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种费劲儿的感觉,证明你又升华了 | 世界读书日

英国作家阿诺德 · 贝内特说过:

要想培养心智,最重要的关键正是那种吃力、费劲的感觉,而且是一种你既处心积虑想完成,又有点想规避的觉。

读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如此。信息时代,我们习惯了在手机上吸取碎片化的信息,也接受了智能推荐为我们“筛选”的可口内容,重新接受一本书的过程,是有些断断续续和吃力的。

明天又是4月23日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世界读书日”。

是时候认真看看成体系的文字了。

淘系工程师们带来了8本他们近期读过的优质好书,涵盖技术思考、人生意义、思维方式等各个领域,并附上他们认真提炼的读书思考。

静下心来看看,不亚于见一位老友,约一杯小酒,在字词句的缀连之间,盛开思维的焰火。

提到网飞我们想到的可能更多是那些一次性放送的高分剧集,比如《纸牌屋》或者今年大火的《后翼弃兵》。但其实对于推荐算法从业者来说,网飞曾经高达百万美元奖金的Netflix Prize, 是第一次把推荐算法的价值进行了标价,这也是我对这家公司感兴趣的很重要原因。
从最初的DVD邮寄 -> 在线视频网站 -> 内容自制剧,网飞是一家具有非常旺盛生命力的公司,也穿越过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说回到本书,不同于之前流传更广的CEO 与其他人合著,着重于公司理念文化宣传的《不拘一格》那本,本书更多从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从公司创立到上市的过程(后面作者就离开了公司),让我对于网飞为何能够在一个艰难的行业(在线视频网站目前没有赚钱的,更别说靠收会员费不靠收广告费赚钱的)屹立不倒有更深的体会。
▐  我从这本书学习到的

  • 面对亚马逊可能的收购,舍弃DVD购买业务,仅保留DVD租赁业务

初创公司需要保持专注,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已经够难了,更不用说要把一大堆事情都做好。尤其这些事情还可能互相成为障碍的时候就难上加难。
  • 关于小范围的测试以及用户想要什么,如同城邮寄、订阅模式

一个测试看起来有多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想法本身。如果想法不行,再怎么关注细节它也不会成为一个好主意;反过来如果想法 OK,用户想要你手里的东西,那么他们会砸开门、跳过损坏的链接,央求你多给一点儿——如果他们不想要你的东西,单纯改变网页配色是无济于事的。
  • 面对互联网泡沫不得不裁员1/3,但公司效率却更高了;作者在网飞的职位历程,首先是让出 CEO 职位给能够吸引投资人的里德,然后是负责其中的一个部门,离开前仅负责一个创新项目的小范围测试

随着公司的发展,最初创业团队的人可能不一定跟得上公司的节奏,这时候能够接受事实,能够找到更发挥自身积累和价值的位置,对公司和自己都是好事;裁员的确是很残酷的事情,但是创意精英的浓度或者人才水位,是让公司整体能够保持高水平运营的很重要的因素。

无人、知晓、一切。这是本书原文的一句话。
对未知抱有敬畏,永远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淘系技术部-用户增长算法
\
横云
我推荐一本书《第一性原理》。书里教会大家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且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泛化应用到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  总结书里的几个核心观点做为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1. 成年人学习的关键,并不在于增加信息量,而在于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式,是否能从根本上思考问题的意识,决定了你是一个随波逐流的追随者还是有独立判断者。
2.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焦虑,认为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所有的学科,实际上,在每个学科中,真正的大道理可能只占全部内容的5%,但它却代表着95%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掌握这5%的Meta knowledge。如果能找到不变的,把所有的资源和精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不变的事物上,其力量不可同日而语。
3. “我们不能以先验的知识证明未来就会和过去一致,因为在逻辑上,明显的事实是,世界早已不是一致的。”, 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了从历史规律中去类比归纳的思维模式,会产生许多谬误和错误的决策,演绎推理的方式才更容易触及事物的本质。
我推荐一本书《第一性原理》。书里教会大家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且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泛化应用到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淘系技术部-算法技术
\
湘生
编程里的美和丑是什么呢?有趣的是这本书从一系列“坏味道”开始,通过对比和实例逐步培养你的代码“审美”水平,就象乐感之于音乐家一样,对于编程而言欣赏好代码坏代码是一个程序员的基础素质,这是一种骨子里的能力,这种代码的欣赏能力从源头影响了对于后续在技术领域的更深入的学习,去理解更深层次的设计模式和设计原则。
书名中“设计”这个用词也重新表达了程序员对待代码的态度,强调了代码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代码才是软件系统架构本身,各种图形化的架构图只是软件系统用于沟通系统架构的形式语言。
重构也让“脑容量”不是那么大的程序员也可以掌控一个复杂的系统,推荐了一种小步骤的渐进式的迭代方式开发复杂的功能,推动系统的发展是一点一点生长出来的,同时不断强调单元测试,以保证代码编译并通过测试,将测试代码放到同功能逻辑代码同等的高度来对待,深刻的改变了对于测试的理解。
重构也改变了我对代码的认知,代码首先是写给人看的,而不是写给机器看的,通过重构不断改进代码的可读性,那些潜藏在逻辑的深水区里问题会更容易被发现。
特别是刚开始进入软件编程的工作的程序员,推荐这本必读的书,并值的长期回味,反复体会。
Martin Fowler的这本重构开启了我对编程的“美”的认知,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就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编程不再是机械的语法和逻辑的实现,而是象音乐和绘画一样开启了对编程的“审美”认知。
淘系技术部-淘系架构
\
孤星
对幸福感和生命意义的追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个人觉得幸福感不是通过生活技能的学习可以获取的。如果要推荐一本书,强烈建议日本岸见一郎和古贺史见的《被讨厌的勇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在遇到困境和不顺时,总想找一些外部原因,怨天尤人,有时甚至会幻想YY如果是另外一种选择会如何如何。
《被讨厌的勇气》看这本书的组织特别有意思,是以一个迷茫青年和哲人对话的方式展开的,每一段对话都能触动人的反思。

