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4/12

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4/12

深圳语文名人之四

在港澳台外比较中寻找母语教育方向的王爱娣

渐新堂

王爱娣老师是200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对于幼儿园都有研究生的特区来说,研究生教中学早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研究生中,学教育管理的最多,其次是学古代文学的,学语文教育教学方向的。可以说研究生到处都是,虽然能够将所学与自己的工作与自己的所教结合起来的少之又少。

王爱娣老师凭借自己的外语阅读功底和对语文教育的感觉,参加深圳市教育局的海外培训三个月,到美国去考察学习。贪婪的吸纳与摄取了大量的美国母语教育资源,带回来一大堆书籍,阅读了上千万字的原文资料。再与自己教过的后来到美国读高中的几位学生不断进行网络交流,不断获得最新的美国教育资料考试试题等。

站在语文教师的角度,运用第二语言教学的文化视野,全面客观的介绍评述美国的语文教育,写出了学术专著《美国语文教育》。现在,这本书已经成为北美香港台湾及国内各大学及中小学图书馆的藏书,不少的国家及地区的高等学校和中小学图书馆的藏书,这本书在语文教育及其各类考试研究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美国语文教育》洋洋洒洒35万字共12章,所写内容几乎涵盖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语文教学内容。从美国的国家教育制度到母语教育标准,从识词教学、拼写教学,到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从教材教参到教辅,从作业到考试,将美国的母语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透彻的介绍与解析,其间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美国的国家精神在中小学教育上的体现。

其后是参加在澳门举办的两岸四地语文教学“同文异教”活动,一下子对港澳台的母语教育产生浓厚兴趣,不断寻找这些地区的母语教育与大陆母语教育的差异,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文章,向我们介绍港澳台的母语教育的课堂教学、考试方式、写作教学等文章。

王爱娣对国外及港台澳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几十篇,先后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现代语文》《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师道》等期刊及《中国教育报》上,向我们提供了境外母语教育的客观参照,打开了语文教育问题思考的辽阔背景。

他山之石的借鉴,在王爱娣老师看来,完全是为了我们自己的语文教育。在这些比较借鉴之中,去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在新课程实践中缺失的东西,去逐渐探寻适合我们自己的母语教育之路。这些成果,是王爱娣老师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语文课改实践的特殊而丰富的教学经历的物化结果,也是她对语文教育理解和思考的一种表达方式。

2021年补记  王爱娣老师之后又出版了《美国课堂教育》专著,《美国语文教育》今年又将在语文出版社出修订版,于2020年成为正高级教师。

中美语文教材里的《瓦尔登湖》

——例谈中美文本阅读价值的差异(上)

王爱娣

在美国文学史上,《瓦尔登湖》称得上一道独特的景观。其作者梭罗在世之日,独居瓦尔登湖的行为虽然未能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瓦尔登湖》在作者生前也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人们多半把它当作仿写作品来看待,没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但在梭罗死后,它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20世纪以来,美国的几大出版社都把它列为高中美国文学教材的重要篇目,编者从各自的角度,把它编排在不同的文化专题里,供11年级学生阅读研讨,有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公司出版的《文学要素》、McDougal Littell公司出版的《美国文学》。

2004年8月9日正是《瓦尔登湖》出版150周年纪念日,美国各大出版社纷纷推出新版来纪念这位不朽的先验主义思想家。当此之际,我国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高中课程改革正当起步,于是,这部一个半世纪前问世的著作便也成为我国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来源,其中有四个版本的高中必修教材(人教版、语文版、江苏教育版和广东教育版)都不约而同地从中节选片段作为课文。中美两国教材编写者如此钟情于同一个作家的同一部作品,实属难得。两国教材编写者各自站在怎样的角度、选择怎样的片段作为课文?他们如何给作品定位?两国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存在哪些差异?教材分别设计怎样的研讨练习,以达成怎样的语文训练目标?本文将对此进行梳理与探讨,以期获得有益的启示。

1、《瓦尔登湖》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我国文学界普遍认为,《瓦尔登湖》是这样一种书:

