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A股100亿的市值就是大公司了,而现在一个中小板的细分行业的龙头也很容易就达到100亿的市值。虽然这里有中小板估值当前处于阶段性高企的因素,但是难道5年10年前市场没有泡沫?其实客观的来看,造成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企业营收规模的膨胀,换句话说,中国的市场容量一直在有力的膨胀着,只不过我们很少意识到而已。1992年的时候,做房地产的万科的营业收入不过6.6亿(还是集团收入),苏宁电器2001年的销售收入也就是16个亿多。而昨天,做小小纽扣和拉链的伟星股份差不多也要有18个亿的收入了。巨大行业与细小行业在不同时代的强烈对比,揭示了什么?在茅台上市之初,我想没有几个人可以想象到昨天茅台的销量和每瓶酒的价格;而在万科上市之初,谁能想象到这会是个有一天曾接近过3000亿市值的庞然大物?三一重工这个制造业的民营企业,5年前又有多少人能想象到也会个千亿市值的坯子?同样,曾经被国际舆论评价为“崩溃”的中国银行业,现在却是早已坐上金融市值的世界之巅好几年了,这真不能不说是一种黑色幽默。就在昨天我又看到一篇2006年的老文章,其中哀叹“现在的中国已经几乎找不到10年10倍的股票了”。结果仅仅2年后的昨天,即便遭遇了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优质企业也已经达到了10倍左右的增幅。投资需要想象力吗?我认为当然需要。但是太多人将妄想不自觉的代替了想象力。所谓妄想,就是完全没有逻辑性的,不重视证据的,偏离了基本的商业发展规律和投资规律的空想;而想象力则是在遵循基本的商业发展规律投资规律,并且在现有的事实证据下,进行高度逻辑性的推演后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和前瞻性判断。中国的经济转型之路会成功吗?很多人拿出各种困难事实来说明,不会。我用一个常识来支持一个简单的答案:会。这个常识的逻辑在于:中国历来是个在绝境下才能焕发生机的组织---现在中国依赖多年的房地产+出口已经步入绝境---经济持续发展是当前政府维持合法性和社会稳定的最大保障---中国依然具备很大的经济回旋余地---上述的共性将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成功的转型---而这种史无前例的超大规模的转型必然带来一大批新的超级白马企业的诞生。想象力与安全边际矛盾吗?当然不。想象力是对于未来很多年之后的前瞻性判断,而证券市场是远远无法在短期内对此进行价值填充的。在这一进程中,会有很多的符合安全边际的上车机会--实际上市场并不会缺乏上车的机会,但是大多数的遗憾都是因为不知道正确的车在哪里。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投资吗?当然也是否定的。但是毫无疑问,这种缺失一定会使得投资的视野和格局有很大的限制。特别对于成长型投资者而言,看的有多远往往是成功与否的一个鸿沟(但看得远不代表看的无限高,其实真正看得远也包括了看到这个企业从高速成长回落到成熟稳定再到衰退的必然过程)。曾参加一场关于电影和文化产业pe投资的论坛,台上是熊晓鸽的侃侃而谈,台下的投资者更是座无虚席。看着这个场面,思绪不禁从很多年以前飘过,真是有种恍惚的不真实感....10年前我们敢想象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停车一位难求吗?10年前我们敢想象北京上海等地几十万的年薪已经不过是很普通的状况?10年后呢?我们敢不敢想象一下,更多的千亿市值的群体将批量的诞生?我们敢不敢想象一下13亿人的即是古老的农业大国又面临着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3大新经济动力冲击的中国,在经济转型中又将把蛋糕做到多大?我们敢不敢想象一下蛋糕切法会有大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会对服务文化产业、医疗保健、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等产业带来多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如果我们具备了这种想象力,又结合了商业规律上对一个“高价值企业”的认知,并最终选择到了某些长期看好的企业后,请问:我们还会对每日的涨跌那么在意吗?我们还会为不过几个月的快速上涨欢呼雀跃又为小小的阶段性调整黯然神伤吗?我们还会彷徨在要不要“波段操作”上吗?我经常说,如果在当今中国你都找不到成长型企业的投资机会,你都哀叹成长型投资为镜中月水中花,那么我真不知道地球上还有什么地方更适合成长型投资呢?其实这个世界并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基金产品缭乱复杂,如何挑选好基金?关注投基家后,投基君带你拨开云雾,研究分析合适你的基金,筛选出有道德的专业管理人,为你的基金投资组合保驾护航。
来源:网络
风险揭示:本公众号的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根据该内容作出决策。我们力求本公众号的内容准确可靠,但对于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不作保证,同样不对因使用该信息而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