缩血管和升压作用。吲哚烷基类化合物,可引起幻觉,对周围神经有类似菸碱样作用。蟾蜍毒中毒后的潜伏期约为0.5-1小时,主要症状为:消化系统: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水、休克;呼吸及循环系统:胸闷、心悸、发绀、心律不齐,心电图可出现类洋地黄中毒的ST、T改变及传导阻滞。重者可导致阿-斯氏综合征、呼吸和循环衰竭;神经系统:头晕、头痛、嗜睡、出汗、口唇及四肢麻木、惊厥;蟾毒误入眼内,可引起眼睛红肿,甚至失明。

由于个体差异,同样是蟾蜍中毒,反应却不一样,应该在医院根据出现的症状对症下药。出现类似洋地黄中毒症状,可口服或静脉滴注稀释的氯化钾;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补充液体,止惊。出现呼吸及循环衰竭者作相应处理。如眼沾污蟾毒,可用紫草汁滴眼或冲洗。

蟾蜍的分布极广,原来除了澳洲与马达加斯加外,其它陆地都有分布。后来有人将蟾蜍引入澳洲,大量繁殖后反而成了当地的灾害物种。虽然很多地方都少有人去捕捉蟾蜍,但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蟾蜍的数量在急剧下降,有些地方已经非常少见。

如今养殖蟾蜍的不少,但真养起来却未必那么好养。虽然蟾蜍不容易生病,但却对环境极为敏感,对污染物和农药的耐受性很低,它们的卵没有羊膜保护,特别是蝌蚪,只要有极少的农药,都会很敏感。即使长成了蟾蜍,皮肤也有许多的小孔与外界相通,还是很怕污染物的,所以有人又把蟾蜍作为环境指示动物。

任何一个物种,都抵挡不住环境的恶化,即使因环境恶化会产生一些新的适应,但产生的过程远不及今天恶化的速度,所以生物多样性在急剧减少,最后的灾难还是会降临到人类。尽管我们今天发明了诸多的自保工具,最终还是在劫难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