一部被艾略特称为“超凡入圣”的书;

一部与《圣经》、《小王子》一起被美国国家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心灵的二十五本书”;

一部诗人海子至死不肯舍弃的书。

《瓦尔登湖》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寻找其不朽的理由:第一,作者蛰居瓦尔登湖的目的是什么,《瓦尔登湖》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伟大思想和精神价值;第二,在教材编写者眼里《瓦尔登湖》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在梭罗自己看来,《瓦尔登湖》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梭罗来到瓦尔登湖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作者在《瓦尔登湖》的第二章《生活的地方,我为什么生活》中这样写道:

我到森林里去是因为我想要从容地生活,去面对生活的本质,看看我是否无法学到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并且在我死去的时候不会发现我不曾生活过。我不想过不是生活的生活,因为生活是那样可贵,我也不愿一味顺从,除非那是十分必要的。我想要深入生活,吸出生活中所有的精髓,强壮得像斯巴达克人一样生活,彻底打败所有不属于生活的东西……

作者入住瓦尔登湖,并非只是为了逃避社会,寄情山水,而是进行一种实验,寻找一种从未有过的简单的生活体验,深入生活,吸出生命的精髓。陶渊明与梭罗不同,陶渊明归园田居是因为厌恶官场生活,逃避现实,宁愿选择一种环睹萧然、面徒四壁的隐居生活,而梭罗是热爱生活的,他说:

“无论你的生活是多么低贱,你都需迎接它,体验它;不要避开它,不要咒骂它。生活并不像你本身那样坏。当你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看起来最贫穷。吹毛求疵的人甚至在天堂里都能找出毛病。热爱你的生活,虽然它很贫穷。……我认为一个宁静的灵魂在那里可以像在一个宫殿里一样生活满足,拥有快乐的思想。……培养你的贫穷,就好像它是花园里的香草,就像鼠尾草。别费太多神去得到新的东西,无论是衣服还是朋友。改变旧的东西,再回到它们身边。万物不改变,是我们改变。卖掉你的衣服,保留你的思想。”

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喧嚣使得梭罗选择了瓦尔登湖,为了使得伴随工业文明和科技发展而来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得“简单!简单!再简单些!”他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瓦尔登湖·结束语》)梭罗选择蛰居瓦尔登湖,是为了寻求他心中的真理,为了保留他的思想。在他看来,“与他对自己的生活简化的程度成正比,宇宙间的法律也会显得不那么复杂,孤单将不是孤单,贫穷不是贫穷,弱小也不再是弱小。如果你建筑了空中楼阁,你的工作不一定是白费了;那正是它们应该属于的地方。”梭罗这样解释他独居瓦尔登湖的理由:“如果一个人没有和他的同伴保持步调的一致,那很可能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同的鼓点。”这个“不同的鼓点”,正是他对真理和宇宙法则的追求精神。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这部作品的每一个篇章,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不是纯粹的叙述事情或写景状物的文字,他笔下的湖水,村庄,他心中的法律,头顶的天空,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味。作者走近自然,观察自然,正是体验一种从未有过的生活,实践人类伟大的精神,即宇宙精神。如果仅仅是从叙述事情或写景状物的角度来解读作品,便是对梭罗的误读甚至曲解,对他探求生活本质的伟大实践的一种忽视。

2、中美语文教材里的《瓦尔登湖》是怎样一本书?

教材里的《瓦尔登湖》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中美教材编写者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在我国高中语文教材里,《瓦尔登湖》是这样一本书:

“1845年春天,梭罗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一座木屋,过起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那里写下了《瓦尔登湖》一书。”(苏教版必修○1)

这本书是“作者自己日常的观察与沉思,作者在瓦尔登湖边两年过着远离社会的'隐居’生活”。(语文版必修○2)

它是一部“一部远离人间烟火的作品”。(人教版必修○2)

它是作者“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粤教版○3)

