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浮越于表,是什么邪气阻隔的呢?

那天我正准备结束下午的门诊,突然进来几个人,我一看原来是一个实习的学生带了两个人进来,其中一个年轻的女性,一看就有病,我问是怎么了。学生说:“老师您帮忙看看,我朋友发烧一直不退,十多天了。”我让她坐下,仔细地面诊了起来,患者头面油垢,面色偏白,身着重裘。他们接着叙述着患者的病情。

原来这姑娘十多天前因为阑尾炎,在我们这做的阑尾切除术,术后伤口恢复还好,后来要出院了突然感冒发烧了,好在阑尾切口处没有感染,很快拆线了。但是发热一直未退,也用了多种抗生素治疗,之后又从外科辗转到了呼吸科。刚开始是一整天都发热,现在是一到午后就发热,发热前有恶寒,一直烧到黎明,就逐渐热退身凉了。第二天接着如此,这种情况已经有十多天了。

我一听这个发热类型,不就是往来寒热么!咋那么像《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证呢,再问患者还真有恶心,不欲饮食。问着问着越来越像小柴胡汤证原文记载的“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此外还稍有咳嗽,再看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我想这么典型的小柴胡汤证,之前的医师怎么可能会漏掉呢?正准备下笔处方时,一看患者此前服用的药方就是小柴胡加减方。但是患者说那个药方吃了好几天了也没见疗效。

我开始怀疑辨证的准确性了,于是我看了再看患者舌头,舌淡红,苔薄白,舌面偏润,舌质偏嫩,脉象没有问题确实是沉细弱。我想这个莫非不是伤寒,而是温病,温病中湿温证可以经久不解反复发热,但是我以往治疗的湿温病证不少。大多舌苔偏腻,因为舌苔腻是湿邪的一个辨证标准,但是这个患者舌苔怎么看都不是腻的那种。莫非还是伤寒,只是前面那个医师的药方小柴胡加减用药不对,所以没有疗效。心中有疑惑,没敢孟浪下笔处方其实如果患者舌苔腻的话,我会很快断定它就是温病中的湿温,但是这个舌苔不腻,我还是有些疑虑,不过出于多年经验的积累我刚开始还是有点倾向是温病。于是我还是盯着这个舌象不放过,进一步细思。

我想伤寒,邪从外入,先侵太阳,而后一路入内;而温病从口鼻而入,虽说有外邪因素,但是我认为温热之邪是人体阳气透发不及,郁于体内所致。也就是说我理解的温病是热自内出,因为有风邪、湿邪阻隔,热透不畅,故而有风温、湿温之别。伤寒是寒邪侵扰,阳气或被困而发热,或被伤而退化成阴证。温病是,热自内起,风湿阻隔,风湿一退,热便透发,温病自解。所以伤寒证,有发热,必然舌面不润,因为热因寒困,阳气抗邪力强方能发热,阳热亢津液必少。而温病,热自内起,初起热力尚微,津液必随热而上达,故舌面必润,后期热甚津伤,另当别论。所以小柴胡汤证中仲景有说“舌上白苔者”,我想这个白苔必然是不润的,而湿温证的腻苔虽因湿阻,热自内透,必然是湿润的。想至此感觉一下豁然明朗,柳暗花明的感觉。

但是我还是下意识地探察了一下患者腹部,如我所料,果然没有明显的胸胁苦满,倒是胃脘部有轻压痛。这下我敢断定一定不是小柴胡汤证了,因为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胸胁苦满这一症状,对于其他几大主症来说,更为重要。没有胸胁苦满,基本上可以否定小柴胡汤。不是柴胡系汤证的伤寒,这个当然更不是桂枝、麻黄类方的伤寒了。

那不是伤寒,是否就一定是温病呢?

