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坊——意蕴深远的文化内涵(七)
云南昆明金殿又名铜瓦寺、太和宫,是道教宫观,位于城市东北鸣凤山(又名鹦鹉山)上,清代称“鸣凤胜境”。传说明万历年间,云南巡抚陈用宾信奉道教,梦见仙人吕洞宾约他在鹦鹉山下相会。陈次日到山麓只见一老人用绳牵着羊,用一口砂锅煮食、一口锅作盖。前行亦未见仙。回来老人与羊均无踪影,陈才恍然大悟:两锅相叠是“吕”,绳牵羊即“纯阳”,这老人就是吕洞宾。陈用宾后悔之余,上山见古松蔽日,气宇非凡,认为是吕仙启示这里是洞天福地,可作玄都,乃从明万历三十年(1602)起,仿湖北武当山金殿建太极真武铜殿。由于熠熠生辉,习称“金殿”。还建了吕仙祠,一、二、三天门和棂星门,于1604年完成,道光、光绪年间曾多次修葺。
云南昆明金殿耸立在“危梯”之上,这是登山石道上的“第一天门”
“鸣凤胜境”石坊
过“鸣凤胜境”石坊,沿石径而上,古木蔽日一片阴凉。登七十二级石阶,即是红墙黄瓦三间四柱三楼木构的一天门,凌虚朝西耸立在陡峭的“危梯”之上,游人到此,似乎从人间到了仙界。民间传说这七十二级石阶,象征登仙之路有七十二个地煞星在此护卫。在道教里,这七十二石阶,表示七十二道关口,每道关口都是通向仙都的一种考验。惟有战胜这七十二种考验,才能得道成仙。这便是上七十二级石阶的缘由。木坊采用斗拱,以砖砌盘墙代抱鼓石,是地方做法。坊上横匾上刻“第一天门”四字,十分醒目。
过一天门沿山径蜿蜒而上,登三十六级石阶,就到了“二天门”,这里蓝天白云,松柏滴翠,牌坊秀丽,环境清幽。“二天门”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因地震倒塌,道光二十五年(1845)修复。乾隆时发生地震后,居民为求消灾在“二天门”组成“传茶会”,集资修茶房,免费为路人提供茶水、休息处,传为善举,并记入“重修二天门牌记”。至于三十六级石阶,据说隐喻三十六颗天罡星护卫玄都,道教也认为天罡星可驱邪伏魔、逢凶化吉。
“三天门”,形制、用料同“二天门”,但斗拱密集,盘墙上短柱透雕花鸟,檐口板上绘太极图,雀替镂空,更为精美。按光绪时王灿《春日游太和宫》诗中所描绘的:“昂首天门接太清,犹疑栖止有仙迎。红茶翠柏千年树,降阙玄都丰雉城。超世方知城俗累,入山不觉道心生。风铃如语前朝事,为问人寰几败成。”这是超凡脱俗,如登仙境,萌发道心的意境美。
棂星门。巍然屹立在金殿山门后。棂星门用在孔庙是以尊天的精神尊孔,现又用到道观,颇为罕见。这是由于明朝推崇道教,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反映。鸣凤胜境的金殿和山径中的天门,都和自然融为一体,环境清幽、深邃,富有自然美,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