作者在瓦尔登湖边筑起小木屋,并在此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段生活为他写作《瓦尔登湖》提供了素材,但作品并不是在那里完成的。从上述介绍来看,我们的教材把《瓦尔登湖》理解为一本自然观察的书。因此,高中必修教材基本上把该作品的选文编排在感悟自然或寄情山水的单元里,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对自然的观察与描写方法。教材关注的焦点是写景状物,是作者借林中生活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这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产生一种误导:梭罗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居”者,他的这部作品不过是对瓦尔登湖的所见所思所悟之作。

而在美国教材编写者眼里,《瓦尔登湖》则是“一部将自然观察、社会批评和哲学思想独特地融合在一起的著作,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先验主义作品中的最优秀著作。梭罗的这部著作写作仔细、设计精心,反映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精神。”(马浩岚编译《美国语文》)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版教材认为,“《瓦尔登湖》可以从许多不同角度来阅读,可以作为社会批评,也可以作为激励自我改革,还可以作为对自然的伟大的观察来读,但它尤其是对生活潜在能力的一首赞歌。梭罗已经用最直接的经验证明了它是可能的:超越我们的生存环境,体验我们个人存在与人类存在的关系,从而体验到我们自己的精神,也就是宇宙精神。”

美国教材普遍认为,梭罗的《瓦尔登湖》对于自然的观察是建立在社会批评和哲学思考的基础之上,自然观察不是目的,而是通达哲学思考、实践别样人生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与认识,美国中学文学教材便把《瓦尔登湖》列入与时代文学、哲学思想或文学思潮等相应专题,安排在11年级的“美国文学”教材里。例如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版编排在第三单元“美国文艺复兴:时代文学的来临”第五专题 “有生命价值的生活”,McDougal Littell版则把《瓦尔登湖》安排在第三单元“个人主义精神”的第一专题“庆祝自我:浪漫主义与先验主义”;还有一套教材把它安排在第三单元“国家的发展”第六课,课题就是《瓦尔登湖》。可见,美国教材是站在哲学思想和个人主义精神的角度解读梭罗《瓦尔登湖》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们编选的章节则是作品的第二部分“生活的地方,我为什么生活”,以及“结论”。从这两个章节里,读者可以清楚明白地了解到作者蛰居瓦尔登湖的目的,了解他所做的伟大实验的意义。

中美两国语文教材对同一个作者的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存在差异在所难免,就像我们读不透《圣经》,而美国人读不懂《论语》一样,但是,要想真正读懂一部伟大的作品,就必须从它的精神价值和思想意义上去理解。中美两国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存在偏差的理由何在?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与中外作品翻译者的评介观点有着一定的关系。比如徐迟在中译本“序言”里写道:“《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这就告诉我们,似乎《瓦尔登湖》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的时候阅读,静静地读它。从这个意义上推断,按照中国人惯有的思维方式,《瓦尔登湖》自然与魏晋时代的陶渊明的诗篇有着某种关联,把《瓦尔登湖》当作抒写性灵的文字。另外,也有人认为,“梭罗的《瓦尔登湖》堪称是研究生态文学的范本。”(孙胜忠,2004年)为此,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把对《瓦尔登湖》的理解建立在对大自然描摩观察的层面上,自然就有了依据。

3 中美教材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料之比较

中美两国语文教材在编排体例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以人教版为例来说,就一篇课文而言,我们的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排体例如下:

单元导读 一般包含三个段落:体裁说明、体裁概说与学习重点、学法指导。篇幅长度是16开本的小半页纸张,千字以内。

课文呈现 包括课文和注解,部分课文配有黑白插图。作者简介与主题解读一般放在脚注里,往往只是一两个定性解释的句子。

研讨练习 包括三大方面: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与理解,语言与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运用,有关作者作品的拓展延伸。

美国语文教材的内容选编和教法指导要求建立于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同一版本的教材每篇课文的编排体例完全一致。以McDougal Littell公司出版的《美国文学》为例,其编排体例大体如下:

单元导读 包括本单元体裁的阅读技巧与策略、历史背景、单元内容一览表等。篇幅长度是16开本的纸张两至三页,一般在三千字以上。

阅读之前 作者介绍、历史背景、联系读者生活经历、专题聚焦、作品风格等。

课文呈现 包括课文、词语解释及彩色插图,在课文的相应语段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阅读之后 包括研讨与练习、写作训练等。