当然不能这么定,因为发热还有内伤发热呢,毕竟患者手术后元气虚损是有的。但是因为患者发热前有恶寒,而且还很明显,前人说“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很显然不是内伤发热。

于是我继续分析,患者发热,显然是阳气被困阻住了,阳气不得入于阴中,浮散于身之肌表,所以出现发热,如仲景所说“阳浮者热自发”。

阳气浮越于表,是什么邪气阻隔的呢?温病中的邪气最常见的无非两种,很显然,风温证的头痛、咽痛诸症皆没有,风温自然不是。那只有可能是湿温了,湿邪困阻出现恶心,不欲饮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处了一张三仁汤加大豆黄卷、焦神曲加减方,总共开了五剂。

患者因为住院时间近一个月,发烧也半月有余,虽然一直也没有退烧,但是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一直是正常的,现在感觉体力较前稍有好转,虽然热没有退,还是想着出院先回去休养。出于高度的信任,打算回家就吃我的中药看看了。临走时我坚定地告诉患者这个烧退不难,吃几剂药一定会退的,不过不要吃抗生素了。

几天后我碰到那个带她来看病的实习生,他告诉我说那个患者的烧早就退了,吃了大概两剂药后就退了。我也回答那个就是湿温,这个方子退烧是经得起考验的。

(0)

相关推荐

  • 重读《瘟疫论》舌诊的启示(舌诊)

    北京中医药大学    梁 嵘 明代吴又可(1582-1652年)的<瘟疫论>(1642年)是中医外感病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目前,中医已进入抗击新冠肺炎的主战场,重读<温疫论 ...

  • 第67讲 《外感温热篇》第六、七条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把<外感温热篇>的前五条介绍完了.前五条啊它主要讲了温病和伤寒病因.病机的区别,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温病在表的治法,也就是卫分证的治法,然后是逆传入营的治法,他把 ...

  • 伤寒中医思维-3

    (三)少阳病症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洗半夏半升,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用水一斗两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仲景提供了一种 ...

  • 阳虚火浮(浮越之阳全解)

    昨天  张仲景提出,阳气衰微,虚阳浮越,或为烦躁不得眠,或为格阳.戴阳,或为破汗大出.干姜附子汤证之"昼夜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和通脉四逆汤证之"其人面色赤", ...

  • 【治脑萎缩特效偏方】【小脑萎缩病案】【治脑供血不足经验】【八味除烦汤】【心阳不足、心神浮越导致的失眠】方见:桂枝3克,甘草6克,牡蛎6克,龙骨6克。此四味,

    【治脑萎缩特效偏方】【小脑萎缩病案】【治脑供血不足经验】【八味除烦汤】【心阳不足、心神浮越导致的失眠】方见:桂枝3克,甘草6克,牡蛎6克,龙骨6克。此四味,

  • 心阳不足、心神浮越导致的失眠。

    心阳不足、心神浮越导致的失眠。

  • 相火浮越,试用潜阳丹

    转自中医书友会第1998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这是一篇好文!"笔者自学习此方以来,于临床试用,举凡病机属相火浮越不纳之症,便用此方投之,效果非凡."从本文列举的三个医案 ...

  • 真阳浮越与阴虚火旺案例

    真阳浮越与阴虚火旺的阴虚阳浮二者中有一些会出现脸色潮红或红晕现象,但二者的红脸是有区分的. 真阳浮越是危重证,一但诊断错误.而多次的用错药往往生命不保. 我曾经见识过某位中医经常用错引火归原法,这患者 ...

  • #伤寒论#【原文】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

    #伤寒论#[原文]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译文] 寸口脉浮的为病在表,脉沉的为病在里,脉数的为病在腑,脉迟的为病在脏.若有迟脉出现,即病在脏. [评 ...

  • 阳气怫郁在表”可治银屑病

    "阳气怫郁在表"可治银屑病 "阳气怫郁在表"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病态.但在临床中发现,创造一种"阳气怫郁在表"的状态可以治疗很多阴证银屑病. & ...

  • “阳气怫郁在表”可治银屑病

    "阳气怫郁在表"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病态.但在临床中发现,创造一种"阳气怫郁在表"的状态可以治疗很多阴证银屑病. <伤寒论>第48条:"设面色 ...

  • 桂甘龙牡汤治心阳浮越验案

    凌xx,男,十二岁,1968年1月28日初诊.病孩发热十余天,经服中西药治疗,已热退身凉.但从此多汗,延续数十天未止,始见倦怠乏力,继则躁扰不安,语无伦次,深夜狂呼出走,摩拳弄棒,不避亲疏,欲作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