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也要有态度

 拜年,也要有态度

                                   刘述涛

除夕一大早,微信越来越热闹,声音不断,都是微友向我送来各种拜年的图片和文字,这些图片中有喜庆的鞭炮,有雪花一样向下落的大红钞票,还有一个个带有美妙音乐的“发”字,还有生肖狗的旺旺之声,再配以各种文字组合成的祝福。

这样的祝福从除夕一直延续到初二的晚上,才会慢慢结束。

说实话,从我的内心来说,我很排斥这种批发复制过来的拜年祝福,虽然看似气氛不错,整个微信被微友们营造出了一片全是红红火火,快快乐乐的人间仙境,但却见不到文字的温度,真情的温度。尤其是一些从事文学艺术的人,也在这么重复复制网络图片,文字,并不断地传播的时候,我的确感到,这是这个时代地悲哀。

在小的时候,我们去拜年,父母在出门前一定会交待,要有大有细的拜,而且要面带笑容,双手作揖,以示真诚。

自然,这是因为老一辈的人更注重老礼和仪式感,也更讲究做任何一件事情里面的文化内涵,以及作为一个人对于任何一件事,内心所应持有的敬畏。这才会在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板有眼,要按照规矩来,就拿贴对联这件事,以前谁家会用点透明胶往上一贴,就完成了事。说什么贴对联的那门板要洗得干干净净,贴对联时要先将手洗净,然后再做米粉浆糊,贴的时候,还不准小孩子乱说话。有些懂得点对联格律的人,还自己想出的一副对联写出来贴在自家的门口。我读小学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过年的时候去读人家大门脑上的对联,每每读到好的文字,我都对这家高看一眼。

我们现在的人,老是强调年味越来越淡了,一年不如一年好玩了,却不会去想,只因为我们自己只注重于形式,不在意内容,过程,更不讲究仪式,才使得我们过年时的所有行为,浮皮潦草,怎么舒服怎么来,却不会去想,仪式感越强,才更体现一个人的价值与存在感,也更彰显了他人对于你的尊重。

我们放眼过去,会发现就是那些存在于我们普通人家里的仪式,才让我们感觉到浓浓地“年”味,感觉到作为一位普通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以及换来别人对我们的尊重。就拿拜年来说,你到人家屋里拜年,请你坐到上屋头,陪着你喝茶,并且对你尊敬有加,话不乱说,事不乱做。而现在,大多数的人都是双手一挥,嘴里一通发财啦,想千赚万啦,健康长寿啦。说的不走心,听的也不走心。有些人更加是有趣,拜年的目的就是为了主人招呼的那一支烟,当烟递到了手上,扭头而去。应该说,是过年曾经有过的一套仪式的丢失,才让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年味淡了。

过年,要说过的就是仪式。如果所有的仪式都可以不要,那么自然会觉得年也没有了味道。在小时候,每户人家过年,都会有一套仪式,杀年鸡,放炮、拜神灵,敬祖宗,给老人拜年,守岁……然后,初一给附近的人拜年,初二女儿回娘家,孩子回外公外婆家,初三晚上老鼠娶亲。每年过年拍一张全家照,每年过年,必须送灶王爷。

有些仪式看起来好像是迷信,其实里面却充满了中国人对神灵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虽然说过年,过的是每一个人的日子,过的是自己的快乐,但我仍然想说,过年,过的是彼此的尊重,还是要有点态度,哪怕是一句祝福语,只要是自己想的,写出只属于自己的文字,那也是走了心,体现了作为一个人的真诚真意,而不是复制他人的语言,让人感觉不到你的温度与真意。哪又何必拜这样的年,现代人不是追求越简单越好嘛?那就彼此简单,让微信变得洁净一些,这不更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