美国语文教学很重视阅读过程和策略技巧训练,在“阅读前”为学生提供翔实的作者资料,便于知人论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阅读与生活紧密相联,便于激发阅读兴趣。

以《瓦尔登湖》一课的“阅读前”为例,教材为学生提供如下学习资料:

在作者介绍里,从三个方面介绍梭罗:(1)质疑权威:肯定他对权威的挑战勇气,通过简化自己的需要,梭罗得以把自己的下半生都奉献给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精神联系的探索和写作,并用以支持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信仰;(2)在瓦尔登湖畔:介绍梭罗蛰居瓦尔登湖的时间、目的,揭示《瓦尔登湖》的思想价值;(3)梭罗与墨西哥战争:介绍梭罗反对政府发动的墨西哥战争,表明美国人对历史事实的客观态度和对自由精神的颂扬。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前”设置了“联系生活经历”,把学生的生活体验纳入课文学习之中,让学生思考移动电话、电脑、电视等“这些科技的进步是真的使生活更美好,还是只不过使生活更复杂”?要求他们写作日志:“谈谈你认为生活在森林中而没有任何现代的便利会是什么感觉。”

最后是“专题聚焦”,把《瓦尔登湖》定位于“人类精神与自然世界”,这样使得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建立在人类精神的高度上。

例如灯塔出版社在“阅读前”要求读者了解梭罗,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以消除对作品的一般误解:

·梭罗是一个遁世者。(答案:他从未想过把自己与别人孤立开来,他想有规律地去城镇,与家人、朋友一起吃饭。)

·梭罗是一个拓荒者,像丹尼尔·布恩一样,生活在野外。(答案:从康科德大街步行25分钟就到了瓦尔登湖,甚至梭罗在那里的日子里,那里也是普通人野餐和游泳的地方,没有野生动物的威胁。)

·梭罗本质上是一个游手好闲者。(答案:梭罗种豆子,做艰苦的工作,做实验支持他们自己。在湖边,他还制定了自然研究活动一览表。当他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候,付房租,他在铅笔厂工作。)

由此可见,中美两国对《瓦尔登湖》的文本阅读价值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美语文教材里的《瓦尔登湖》

——例谈中美文本阅读价值的差异(下)

 王爱娣

《瓦尔登湖》是一部自然观察、社会批评和哲学思想融合在一起的著作,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通过作品教学,启发学生怎样的思维?教学这类作品时,中美语文的教学价值取向存在怎样的差异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中美《瓦尔登湖》里的研讨练习之比较

先以人教版为例,看我们的语文教材要求学生完成哪些练习。

 1 作者说:“一个湖就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编者的设题意图:这是课文的起始句,也是文中的一个关键语句,包含非常丰富的意蕴。认真品味这一语句,可以对全文的内容有所了解,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领悟。

 2 这篇课文写景细致逼真,而且情景交融,精彩纷呈。参看下面的示例,从文章中再找一些你喜欢的语句,结合语境加以赏析。

· 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是浓密突出的眉毛。

——眼睛比湖,睫毛比森林,以彼物比此物,生动形象,画面鲜明生动。“望着……深浅”表达作者的体验和感悟,他认为湖的纯洁清净使人得以返观内心,发现自己的自然本性。

· 一条鱼跳跃起来,一个虫子掉落到湖上,都这样用圆满,用美丽的线条来表达,仿佛那是泉源中的经常的喷涌,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搏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那是欢乐的震抖,还是痛苦的颤栗,都无从分辨。

——这是在晴天,作者坐在树桩上静观、感觉到的情景。虽是动景,却极显静谧;景物描写生动细致,又映现作者心境,物我互“观”,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丰富体验。

这道题引导学生学习并把握写景状物的表达技巧。设题意图为: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培养语感,体会写景状物的深层意蕴及其精妙所在。示例只供开拓思路之用,不能成为答题标准模式。事实上学生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只要说出自己的品味感受就可以,不必寻求统一答案。

 3《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是当代西方被广泛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之一。有条件的话可以找来读一读。探究一下,这样一部“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品,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而经久的魅力?

