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到底该怎么办?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这样给出答案(作者:陆其国)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又到了开学的日子。新的学年,不少稚嫩的幼儿步入幼儿园,开始自己的集体学习生活,学龄儿童也背上书包踏进小学的校门......想必许多父母已用相机手机拍摄下这一重要的时刻,作为孩子人生历程中的一份重要纪念,将其存入孩子的成长档案之中。
其实,在一百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就开始为自己的孩子制作成长档案,只是这档案并不是作为成长纪念,而是一份珍贵的科学记录。这份持续记录了808天的档案,也为陈鹤琴研究儿童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说:“幼稚期(自出生至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他主张要教育好儿童,首先要学会怎样做父母。
大教授搞起了娃娃教育
连续808天的跟踪观察和实验
既要从小教起,更要从小教好
提倡“活教材”“活教育”
陈鹤琴的档案意识,并不仅仅体现在他的“808档案”上。从上世纪30年代起,他就陆续编了《我的工作簿》《一年中的幼稚园的教学单元》《儿童生活写真》等教材和儿童读物,凸显出他的完善档案的意识在“808档案”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
后来,陈鹤琴的子女陈一鸣、陈一心,将陈鹤琴的25件档案资料捐赠给了上海市档案馆。这批档案资料包括陈鹤琴88岁高龄时的手书“一切为儿童”及印章、生平图照等。相信通过对这些档案资料的研究和解读,会让人们更好地认识陈鹤琴的儿童教育思想和他崇高的道德风范。
来源:档案春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