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一本书的名字时,我们在谈论什么|高翔·早茶夜读622

622 |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当我们在谈论一本书的名字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文/ 高翔

30+,整个的商人,半个作家和诗人

本月“读城”计划读到谢和耐的此书。此书读过两遍,一次是纸质大陆初版本,1995版,十多年前买的。第二次忘了什么时候。这次有写作要求,就又粗粗看了遍95版的电子版。

本书2008年出过插图版,按道理应该越出越精,且有插图。但是不知何故,豆瓣打分,95版得分反比08版高。

在杭州客居一段时间,也曾经走过杭州的皇城、城墙沿线、西湖周圈、运河沿线等,有不少话题可说。甚至本书的阅读过程在深受启发之外,也有吹毛求疵的诸多遗憾,不能餍足。都可以写成短文。但是此次拉回来,先说名字。

第一个词就是“蒙元”。有读友说,书名法文原来就是Mongole,应该译成“蒙古”啊,并生发出“翻译应该要老实”的感慨。窃以为不然,翻译成“蒙古”,全书变成“蒙古入侵前夜的……”云云,在当时当下,未免令读者骇然。翻译,本来就是要照顾到译文语境的读者心理。

而且在书里论述的历史阶段,铁木真已死,虽然忽必烈方可以认为他兼摄了中华帝国之首脑与蒙古大汗之位,但是后者在拔都、旭烈兀阵营中,深有争议。忽必烈集团1260年即汗位,1271年改元,1276年侵入临安。从汉语历史语境,书中所指1250-1276的时间段,正是蒙古世界忽必烈一支,由蒙改元的前后时间点,改成“蒙元”,与其他蒙古集团分别开来,无疑更清晰更标准。

Mongole此词,在不同语境中,有蒙古的本义,也有指代蒙古世界中不同集团的狭义。作后者用时,指代忽必烈集团时,以汉语世界固有名词“蒙元”对应,正是固有之义。

继续再说这个词,是蒙元入侵,而不是其它集团入侵。一者因为南宋初建时,一直防备的金朝,已经于1234年,在蒙古和宋的夹击下灭亡。另一者,蒙元最后终于1276年侵入临安,1279年侵灭宋最后势力,暗暗沉夜,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掉了下来。

最后的历史结局是“蒙元入侵”,而不是别的入侵。如果是金入侵,会有什么不同么?联系1121-1150年之间的汴梁,似乎也有一些可供比较之处。当然,金的不同皇帝入侵,自然会政策不同,也必会变化不同。

第二个词是“入侵”。有个别读友说,哎呀,这个词在当下民族背景、出版条件中,这个词太碍眼了。

一方面,法语原词就是invasión,为侵略、进入之义。作者选用此词,彰显立场站在自己所论述的宋一边。作者对宋社会的论述,自然带有“了解的同情”。好的方面自然是不用多说,不好的方面就是寄托了作者自己所带的过多想像,多有美化。

可以想想,入侵这个词换成别的词会怎样,比如“进入”“统一”“灭亡”。前两个词不多说,单说最后一词。

如果站在朝代本位上,固然可以用“灭亡”。但是站在大中华本位,尤其是你看完全书发现作者依据的书籍较为有限,无非是《梦梁录》《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宋史》等惯见中文史集外,加一本马可波罗而已。尤其是这个外国人,足以证明元入侵之后各种日常生活没有灭亡。

所以用入侵,很恰当了。

这里加一句,马可波罗有无来过中国,其游记能否毫无辨析地当作确凿史料征引,是一个学术上极有争议的问题。该著对此游记奉若神明程度,如对《武林旧事》《东京梦华》一般,让人看下去,处处碍眼。

第三个词是“前夜”,所以选了1276年临安被攻陷的前26年。为什么是这26年,而不是其他的年份?比如1266-1276年间的十年?