本道题的设题意图:旨在扩展阅读,鼓励学生读全书,并探究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和魅力所在。至于探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果有学生读了,可以向同学介绍书的内容,甚至可以朗读部分精彩片段;有的学生没读,也可以查找一些介绍和评论的资料,讲给同学听;还有的同学由于条件所限,不能进行这些扩展阅读(读原著、读资料),则可以就这部书或者这篇文章思想的现实意义作一些较为深入的思考。最重要的是过程,是参与;至于答案,不必求得统一。“课文研讨”(教师用书)中对这一问题已有一些说明,可供参考。

这样的练习题目标似乎太大,一般学生完成不了。虽说是拓展题,但对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实现的目标。

下面以《美国语文》为例,来看美国教材在“阅读后”设置的语文练习题。

 文学与生活

读者反应:根据你的看法,独自在一个人自然环境中度过两年时光的有利之处和不利之处是什么?

主题焦点:梭罗可能对今天快节奏的社会有什么看法?你生活中的什么具体事情可能会特别让他担忧?

“读者反应”是美国文学阅读教学的一贯要求,无论读完什么样的作品都要求读者进行“反应”,“主题聚焦”则是通过阅读,学生应该获得的主题认识,即从“社会批评”的角度来理解梭罗,激发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 阅读理解

1. 梭罗在想象中做了什么事情?

2.(a)梭罗为什么住在森林里?(b)他最后为什么离开了森林?

3. 他从他的“试验”中学到了什么?

4.梭罗对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提出了什么忠告?

这里的“阅读理解”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所提倡的追寻意义、挖掘作品的宗旨不同,美国教材“阅读前”已把作品的意义向读者展示出来,很少让学生去追寻作品主旨,“阅读中”只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理解那些能够为大多数人所能理解的内容。问题的答案一般都很清晰,比如第3题,他从试验中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如果把“他”改成“我”,答案就很不相同了。

 思考

1. 梭罗的评论“受到一个农场的束缚和受到国家监狱的束缚并没有什么不同”是什么意思?(分析)

2. 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梭罗对于个人主义和遵守常规的态度。(解释)

3. 根据梭罗的观点,为什么穷人要比富人好?(证据支持)

4. 你认为梭罗有可能在今天的社会里进行他的“试验”吗?解释原因。(假设)

5. 今天的旅行社和假期活动组织者为想回归自然的人们设计假期。为什么这样的旅行很有吸引力?(职业连线)

美国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阐述观点,以及学会用证据支持观点的能力。比如加州课程标准要求11~12年级的学生在进行文学分析和文学反应时做到:

分析文学作品中表达的哲学观点,以确定作者的立场是否有助于提高作品的质量和人物的可信度。(哲学探讨法)

第4、5题练习则是对作品阅读的应用与拓展。第4题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展开合理的假设,进行推理与判断。第5题则是拓展题,把阅读与旅游职业联系起来,让学生对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愿望的出发点的思考与探讨。

美国语文教材对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训练哪些能力,以及学生需要做什么等问题的研究,比我们先走一步,教材的编写思路比较清晰。

二、中美《瓦尔登湖》教学价值取向的差异

从梭罗的《瓦尔登湖》来看,中美两国语文教材选择不同的章节作为课文,不仅透露出中美两国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且说明两国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差异,其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探求作品意义和思想价值的角度不同。美国教材关注对作品包含的生命价值及其思想意义的探求,他们把作品放到特定的时代环境里,放到国家的发展、文学时代的到来,以及浪漫主义和先验主义的文学思潮中去解读,从哲学思想与社会批评的角度解读它,因此抓住了作品的精神实质:探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因此,他们选择的片段则是第二篇和结论,作者在这些章节里直截了当地阐述了自己隐居瓦尔登湖的目的,这些文字写景成分不多,但说理透彻,反映了个人主义者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思考与对生命意义的执著追求。

