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修补和烫蜡是传统工艺
苏迅
【作者简介】苏迅,70年代生于江南小镇,壮年进城谋生,先后在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从1996年开始文学创作,于多家报刊发表百余万字,作品被《小说月报》、《海外文摘》、《人民日报·海外版》等转载。多年从事江南文化和中国玉石文化研究,有数十万字研究论文发表,曾获省市社科奖项。现居江苏无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有人以为玉器的修补和烫蜡是最近一个时期才发明的新生事物,因为大家能够接触到的是新玉市场中利用树脂合成材料进行修补、进口水蜡进行封蜡,也就最近二三十年的事。其实,玉器的修补和烫蜡是传统工艺,在高端古玩市场流行很久了。玉器的烫蜡技术,不仅是古代制玉工序的一环,也是对古玉进行保养和翻新的一种传统手段。
20世纪初期,清王朝完了,造办处没了,下属的作坊也散了摊子。民国初年,北京城里有七八家私人办的玉器作坊发展起来了,原先给皇家做玉器活的工匠也参加进来了,好手艺没有失传。当时廊房二条的荣兴斋,廊房三条的宝珍斋,都有玉工七八十号人,是知名的大作坊。民国年间随着古玩业的发展,尤其是洋庄生意的带动,北京的珠宝玉器市场日渐兴旺,能人辈出,很多技艺也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宝珍斋掌柜刘启珍制作白玉和翡翠器物有绝活,尤其制作素活大瓶、大型摆件拿手,做素活首饰镯子有独到之处,长期承做翡翠大王铁宝亭送来的活。行里都公认,刘启珍的手艺够可以的了,他做的翡翠活可以跟乾隆作媲美。经常有做洋庄生意的商家拿刘启珍的作品,当乾隆制品卖给外国人,价格十分昂贵,很多器物当时就进了外国的博物馆。有一年,上海古玩商叶叔重到北京做生意,在一家玉器铺花1万块买到一件青白玉大瓶,胎薄活细,造型也好。叶叔重将玉瓶拿到岳彬的彬记古玩铺,岳彬说:便宜没好货,八成是修复过的残品,兴源斋掌柜穆祥振专干修复玉器活儿。叶叔重和岳彬仔细看这件青白玉大瓶,没看出修理的痕迹,他们让店里的学徒丁兆凯看,丁兆凯拿放大镜才找着瓶肩上修理过。修理的活做得地道,缝隙用蜡封磨平,很难找到。岳彬给叶叔重出主意,让他拿到纽约去卖,就说是乾隆作,还不卖个十万八万的。后来,叶叔重将薄胎大瓶卖给美国一家博物馆,成交价6万美金,差不多是12万大洋。这件玉瓶是宝珍斋刘启珍给加工制作的,在碾磨抛光加工细作阶段,徒弟稍一疏忽,在瓶肩上穿了个空洞,当时就傻了眼,后来找廊房二条兴源斋穆祥振给修补上的。以前古玩行还有将旧玉器烫蜡翻新的习惯。20世纪50年代,张宗宪在香港做古玩生意,他有从大陆各大国营商店进货的渠道。当时清代的东西还没有划到文物范畴里面,被当作工艺品看待。那年头各地文物商店的存货都太多了,也不值钱,天津给他发过来的玉牌子,2块钱一块,没有新的。现在同样的玉牌子送到拍卖市场要卖几十万、几百万一块。有一次张宗宪汇过去1000块钱,天津那边就给发过来500块玉牌子,满满一箱。他拿到货后,“放在大塑料桶里,用水澄一澄,第二天晾晾再进烘桶,最后用蜡整理一下,玉牌子就变得干干净净”。烫蜡不仅是对新做成玉器的一种亮化处理手段,用烫蜡的方法对古玉翻新,以前在清宫也是有记载的。
玉器的“过蜡” “喝油”
在传统玉器制作工序中,最后一道工序是抛光工艺。抛光就是将玉件表面的擦痕降低到肉眼看不见的程度,使光照射在其表面有尽可能多的规律性反射,玉器因此产生温润光洁的效应。抛光可分为磨细和罩亮。磨细,又叫“去糙”,是抛光前的准备工作。细磨主要用胶碾之类的工具将玉雕半成品的表面做的更细腻,也可以用石、木、竹等工具,但一定要加很细的解玉砂。罩亮是使磨细以后的玉器表面更为光亮照人,是抛光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现代用特制的抛光粉进行抛光,古代则是使用各种材质的工具加上极细腻的解玉砂进行。玉器本身的制作至抛光就已结束,但抛光完成后为保护起见,还有一些后续工作要做,如清洗、过蜡、喝油、擦拭、装潢等。清洗玉器抛光以后,要把上面的污垢清洗掉,使用的方法有水洗、冷洗、热洗等,依材质和玉器造型,以及玉器上的污垢特点而定。过蜡、喝油、擦拭这是玉器抛光后的重要工序,是进一步上亮保亮的方法,其作用是弥补表面微观不平的现象,也可起到一定遮绺作用。蜡和油都是油脂类物,浮在产品表面可产生油亮的感觉,显得滋润,也可填平微小低凹不平处和细微裂隙,增加了产品表面光的反射强度。所以,过蜡、喝油的玉器比没有过蜡、喝油的玉器光洁,亮度也高。玉器经过过蜡、喝油以后,还要在热的时候擦拭和冷后剔蜡,使油脂分布均匀和凝蜡不显著。擦拭用棉质巾类,以柔软吸油为好,剔蜡用竹、木签子,蜡和油还有保护玉器表面不被脏物污染的作用。
本文主要综合陈重远著作《文物话春秋》《古董说珍奇》《古玩谈旧闻》、嘉德艺术中心编著《张宗宪的收藏江湖》等有关内容,并参考有关研究资料,特此致谢。
本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文字内容无必然联系。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