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容易被人影响吗?

01

为什么我们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为什么我们想影响别人又是那么难呢?如果我们不了解影响的机制,就无法明白这些问题。罗伯特·西奥迪尼的经典心理学著作《影响力》就用很多有趣的事例帮助我们理解影响是如何发生的。自从我第一次阅读该书,便喜欢上这本书,觉得它是一本非常值得反复品读的书。

有时我会想,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一本书后究竟要获得什么?一本书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或者说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想让我们做什么改变呢?如果在开始阅读之前就思考这些问题,要比盲目地阅读效果好得多。

在当前这个信息大爆炸和大流通时代,知识的获取已经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了。只要自己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海量的知识,但我们必须要知道,获取了知识并不意味着掌握了知识,获取了知识未必能够提高自己的智慧。不同的人获得同样的知识,但不一定都能成为同样智慧的人,关键原因在于不同的人对知识的消化吸收以及转化能力是不同的。读书是一种知识获取,但如何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或者说真正能够把书中的知识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便是检验不同读书效果的一个尺度了。

马克思说:“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释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我们也可以说,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书中的道理,而是要用书中的道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用书中的道理来改变我们的行为,使我们生活得更好。

02

什么是影响力呢?按照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的分析,影响力就是权力,就是A能让B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让某人做某件事情,我们就对某人有影响力。就如我现在写的这篇文章,如果大家读了之后,也去读《影响力》这本书,就说明我对大家产生了影响力。

为什么一个人能让另外一个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呢?或者说为什么一个人能够影响另一个人的行为呢?我们知道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我们行为的改变其实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改变。当我们的思想受到别人的影响后,自然而然发生了行为的改变。

为什么我们的思想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呢?我们能不能影响别人呢?别人是采用什么方式来影响我们的呢?如果我们不想被别人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呢?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力》一书中所做的分析和探讨。

03

《影响力》一书分析了影响力的武器,也就是影响力的来源。这些武器是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

作者首先分析了每一条原则的心理基础,然后以具体的案例来分析该原则,最后则用该原则来指导实践,告诉人们该如何应对别人的影响。

互惠的心理基础是负债感和感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等等都是一个道理。

当我们得到别人的恩惠时,总是自然而然地想着回报。这种互惠原则本来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是对于不怀善意的恩惠时,我们就需要谨慎了。

正如前文所说,知道这些原则不是简单当做谈资或炫耀的资本,而是要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的,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的。我们就需要合理利用这条原则来指导生活,要善于分清什么是真正的恩惠,什么是另有所图的假恩惠,进而采用相应的对策。

如果是真正的恩惠,我们则应该以恩惠回报。但对于假仁假义的恩惠,我们则完全可以不必回报,也完全不要有任何的负债感和愧疚。至于恩惠这一话题,我觉得古人的一句话很好,“施惠莫念,受恩莫忘”,这就一种真正的互惠原则。

承诺和一致在是基于我们总是想要和过去的所作所为保持一致。社会认同则是以别人的行为作为判断标准。喜好是人们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好的人提出的要求。权威是对权威的服从。稀缺则是建立的物以稀为贵而产生的竞争基础上的盲目占有欲。

这些原则都不能简单得评判为好或是坏,关键要看如何使用这些原则。就如菜刀,我们不能因为菜刀可以砍死人就说它是坏的,毕竟很多时候我们使用菜刀帮助我们更好地做事。

04

学习这些影响力的原则,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帮助我们防止受到别人不当的影响,一个是帮助我们正确地去影响别人。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原则,很容易被熟悉这些原则的别有用心的人影响,比如买了我们根本没有用的物品,做了损害自己健康或名誉的事情等等。我们学习了这些原则,我们就可以做到了知己知彼,就不会轻易上当受骗了。

当我们被别人引导着做出了一种承诺,我们就要反思这种承诺的前提是什么,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承诺都应该兑现的。像英国小学生守则上就规定了可以对坏人撒谎。对坏人撒谎并没有违背诚实的承诺。

当我们看到社会大流时,我们需要独立思考,不要盲目从众。当我们陷入了对某人或物的喜好时,我们在做决定时就要提醒自己,这是恰当的吗。当我们在权威面前,我们需要考虑权威难道就一定是对的吗。当我们遇到稀缺物品时,也要仔细思量下,我是否真的需要这些东西。

总之,我们了解了这些原则,就要利用这些原则,一是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一是正确地去影响别人。

公众号

安享幸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