美国语文教学不要求学生简单平面地探讨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教材给学生提供作品的主题思想,让学生站在作品思想的高度把握文本。教学中所追求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与把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作品,开阔视野,在进行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着重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训练。

我们的教材把《瓦尔登湖》编排在写景状物类的散文单元里,着重从自然观察与思考的角度来解读,梭罗很容易被理解成一个清心寡欲的隐居者形象。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的体验,更多的在于作品对自然风景细腻入微的观察与描写。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一个伟大的作品可以有多种读法,梭罗研究者哈丁就说过,《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但是,从什么样的角度解读作品,也许正反映教材编写者的态度,编写者的立场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

2、鼓励多元价值观与重视集体价值观的不同。从美国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可以看出,有的版本把《瓦尔登湖》编排在“个人主义精神”单元,从“个人主义”的角度进行解读;有的版本把它编排在“有生命价值的生活”单元,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角度来解读;也有的版本把它编排在“国家的发展”单元里,把它放到美国文学时代的来临的高度来解读。从教育理念的层次上说,这些做法反映出美国语文教学真正鼓励多元价值观,他们从来不回避个人主义(尽管他们的教材里也明明写着“个人主义的阴暗面”),相反却很赞同这样的观点。在我们的教育观念中,“个人主义”总是与“自以为是”、“自私”等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这与我们一贯崇尚的“集体观念”有冲突,而美国语文则不然。在美国人的意识里,“个人主义”并非与“自私”相提并论,而是指独立思考,有独立人格,能够独自应对各种麻烦的能力。美国教育从小就培养学生独立选择和决策能力,梭罗独自前往瓦尔登湖,在那里孤独地度过两年的时光,在美国人看来,这正是个人主义的伟大胜利。我们的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元价值观,培养学生怎样的多元价值观,从美国语文教学中或许能够获得一些启示。

3、重视理性思维与关注感性经验的价值取向不同。欧美教育都比较重视对学生理性、逻辑思维的训练,美国语文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体现,其教材的选文也体现出这方面的特征,教材选择《瓦尔登湖》第二章“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什么生活”,以及作品的结束语。这两部分虽然也有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但重在说理。相比之下,我们的几套语文教材都不约而同的选择《湖》和《寂寞》两个章节,在这两章里,作者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他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在《湖》这一章里,梭罗用很多细节描绘了瓦尔登湖,提供了很多信息,也描绘了弗林特湖和白湖,第一次说到人的自私。在《寂寞》这一章里,着重说明和讨论梭罗独自在树林中的生活,以及他在结束时他的食谱健康状况良好。通过寂寞生活的考验,他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交往往廉价。相聚的时间之短促,来不及使彼此获得任何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然而,我们的语文教材对这方面的意义挖掘得不够深刻。美国语文教学重分析,我们的教学重感悟,两国教学价值取向不同。

4、重视读写技巧训练与落实语言基础的不同。美国教育是“教给你工具的方式”(陈屹《诱惑与困惑》),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很重视教给学生策略与技巧。《瓦尔登湖》一文的教学教给学生哪些阅读技巧?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版教材告诉教师,这是一篇非虚构作品,阅读非虚构作品,应该把握这些阅读技巧与策略:

1、建构阅读目的

对学生介绍这篇文章,指导他们了解浪漫主义和先验主义文学运动。

2、运用参考资料

鼓励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标注出不熟悉的词汇。希望学生运用参考资料,比如词汇表、词典,以及可能得到的科技产品,以便判断词汇的恰当用法和意义。

3、监控和修正阅读策略

给学生解释这篇文章包含着一些理解困难和意义复杂的词语。鼓励并监控他们的阅读技巧,当他们阅读失败的时候,注意帮助修正策略。建议他们多读几遍,多提出一些问题,以便澄清他们对材料的正确理解。

4、写概述

要求学生辨别文本的主要思想和支持细节,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写概述,特别注意浪漫主义和先验主义的要素。

