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诗经 小雅吉日注译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十方:诗经 小雅吉日注译
小雅吉日
吉日维戊,既伯既祷。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升彼大阜,从其群丑。
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兽之所同,麀鹿麌麌。漆沮之从,天子之所。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儦儦俟俟,或群或友。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宾客,且以酌醴。
注释:
戊:戊辰日。
伯祷:“祃”之假借。祃,师祭。祷:“禂”之假借字。禂,马祭。
田车:田猎的车。
牡:公马。
孔阜:很肥大。
大阜:大山丘。
从:纵。
丑:兽。
庚午:庚午日,即戊辰后第二日。
差:选择。
同:聚集。
麀:母鹿。
麌麌:麌从鹿从吴,吴从口从矢,即摇头说话,因此麌麌当释为麀鹿鸣叫。旧释为众多,自毛传始,然而并无所本。
漆沮之从:漆沮,漆水与沮水,从,即纵,纵向。
中原:原中,原野之中。
祁:从邑从示,可释为广大。
有:多,丰富。
儦儦俟俟:儦本义为很多人跑动,此处引申为一群群跑动。俟为等候,俟俟即一群群站立不动。
群友:三只以上为群,两只为友。
率:本义为带领,在此应当引申为带动,即在天子车驾来到时被惊动,在车驾左右跑开。
燕:喜乐。
发:即射箭,引申为射中。
豝:母猪。
殪:射死。
御:招待。
今译:
吉日在戊辰日,已经举行了师祭和马祭。田猎的车已经准备好,四匹公马也很肥大。登上那大山丘,把群兽放出来。
吉日在庚午日,已经选好我的马。野兽们聚集在一起,母鹿公鹿啼鸣。漆水和沮水的南北向土地,是天子田猎的场所。
看那原野中,原野广大而野兽数量多。一群群有的奔跑有的停着,三五成群或两两为友。都被天子车驾带动奔跑在左右,来让天子心中欢喜。
已经张开我的弓,已经握好我的箭。射中那小母猪,射死这大野牛。用来招待宾客,并且用来饮醴酒。
诗中“既伯既祷”,参见《尔雅 释天》“『既伯既祷』,马祭也。”而在举行马祭,是游牧民族的习俗,由此也可作为周先民游牧的证据。而务农,可能是始于后稷,而大规模存在,则应在公刘迁岐之后。即便如此,马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仍为国家所重视,这从诗经中大量出现的马、战车可以得出结论。因而马祭仍得以流传,不仅仅是历史的遗存,而是有着现实的需求。
诗中首章“吉日维戊”“从其群丑”,二章“吉日庚午”“既差我马”,通行解释为第一天追逐群兽,第二天天子射猎。这是讲不通的。根据诗上下文意思,“吉日庚午”天子率左右射猎,是毫无疑问的,那么,首章的戊辰日,“升彼大阜,从其群丑”,从就不应当释为逐。否则第一天逐兽,第二天射兽,第一天的逐是毫无意义的,难道第一天祭祀了马神,整治好田车,来到丘陵上追逐野兽而不猎?因而,“从其群丑”,应当释为“纵其群兽”。
那么问题就来了,兽是如何得以纵的呢?除非这些兽是虞人所养的。那么西周时期,周王射猎所用的兽,究竟是官养的,还是野生的?
石鼓文《吴人》篇有“□□□寓,逢中囿□。□□孔□,□鹿□□。吾□其□,□□緟緟。”《说文解字》“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囿本身就是养动物的园子,供贵族射猎之用。本诗中天子射猎并非在囿中,而是在漆沮之原,因此需要将这些麋豕麀鹿雉兔驱逐到制定的位置,也就是“纵其群兽”。
而二章的“漆沮之从”的从,从下文“天子之所”来看,即漆水沮水之间的天子射猎场所。因此“从”当释为纵,即漆水沮水之间的纵向土地。
本篇中有“我”“天子”两个代称,依次分析。第一章“从其群丑”,天子肯定不会去纵兽,因而纵兽的,只能是负责此事的士卿,他去整治天子的车马,以及驱逐群兽。这样可以推测,这个人应当是《周礼 夏官》中的大司马。引文如下“中冬,教大阅......群司马振铎,车徒皆作,遂鼓行,徒衔枚而进。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及所弊,鼓皆駴,车徒皆噪,徒乃弊,致禽饁兽于郊。入,献禽以享。”这从本篇和石鼓文《田車》《鑾車》篇都可以看出来,确实是这个场景。
二章“既差我马”“天子之所”,三章“以燕天子”,可见是别人在描述天子射猎的过程,因此“我”不是天子,而是陪伴天子射猎的人。否则不会既称我又称天子,导致前后矛盾。
那么,卒章的“我”,究竟是二章的我,还是天子呢?如果是二章的我,也就是首章的大司马,那么后面的“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又毫无疑问是天子所为,则中间必然缺少了一个环节,那就是《周礼 夏官》中的“入,献禽以享”。而如果这个我是天子,则一篇中,两个我意义不同,容易造成歧义,此外,天子自己说自己“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未免也过于小气,除非是第三人在称赞天子。而如果是第三人在称赞,也应当是“王既张弓,王既挟矢”,而不会说成我。
因此,卒章的我,仍然应当解释为从王而射猎的大司马,在他射猎之后,将所射的小豝,大兕献给了宣王,而后宣王得以御宾客。当然,释为第三人以周王的口气来说自己射到了野兽来燕饮宾客,也是勉强可通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