▐  印象比较深刻的观点有:

1. 人的生活方式不是先天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个人的不幸也是同样如此。人无论处在何种环境中都是可以改变的,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想要改变生活方式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2.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我们所有的自卑,浮躁,焦虑和不安,都是因为我们在与别人做比较,总是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不自觉引发焦虑。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
3. 课题分离,把自己与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4.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不要用线的形式去看到达了哪里,而是应该去关注如何渡过这一刹那。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我』的世界再糟糕,也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自己来改变的,我之外的人和人都不会为我改变世界。把时间花在该做的事情上,别每天幻想改变却又不付出行动,活在当下。

淘系技术部-算法技术

\

竹堂

作者是ted interview podcast访谈作者,觉得有趣就买了看的。Sam Harris认为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以小我部落为界的价值观已经可以融合统一(converged)。
Yuval Harari以为协调统一的价值观可以联合人类打破国家界限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更高层次的问题。全球帝国亦即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年的乱象,特别是用大棒和胡萝卜强迫别人接受自己逆历史潮流的价值观,估计是很多人都没有料到的。
个人的力量在洪流中是微不足道的,但能至少坚守住良知和真善美,保持清醒不陷入集体癔症,不为口舌之快把局面推向更糟糕的境地,也算在守读书人的本份了。

淘系技术部-算法技术

\

爽阳

《黑客与画家》可以理解为一篇技术散文集,里面的每个篇章相互独立,传达了作者的个人哲学观。例如“不能说的话”、“如何创造财富”、“良好的坏习惯”、“一百年后的编程语言”等,都是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章节。
那为什么要看一本计算机专家的个人哲学?因为绝大部分人过着未经审视和思考的人生,这也造成了很多人迷茫或者同质化不幸福的体验。
我个人比较喜欢“如何创造财富”这一章,哈哈并不是得到了财富的技巧。这一章里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如何理解工作,以及如何理解金钱。
要致富你需要两样东西:可测量性和可放大性。你的职位产生的业绩应该是可测量的,否则你做得更多,也不会得到更多的报酬。此外你还必须有可放大性,也就是说你做出的决定能够产生巨大的效应。有一个办法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可放大性,那就是看失败的可能性。因为收入和风险是对称的。如果你有一个令你感到安全的工作,你是不会致富的,因为没有危险,就几乎等于没有可放大性。
他可以把每个问题都掰到最细致的观察,又能引导出深刻的结论,而这结论看起来不符合你的习惯认识,但仔细琢磨却又无比符合常识或者人性。
编程与其他领域一样,其困难的部分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决定要解决何种问题。我们就像画家一样,需要不断更迭的是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真正通往幸福和价值之道。
去年疫情居家隔离时候,无意看到,但却从中获取到巨大能量,让人也轻松很多。
全书在讲一个问题,一个最重要却可能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就是如何和自己相处,如何看待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其中蛮多有意思的观点,比如烦恼其实是对自己对他人,没有分清“应该”和“愿望”;比如最持久行动力并不是强迫自己努力,而是热爱。
而给我最大感悟的是正念思维--专注当下此时此刻。与之相反是,远的思维方式--抽象|概括|结构|规则化。这些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理解信息,有确定性,但也产生无作用的焦虑和改变的可能性。主要两点:
  • 更多关注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在具体的问题和细节过程中,更能清晰看到能够控制的部分,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很多问题所需要思考并不复杂,其实只需要做到能够深处其中,了解具体细节。

  • 更多关注现在能做的事,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先有做事,然后才会有”有用没用“。很多时候,”有用没用”只有等做完一件事才会知道。可是,正是我们头脑中预想的“有用没用”的结果,让我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

平常心也是在强调正念思维,但“平常心”这三个字我觉得是不好的,因为太抽象概括的。我理解的平常心是什么,其实就是吃好饭,做好事,睡好觉,解决好每天一定会出现的问题,让现实和我们的愿望更近一点。

推荐这本书,希望大家都能和自己做朋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