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黃娥凄婉情

历史故事新编-47


杨慎黄娥凄婉情

/墨吟 夏天

图:杨慎与黃娥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名冠明代三才子之首。

公元1512年,24岁的杨慎金榜题名,得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

按说这是个修编史书的文职差事,官可以平平稳稳做下去。但杨慎生性耿直,不畏权势,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明武宗朱厚照不理朝政、到处游山玩水的行径痛心疾首,愤而上疏《丁丑封事》,直谏皇帝“轻举妄动,废事而游”误国误民,奉劝他立即纠正错误。但朱厚照根本不予理会,依然我行我素。

杨慎心灰意冷,遂称病告假,回到家乡四川大都(今成都)状元府,读书自娱。此时,杨慎的原配夫人病重不治亡故,亲朋好友都在为他张罗着续弦,家里门庭若市,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杨慎一概婉言回绝,因为他早已有了心仪之人。

此人姓黄名娥,字秀眉,四川遂宁人。其父黄珂与杨慎的父亲同朝为官,交情深厚。黄娥自小聪敏好学,受到了很好的文化熏陶与教养。她“博通经史,工笔札”,能词善诗,散曲尤有名。在杨慎高中状元时,当时正随父在京城的黄娥便对杨慎仰慕不已,暗暗发誓今后一定要嫁给像杨慎那样博学多才之人。黄珂卸任之后,举家迁回遂宁。黄娥时常回忆起京城的亲眷古旧,写了一首散曲《玉堂客》,寄给在京城的好友:

东风芳草竟芊绵,何处是王孙故园?

梦断魂芳人又远,对花支,空忆当年。

愁眉不展,望断青楼红苑。

合离恨满,这情悰怎生消遣!

这首散曲很快在京城流传开来,杨慎读到此曲,对黄娥的才情倾慕不已。

当准备续弦的杨慎打听到黄娥仍待字闺中,便央求父亲前去求亲。杨慎、黄娥虽未谋面,却神交已久,此事自然一拍即合,有情人终成眷属。

状元府内有一池塘,周围遍植桂树,名曰桂湖。在庭院中建有一阁,因庭院栽种石榴树,名曰榴阁。夫妻二人经常在这两个去处吟诗论文,弹琴和唱。

新婚燕尔,正值榴花怒放。面对朵朵红艳如霞的榴花,黄娥诗情难掩,写下七律《庭榴》一首:

移来西域种多奇,槛外绯花掩映时。

不为秋深能结实,肯于夏半烂生姿。

翻嫌桃李开何早,独秉灵根放故迟。

朵朵如霞明照眼,晚凉相对更相宜。

石榴籽粒众多,象征多子多福。黄娥自比石榴,不与桃李争春,愿与杨慎长相厮守,为杨家繁衍后代,对生活前景充满信心。

杨慎听罢,感动于妻子一片深情,顺手采摘一支金桂,插在黄娥发髻上,作了一首《鹧鸪天》,吟道:

宝树林中碧玉凉,西风又送木犀黄。

开成金粟枝枝重,插上乌云朵朵香。

木犀为桂花别称,诗人描绘了桂湖美景,更表露了对娇妻的怜惜之情。

公元1521年,武宗朱厚照驾崩,因武宗无子嗣,由他年仅16岁的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即嘉靖皇帝。

黄娥是个明事理的女子,认为男儿当自强,应以建功立业为先。她对丈夫说:“新君年轻,朝廷风气必有改观,夫君理当回京复职才是。”

杨慎在妻子一再劝说下,回京复职,继续任翰林院修撰。

不料三年后风云突变,杨慎卷入“大礼议”漩涡之中,几乎丧命。

按照皇统大礼,明世宗朱厚熜应尊武宗之父明孝宗朱佑樘为“皇考”,享祀太庙,自己的生父只能称“本生父”或“皇叔父”。但朱厚熜却下诏令群臣议定先父兴献王朱佑杬为“皇考”,改称恭穆皇帝,在明宪宗和明武宗之间加入“明睿宗”,以“家系”替代“皇统”,遂引发大礼纷争。

杨慎站在反对派一边,与众多朝臣跪伏于左顺门上疏力谏,嘉靖震怒,下令逮捕为首八人。杨慎又约同年进士二百余人在金水桥大哭,请愿要求释放被非法逮捕的朝臣。嘉靖更加愤怒,一不做二不休,扩大镇压措施,将一百九十余人投入监狱,对杨慎处以廷杖极刑。幸亏杨慎命大,经两次廷杖均死而复苏。嘉靖遂判处杨慎流放云南永昌(今保山市),永远充军,不得回京。