5、讨论

因为本文中包含的材料特别复杂,所以应该给予学生在班级讨论的机会。开始可以讨论浪漫主义和先验主义的区别何在。或许通过讨论更能帮助学生,以强调这些运动的历史背景。

6、分析

问学生爱默生的建议是怎样与本单元相吻合的。参考答案:他倡导自我反省,他建议青年人应该向困难的事情挑战而不是去做那些举手之劳的事情。并且把爱默生的建议与课外提供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

总而言之,梭罗不是诗人,不是散文家,他是一位哲学家。“不论用什么哲学术语来分析梭罗,他的作品都是在最广泛的哲学意义上对各种世界观的描述”(贝克曼Bickman)。而梭罗自己也说道:“要做一个哲学家的话,不但要有精美的思想,不但要建立起一个学派来,而且要这样地爱智慧,从而按照了智慧的指示,过着一种简单、独立、大度、信任的生活”(《瓦尔登湖》)。 可见,《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部自然观察之作,更是一位具有哲学意义的伟大作品。阅读《瓦尔登湖》,从美国语文教材里获得启示,抓住作品所体现的人类精神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引导读者去关注作品的内在精神,正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弥补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 灯塔出版社《瓦尔登湖》(网络版)。

○3 《美国语文》马浩岚 编译 同心出版社2004年8月版。

○4 陈屹《诱惑与困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版。

○5 孙胜忠:从文化传译看梭罗Walden 的三个中文译本,《上海科技翻译》2004年第1期,P62-64。

附注:

《瓦尔登湖》梭罗著。全书共十七章和一个结束语。主要包括:《经济篇》《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阅读》《声》《寂寞》《访客》《种豆》《村子》《湖》《倍克田庄》《更高的规律》《禽兽为邻》《室内的取暖》《旧居民;冬天的访客》《冬天的禽兽》《冬天的湖》《春天》和《结束语》。

凡人自述(改)

没有光环,小有名气,业绩微薄,忝列唐老师的“语文名人”之中,惭愧之至!本人除了默默无闻,在工作与生活中也极少有特别的长处,特点是做一行爱一行,乐亦在其中。

1986年师范毕业参加工作,至1998年,从教13年,教学得心应手,发表论文10余篇,多次获得芜湖市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1998年考取南京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就读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研究经验和较为深厚的专业功底,成绩突出,获得南京大学光华奖学金。在校期间,成为南京大学兼职对外汉语教师,三年里为留学生开设过基础汉语、高级汉语、汉语听力及会话等课程。教学之余,经常与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们交流语言学习经验,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发现,不同国家的母语教学原来存在很多不同,这便开阔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我对母语及第二语言教学的浓厚兴趣。2001年8月,参加教育部国家汉办组织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一次性顺利通过英语、中国文学文化、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四门课程的严格考试,成为当年华南地区和南京大学唯一一名一次性通过全部课程考试的人,取得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

2001年7月来到深圳南山,不得不舍弃自己钟爱并倾注了很多心血的对外汉语教学,成为北师大南山附中的一名语文教师,继续开始我的中学语文教学生涯。2001年7月~2004年7月出色完成全国首批初中语文课改实验任务,2004年9月~2007年7月担任广东省首届高中课改语文教学实践任务,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新课程教学的衔接。

2001年以来的九年里,开设市区级公开课10多节,3节录像课在全国公开发行;辅导的学生在市区级征文及作文竞赛中曾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出版学术专著1部《美国语文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1版)。发表论文30篇,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5篇,《教育理论与实践》观点摘要1篇,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专题论文库收录论文3篇,《从<项链>的教学看美国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等2篇收录于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文学教育研究综述及阅读教学研究综述。发表教学设计及案例10多篇,其中《穷极文士情态,荟萃儒林痛丑的匡超人》收录于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参与编写新课程语文教辅资料20多本。

200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中学语文实验教材培训团专家”,赴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地区为一线教师做培训30多场,获益匪浅。2004年作为深圳市第五期海培学员,走出国门看美国,把美国语文教育当镜子,照出中国语文教育的得与失,表达对语文教育的理解和思考。

