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换成古代女子会怎么说?
近代歌星邓丽君,曾经演唱过一首风靡华语圈的流行歌曲《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其歌曰:
送你送到小村外,
有句话儿要交代:
虽然已经是百花开,
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
这里的“野花”并非是指真正的野花,在现代人的意识里,它的指意非常明确——“野花”系指女主儿之外的其他女性。作为女主儿,对于自己的男人有着如此要求,是再正常不过了。不仅仅是现代人,即使是古代的温情女子,也同怀此情,同有此心。
那么,古代女子的良人远行,如果想叮嘱自己的男人在外不要拈花惹草,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达呢?唐代诗人孟郊就给我们提供一个参考答案。孟郊曾写过一首五言绝句,叫《古别离》:
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古别离》为新乐府的歌曲名。孟郊的《古别离》,刻画了一个女子依依送别情郎的场面:前两句写在情郎临行之际,女子询问他的去处,这里既有依依不舍之情,又体现了女性的温柔缠绵。最后两句说不担心你回来迟了,就怕去临邛的嘱咐,更充满了期待和无奈。
《古别离》诗中的场景也很简单,就是情郎出门远游,分别在即,女子却依依惜别,紧紧抓住情郎的衣襟舍不得放手,羞涩地发问:“你这次要到哪儿去啊?即使你在外逍遥,迟迟不归,我也不会怪你;但是,有一条你得答应我,千万不要去临邛。”
那么,问题来了,女子不恨情郎迟归,为何却紧张他去临邛呢?其实,临邛在此并不是确指“临邛”,而是代指外面的“花花世界”——因为,临邛并不是个普通的地方,历史上的临邛曾经发生过一件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
临邛是古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早在西汉年间,临邛一个名叫卓文君的寡妇,与著名才子司马相如之间就演绎了一段爱恨传奇。卓文君是蜀郡临邛的冶铁巨商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出嫁不久即丧夫,年轻守寡的卓文君返回娘家住。
此时,刚刚丢了饭碗的司马相如,在朋友的引荐下,到卓王孙的府上做客,听说卓家有新寡之女,便以琴心挑之,卓家女儿卓文君果然被司马相如的一曲《凤求凰》所打动,因而连夜私奔相如。所以,古代诗文多以临邛为花花世界的代称。由此看来,“莫向临邛去”就是古代版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
孟郊的这首《古别离》,全诗情真意切、质朴自然,耐人寻味。诗的首句开头,即用“欲别”二字,这样就紧扣了题中的“别离”,也为以下人物的言行点明背景。“牵郎衣”的主语自然是诗中的女主人公。她之所以要“牵郎衣”,主要是为了使“欲别”将行的丈夫能暂停片刻,听一听她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另外,从这急切、娇憨的动作中,也流露出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依恋亲密之情。这一切都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分量、情感的分量,以便引起对方的重视。
第二句就是女主人公的发问了:“郎今到何处?”一般情况下,千言万语都该在临行之前说过了,至少也不会等到“欲别”之际才问“到何处”,这似乎不合常规。要想理解女主人公的反常,这得要联系第四句来看,便可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处”的问题,而是担心他走到一个可怕的去处—— “临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说而又一直难于启齿的话。“郎今到何处”,看似问得多余,但却传神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此时此刻内心的慌乱与矛盾。
第三句又放开五笔,不说临邛,而讲归期。按照常情,该是盼郎早归,然而她却偏说“不恨”。这个“不恨”,联系到第四句中诗人引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便可知她是怕男主人公去觅新欢。可见“不恨归来迟”,隐含着女子痛苦的真情,“不恨”,不是反语,也不是矫情,而是真情,是愿以两地相思的痛苦赢得彼此永远相爱的真情,她先如此真诚地让一步,献上一颗深情诚挚的心,最后再道出那难以启齿的希望和请求 “莫向临邛去”。
诗的前三句拐弯抹角,都是为了引出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谜底”,才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抓住它才能真正地领会前三句,咀嚼出全诗的情韵。如此回环往复,才点出心中的主题,这样的描写,熟练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并从这个矛盾之中显示了她的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
与“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相类的诗境,还有“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白居易《怨词》),“不畏将军成久别,只恐封侯心更移”(薛道衡《豫章行》)等等,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封建时代妇女的可悲处境。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