消息传到四川大都,黄娥哭得死去活来。她担心夫君经不起路途艰难,决定赴京护送。待她赶到京城,身披红色囚衣、项系沉重枷锁的杨慎已被解差押送出城。黄娥紧追不舍,终于在潞河渡口得与夫君相见。看着夫君满身创伤、骨瘦如柴的虚弱身躯,黄娥痛不欲生,夫妻二人抱头痛哭。

他们乘船沿大运河南下,直达南京。再沿长江西行,抵达江陵(今湖北陵县)。江陵是去云南入四川的分界处,杨慎将在这里登岸,经湖南、贵州到云南。沿途道路崎岖,山川险恶,杨慎看着疲惫不堪、满面风尘的妻子,再也不忍心让她护送了。他力劝黄娥返回大都老家:“我母亲去世的早,老父辞官在家,今以戴罪之身,无法尽孝膝下。侍奉老父的重任,只能拜托贤妻了。”

黄娥忍住悲伤,说道:“夫君放心,公公即吾父,为妻自当尽心服侍。回顾历史,屈原行吟洞庭湖,李太白捉月采石矶,白居易泪洒浔阳江,苏东坡谪居黄州城,壮志未酬者何止夫君一人?但他们均以诗词歌赋流传于世,为后人所景仰,还望夫君保重身体,在逆境中奋进啊!”

杨慎说:“为夫谨记贤妻之言,只要一息尚存,必笔耕不止。”

夫妻忍痛离别之际,杨慎作《江陵别内》赠黄娥:

同泛洞庭波,独上西陵渡。

孤棹溯寒流,天涯岁将暮。

此际话离情,羁心忽自惊。

佳期在何许,别恨转难平。

黄娥则以一首越曲《斗鹌鹑》回赠:

分手东墙,送君南浦。

目断行云,泪添细雨。

载恨孤舟,戛愁去橹。

厮看觑,两无语。

当时也割不断那样思情,

今日个打叠起这般凄楚。

从此,杨慎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流放生涯。期间他与黄娥有过两次相聚,一次是黄娥思夫心切,跋山涉水去永昌探监,在杨慎流放地住了两年多;一次是父亲杨廷和病故,杨慎获准回家治丧。在两情相隔二十多年中,二人只能以诗词寄托思念之情,其中黄娥所写七律《寄外》最为感人肺腑:

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依照大明律,罪犯年满六十即可归休,不再服役。三十年间,明朝曾多次大赦囚犯,但满朝文武都知道皇帝非常痛恨杨慎,无人敢受理他的案件。七十岁的杨慎贫病交加,欲与妻子见最后一面的心情愈加迫切,但这一愿望却未能实现。临终前,他写了最后一首《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哀怨之声溢于言表: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

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差不多同一时间,黄娥在大都也感到杨慎被赦无望,写下她的绝笔《寄升庵》:

懒把音节寄日边,别离经年又经年。

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

公元1559年8月8日,杨慎在永昌一座古庙中含恨而死。噩耗传来,黄娥冷静面对现实,以花甲之年、孱弱之身徒步赴云南奔丧。途经泸州,恰遇杨慎灵柩。她自作哀章,当众宣读,词语凄怆哀婉,读完才放声大哭,闻者无不垂泪。黄娥徒步迎丈夫灵柩回家的悲壮之举,名震四方。

直到1565年嘉靖皇帝死后,“大礼议”案才得以平反,杨慎被追封为光禄寺少卿,后又谥封为文宪公。

三十余年的流放生涯,虽毁灭了杨慎的仕途前程,却使他得以在云南时博览群书,奋力写作,成就了他大才子的声名。他著作等身,一曲《临江仙》,被罗贯中选为《三国演义》卷首词,名扬四海;作为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更是在祖国大地唱响,家喻户晓: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夏天墨吟论古今

夏天:杨慎等众大臣,敢于在“大礼议”问题上与皇帝据理力争,在同僚遭受迫害时舍命请愿,我们且不论此事孰对孰错,单就古代文人身上那种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的风骨,实令当今众多媚俗文人汗颜啊!

墨吟:现在的大众传媒,喜欢热炒明星们婚姻的分分合合,以博取大众的关注。人们不得不这样评论娱乐圈:“贵圈很乱。”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爱情、婚姻的真谛,不知道什么是人间真情,因为他们很少去读杨慎、黄娥夫妇这样感人的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