2003年被评为南山区首批课改中学语文挂牌教师,2009年被评为南山区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多次被评为南山区优秀教师和先进教师。

单篇论文曾在全国省级市级区级各项评比中获奖12次。《美国语文教育》著作获得第五届“中国教育学会奖”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9),“美国语文研究系列论文”获得深圳市首批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2009),“美国语文教育系列研究成果”获得南山区第一届课改创新奖二等奖(2008),教育教学论文2005-2007年连续三年获得南山区教育科研成果奖,连续五年获得学校教科研成果一等奖。

今后的生活理想:坚守,执著,从心所欲,做一个快快乐乐的人,坦坦荡荡过一生。

(0)

相关推荐

  • 2021年第59篇:读文随笔∣整本书阅读的“过程性指导”

    整本书阅读的"过程性指导"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语文建设>2021年第2期"关注"栏目的主题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指导,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胡根 ...

  • 新课标下古诗文要“重读”

    张智祥 翻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我们会发现全册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后面都有古诗文,占了教学内容的三分之一,可见新教材再次将古诗文教学摆在了重要位置.古诗文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警 ...

  •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引发知识培养创造动机--解决知识障碍提供创造机会--注重知识迁移感受创造成果的教学模式.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重点关 ...

  • 180年前,梭罗在瓦尔登湖隐居两年都干了啥?

    180年前,梭罗在瓦尔登湖隐居两年,在当时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28岁的他意识到的东西,180年后的今天,看起来依然是有效的,虽然今天想要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田园之地已经很难很难,但是谁也阻止不了我可以 ...

  • 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1/12

    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渐新堂 在北大清华名校以及海归人士开始一批批进入进入深圳几年之际,我期待着他们之中十年以后也有在深圳教育在深圳学科中涌现出我十年前观察到并写出来的语文学科的十大名人式的大写的人,因 ...

  • 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5/12

    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5/12 深圳语文名人之四 从根和本上三次对语文动刀的彭公瑾 渐新堂 彭公瑾老师一看上去就是有仙风道骨的那种人. 脸色红润,神采沉稳,慈眉善目,庄严慈祥.一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多 ...

  • 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6/12

    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6/12 深圳语文名人之五 让学生怀揣希望上路学好语文的陈晓华 唐建新 陈晓华老师是一位真诚面对自己面对学生面对教育的人. 在改革开放发出第一声炮响的蛇口,在工业区的育才中学,陈晓 ...

  • 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7/12

    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7/12 渐新堂 深圳语文名人六 续写小说结尾培养学生读写素养的曹清富 渐新堂 龙岗地理位置相对而言比较偏远,曹清富老师的两本书却让我们的距离缩短了许多. 2000前的一次教研会上 ...

  • 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8/12

    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8/12 深圳语文名人之七 最早在全国举办写作讲座的贾晓明 渐新堂 认识贾晓明老师是在1998年.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高中语文学习指导书,认识了新来深圳的贾晓明老师.由于在 ...

  • 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9/12

    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9/12 深圳语文名人之八 从导学案到满校园飘书香的王满英 渐新堂 很多次全国性的语文教研会上都能够看到王满英老师的倩影,为她的学生,也为她自己的成长. 在深圳的一所生源相当不理想 ...

  • 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10/12

    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10/12 深圳语文名人之九 青春读书课的开设者严凌君 渐新堂 一到深圳,就有人向我推介了严凌君老师,而且是连带着严凌君老师的一本书杂文集<深圳城市病>,不久,又得到了 ...

  • 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11/12

    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11/12 深圳语文名人之十 才气横溢又最早出学术专著的蒋波 渐新堂 蒋波老师1990年代初就出版了一本学术专著<钱钟书语文教育思辨>,虽然评高级职称时还不予以承认. ...

  • 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12/12

    深圳语文十大名人   12/12 特区语文代有名人出 渐新堂 深圳语文的十大名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来到改革开放的这片热土的.尽管当时条件比较差,但是,怀着对自己职业自己专业的热爱,也在不断孜孜以求地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