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名单:骄傲的习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辛德勒名单》这部电影,它实在是太有名了,即便你没有看过,但我相信你也一定听说过。

这部电影由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指导拍摄,于1993年上映,讲述的是一名身在波兰的德国人辛德勒,在二战时雇用了1100多名犹太人在他的工厂工作,帮助他们逃过纳粹屠杀故事。

不过我今天要讲的并不是电影剧情,而是想借电影中的一段细节,来说说“习性”这件事。

这个片段出现在影片52分钟左右,在一个纳粹集中营里,犹太人们正在被剥削做苦力,盖一座新的集中营营房。

大家都在有气无力地干活,像行尸走肉一般,突然有一个犹太女性在营地中大喊:“快拆掉!不安全!”

这阵喧哗声引起了一位德国纳粹军官的注意,只见另一个穿着军装的监工向纳粹军官走过来,气愤地说到:“她说地基打得不对,要全拆掉!我和她说过这是营房,不是星级酒店!可恶的犹太贱人!”(这段话里有大量的脏话,我们就不说啦,总之这个监工特别生气。)

此时这个犹太女性就跑到军官面前特别理直气壮地开始解释,不,甚至可以说是义正词严地想要靠自己的专业知识说服军官,她一边指着营房,激昂地说:“指挥官大人,地基必须拆掉重铸,否则营房南端就会出现下沉!下沉之后,就会坍塌!”

旁边那个监工看这个女人特别不顺眼,不过这个军官倒是心平气和,他看着这个女人,问道:“你是工程师吗?”

女人上前一步,抬头挺胸,答到:“是的,我叫狄安娜·莱特,我是米兰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毕业生。”

军官用一种近乎轻蔑的口吻说到:“啊~受过教育的犹太人~就像卡尔·马克思~”(就是我们政治课本里的马克思主义,那个马克思)

军官缓步走到营房工地前观察片刻,

随后把那个监工叫过来说:“杀了她。”

工程师吓坏了,急忙说:

“指挥官先生,我只是在尽职!”

军官说:

“是的,我也一样。”

这时另一个士官说:

“长官,她是这里的工头啊。”

军官看着这名士官,说:

“我们不能跟这些人争论。”

于是工程师就被就地枪杀

随后军官走到监工身边说:

“按她说的,拆了,然后重建吧。”

我看到这段非常有感触,

网上有很多种解读,比如:

  1. 有人说这段情节展现了纳粹视人命如草芥的残暴;

  2. 还有说反应了集中营里的黑暗,犹太民族在这里毫无尊严可言;

  3. 也有说纳粹专挑犹太知识分子处决,他们怕这些知识分子带动犹太人反抗;

  4. 或者说军官觉得不听不行,但听了又觉得没面子,所以杀了她寻找心理平衡等等。

也有反面的声音:

  1. 说这个工程师死于话多;

  2. 也有说她自作聪明;

  3. 还有说她很聪明,但愚蠢。

不知道您有什么感受呢?

当然,上述这些可能都有吧,我也不知道导演安排这段剧情的用意,我只记得很久以前第一次看这段情节时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荒唐。

就像古代皇帝身边要是有一个仆人不小心说错话了,就要被杀头一样;又或者是美国南北战争前,那些黑人奴隶们被奴隶主杀着玩一样,哪有什么理由呢?只是人性被极度扭曲了而已,全看那些施暴者的心情罢了。

但是后来再看时,

又多了一些思考,

我不禁去想:

为什么?为什么这个工程师做了对的事情,但却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她到底错在哪里?到底是什么害死了这个风华正茂的犹太高级知识分子呢?是她的知识吗?还是她没有自知之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与处境?

我们其实可以简单地做个总结:

就是那个残暴的军官害死她的,希特勒的纳粹,他们扭曲的人性,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这么说也没错,不过,

当外界的一切环境都变成一种普遍现象时,我们真的可以把所有的问题全部都归结于自己以外的外界吗?

这么做,我们将无法有任何进步,

我们时隔几十年坐在这里,借着一部电影评判剧情对错,意义不大,所以让我们先放下对真实历史的情绪,客观地一起来分析这个故事,看我们能否有什么收获。

我觉得这个片段真实地反应了人的习性,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习性。

这位犹太工程师狄安娜·莱特,身为米兰大学工程系毕业生,显然对自己的学历及专业能力,是感到非常骄傲与自信的。

她所受到的教育和形成的观念,驱动着她的行为模式,所以,尽管她明知自己只不过一个阶下囚,身处集中营,却依然会当着众多犹太同胞与一群纳粹军官的面,理直气壮地与其争辩。

她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即便我是阶下囚,你是军官,但是对的就是对的,所以,你,应该听我的。

但她不知道的是,

正是这种习性害死了她。

她不知道纳粹的观念和她的认知完全不一样,正如指挥官所言:“我们不能跟这些人争论。”

翻译过来就是:

你说的对不对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不能这么和我说话。

所以当这个纳粹军官看到一个犹太人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和自己讲理时,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确认她说的是否正确 —— “噢~米兰大学毕业的工程师,那么她说的话应该是对的”,然后杀掉,再让监工按她说的去执行。

不是先认可她的话,按她的话执行之后杀掉,而是杀掉之后,再按她说的去执行。

我采取你专业的意见,

但是你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也就是 —— 死。

所以,不是她的知识害死了她,而是她的习性,习性中的骄傲,骄傲引发的行为、语气、态度、口吻、眼神,导致了这一系列的事情。

我在想,

这个工程师其实也非常为难,她如果什么都不说,最后如果营地建一半塌了,那么追究起来,身为工头的她还是一个死。

所以她不能什么都不说,即便身为阶下囚,面对一群没人性的纳粹军官,也必须说,

只是,她可以换一种说法,至少我觉得如果她能稍微改变一下行为方式,其实可以不用去死。

比如,找个机会单独悄悄地告诉监工或军官,或者说话的时候语气收摄一点,甚至直接低声下气地讲,也不至于惨死,毕竟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不是吗?

塔勒布说:

世界上有两种人,

一种想赢,一种想赢得辩论。

如果她只是想让营房不要倒塌,她可以有很多种办法,我不觉得一个工程师除了和军官当众争辩以外,没有任何办法阻止营房倒塌。

她是聪明的知识份子,她一点都不笨,她一定知道自己这么做有非常大的风险,

可是她没的选,她的习性不允许她自由选择,她的认知、性格、从小到大的经历、这些都导致她只能这么做。

她不自由,

因为她无法决定自己的行为模式。

我们也是一样:

我们也不自由。

我们都是习性的奴隶,

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我们遇事时的反应、思考的方向、做出的行动,都受习性影响,我们没有任何选择权,只能按照自己的性格设定去行动。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

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所谓的境遇根本不值一提,

性格才决定一切。

因为人可以斩断外部所有的关联,

却无法斩断他与自己的连结。

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时,

如果可以做到自由选择,

生气,或者不生气,

这句话要这么说,还是那么说,

如果能做到以上,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此时我们可以说:

我是自己的主人。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无法控制的习性有哪些、在哪里、经常以何种方式呈现、又是如何左右我们的行为的,

看到它,才能不受其害,

我们的选择权才会出现,

也就是:我们会变得更加自由。

好的,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全部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