我想,可能是后代史家习惯十进制之后的习惯心理,以100年,50年,25年为一个观察时段,起始时间点也取世纪交接点、十年整数点为多。从1250到1276,就正好如此。

法语,其实看下原书的法文书名,La China Imperial,直译过来是“中华帝国”。副标题是“En la víspera de la invasión de los mongoles,1250-1276”,似乎没有表示“前夜”的词。本人不懂法语,全靠猜蒙。

英译书名,Daily Life in China on the Eve of the Mongol Invasion, 1250-1276,突出了一个“eve”,用来形容这个1250-1276的时间段。表示此时间段在蒙元入侵的终结性事件的对照下,之短,蒙元入侵的之迫在眉睫。

所以汉语书名亦沿用“前夜”。

这下我就明白了自己读书之前的期待心理,与读完之后的若有所失。如果用《中华帝国:蒙元入侵前的日常生活(1250-1276)》,不突出前夜二字,似乎就不会在我心里造成阴影憧憧。有了这二字,我一心想找一下,在蒙元入侵的阴影下,对日常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只可惜不多。

第四个词,“中国”。其实读遍全书,没有“中国”。只有临安(杭州)。从字面意义上说,把中国改成杭州,更切近全书。但是正如美国人眼中才有旧金山、底特律、奥尔良,中国人眼中只有美利坚的旧金山、美利坚的底特律、美利坚的奥尔良。作者在西方学界,哪怕只看一个城市,看到的,也更多是中国。

另一方面,从思想境界、情感立场来看,其实,中国不仅是一个客观称谓,也是一个文化身位的认同,是文化本体论下一个所指经常变化的能指。从《春秋》到何休公羊以后,就有“夷夏之辩”的丰富学理,除了明辨夷夏大防之外,此理论的另一面则是“夷狄守诸夏文化,进位诸夏,诸夏不守礼乐制度,贬为夷狄”的夷夏变位论。也就是说,诸夏与夷狄的分界线,不在于种族血统,而在于礼义文明。

这样去理解,作者取名为“中国”,而不是南宋,也不是杭州,显然可以理解成,南宋之外的蒙元,不是中国,尚处于野蛮人境地。蒙元侵灭宋,只是侵略了中国,没有灭亡中国,夷狄用诸夏,而诸夏之,遂承继了中国。

这种思路,与我一贯的想法,大多类似。但是在大陆学界中,如果有“蒙元在中国之外”的思想,无疑自我骇然。

不过,另一方面,蒙元在中国之外,本书没提到的金,是不是在中国之外么?也可以说在外。因为作者眼中,笔端,流露出来的那个他深爱的中国,就是宋。也可以说,作者对此付诸留白,

最后,我觉得作者全用杭州故事,把南宋范围、中国范围的题目写成了南宋末年杭州世俗社会,完全是由于材料的限制。

字数够了,要说题目尚只说一半,可见絮叨之至。下次有机会不知道能否把“日常生活”四字说完。

今晚二条

从南宋末年的临安看今天

谁敢想这个被入侵的城市后期会有这么大的发展潜力?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为什么中国人没那么反感封城?|钱不好赚的时候,你卖过尿吗?| 当沦陷成为日常生活……| 当你在讨论一个城市时,你的参照物是什么呢?| 自由,野蛮又文明,这就是临安| 南宋的临安:地球上唯一人口过百万的城市| 车如流水货隆隆,谁人不动容?| 焦虑、规劝与分裂:临安一面 | 穿越回去,会吃得精致,拉得卫生吗?| 从蒙元入侵前夜的两个小人物说起 |如何在危机下安顿身心 | 宋代社会变化的根子源于“杯酒释兵权”?| 蒙元入侵前夜的王惟庸日常生活| 从“浪漫天涯”到“彩云之南” |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沦陷区日常生活点滴| 从蒙元入侵前夜的杭州到1981年的北京| 名著读城:张勋复辟前夕的周氏兄弟(上)| 一本书与一幅画里的临安| 异域是一面镜子| 千年之后的重阳旗| 行脚江南| 临安没有护城河| 上一版两广和独一版巧克力大楼| 蒙元人入侵前夜,临安被迫城市化下的繁荣| 繁华之城,东京之梦| 东南妩媚,雌了男儿?|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