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如果北京不再是首都|宇帆·早茶夜读696
696 | 读城记2020
如果,如果北京不再是首都
26岁,文学研究生
━━━━
北京,是一座每个人都很容易与之产生感情的城市,尤其在你还没去过的时候。不管你是新疆人、云南人还是黑龙江人,可能说起隔壁西藏、贵州、吉林你不觉着亲近,但提起北京,总能说点儿什么。自己家首都嘛,谁不想去看看呢?我就是这个想去北京看看的外地人。
我活了二十多年,北京也在我记忆里存在了二十多年,我对北京的情感也经历过多重变化。
可能8岁。
“这是你二姨,北京回来的。”亲戚说这话时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脸上的褶子也多了几道。
小女孩看看了眼前穿着时尚的二姨,表面不动声色,心里嘀咕:北京回来的啊?好厉害呀,我也想去……尽管小女孩那时并不知道二姨在北京是做什么的。
我不知道“北京”是什么时候闯入我的脑海,或许是每晚七点半准时播放的新闻联播中总说北京北京,或许是周围人提到北京这个陌生的词汇时总是露出赞叹肯定的表情,或许是某个花花绿绿的礼物是北京才有的,或许是因为“还珠格格”住在北京,刘姥姥进的大观园也在北京……北京成为小小年纪的我很执着的向往。
可能12岁。
呜啦呜啦的火车到达北京站,小女孩来到那个只听说过的“北京”。北京的公交车为什么比家里的长?不对,是——北京的公交车也比家里的长诶!天安门、故宫、天坛、地坛、颐和园……未名湖映着博雅塔,清华园里有荷塘,北京果然跟电视上看到的一样好!
我第一次到北京去过很多景点,标准的游客打卡式旅游。我不太记得第一次走进这座向往的城市时的感受,但我能清晰地回想起,离开那天,阳光很刺眼。我很疑惑,太阳光怎么会这么亮呢?亮到我都睁不开眼。地面反射着光线,明晃晃的,我看不清眼前的路,我想我或许会摔倒,我想我或许走不完这条路……
十年后当我来到这座城市求学,我仍然不习惯每日的阳光。我喜欢阴天。
2008年的夏天。
“滋滋滋”,小女孩打开手里的汽水,又赶在气泡冲出瓶盖前拧紧。
那年夏天,我趴在凉席上,开着空调,看着电视里的北京,在二氧化碳的刺激中,我追完了整个奥运。“北京”对那时的我来说,就像想要冲出瓶盖却又被困在瓶子里的气泡,我看着它翻腾,又慢慢止息。
可能18岁。
雾霾、蓝天、雪。
南方小女孩第一次见到下雪,她忍不住去触碰小树丛每一片叶子上的积雪,她又不敢用力,全拍散就不好看了。她抿了抿指尖残留的雪,化了,笑了。
我记得那一年去北京正好遇上雾霾特别严重的时候,网上铺天盖地的新闻,图片中的北京似乎在经历着世纪大战,人人都带着厚重的口罩,看不清面容,跟今天不同,那时还只有在北京的人才戴口罩。我看到一篇采访,作者说她很想带女儿到室外与自然接触,可她只能关紧家里的窗户,拍下女儿趴在窗边的小小背影。我那次到北京却特别开心,因为第二天就出现了蓝天,离开北京前一天还下雪了,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见到雪。我一个人跑到后海、胡同里到处溜达,感受第一个在北方的冬天,冷冽的风,冻红的脸颊,还有努力上扬的嘴角。
23岁。
小女孩终于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这次,她要在这里待三年。像过往每一次开始新的生活一样,她有点忐忑不安,有点胆怯,但仍然可以很快适应、很好地生活。
考研复试那天早晨,为了节约时间,我买了早餐想要在路上先填饱肚子。我从永安里往建国门方向走着,迎面皆是上班族快步擦肩而过,路上慢悠悠溜达的人似乎只有我一个。我看着人流,仿佛和他们不在一个空间,我像误闯进了一个大的透明袋子里,空气慢慢收紧,我将吃到一半的早餐收了起来,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一座城市怎么能让人走在路上就感受到压力呢?
三年前,我拖着行囊坐上开往学校的房山线,清晨的阳光落到车厢,我看着窗外无际的稻田,一时恍惚,自己在哪儿。
我努力适应新的节奏,却也不太容易。两三个月后,在我某次经历了一周的长时间熬夜后,睡到了第二天下午六点,起床后决定去看个电影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夜幕已降,路上的行人很少,我注意到街旁巷子里有一个黑影睡在地上,我不敢靠近,匆忙跑过,余光中发现,那似乎是个流浪汉。随后的几天,我不时在朋友圈看到正在重新找房搬家的北漂族,在网上浏览到在睡梦中被惊醒又被赶出家门的违规建筑物租户。那个冬天,北京的风有些刺骨。
半年后,我因长期咳嗽去医院做检查,医生诊断是过敏性鼻炎。我吃了些药,却久不得好。朋友说,北京就是这样,习惯就好。我点点头表示赞同,默默接受了人生道路上新的同行者。
26岁。
经过漫长的宅家生活,我又回到了北京。这次回来,是结束,也是开始。我很奇怪又并不意外地看待自己这个选择。这三年里我到过北京很多地方,再也不是打卡式旅游,小时候那个向往的城市被一点一点抽离,可真实的北京,我也觉得越来越远。我奔波在城市各路,却又时常感觉自己行走在一个名为“北京”的城市框架上。小时候的执着越来越淡,我再也无法斩钉截铁地对人说“北京哪儿哪儿都好,为什么不去”。
《北平旅行指南》的编写背景是首都搬到南京,北京正在进行城市转型。我也问自己:如果北京不再是首都,还有我留恋的地方吗?我想,是有的。
我喜欢沿着河骑着单车听风吹过的呼呼声,
喜欢混迹在剧场整天放空的酸软,
喜欢每次为夜读疯狂赶稿回想起来又很爽的感受,
喜欢每次犯懒后愧疚式勤奋搬砖,
喜欢每次和老师聊完有种拨开云雾的舒畅,
喜欢把毫无运动细胞的我拉去极限徒步的小伙伴们,
喜欢思想激跃的瞬间,
喜欢找路三人组的互相支持,
喜欢和大家一起挖坑填坑,
……
世界很坑爹,但还有地方可以聊东聊西聊世界。
这或许就是北京这座城市时常让我烦躁到死却仍选择留下的理由。
今晚二条
宣“右派”罪状钟敬文再三遭批判
享“高干”待遇汪曾祺头回坐软卧
往期
TAN
回顾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