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持贝叶书​

闲持贝叶书

文:Musee

古印度,没有纸张的时代里,多将佛经抄在贝多罗树叶上,因此后世称佛经为贝叶经。
“闲持贝叶书”一句,来自唐代柳宗元的诗《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虔诚的诗人诵经前先打来清凉的井水漱齿,清心,净衣,然后悠闲的捧本经书走出东斋品读。尚未得到佛法真谛,所以世人还在追求许多虚妄行为;佛所留下的言说,希望能通过冥坐得到领悟,但怎么才能让心性炼修做到圆满完缮成熟呢?
愈读佛经,愈觉得自己形迹之妄,心性之钝,这种自知之明,实际意味着精神又一个层次的飞跃。至此,再写下去,便落言诠,于是转而绘景:
  • 庭院静静,青苔绿竹,互相衬映;

  • 朝日初照,云雾渐散,露满松树,

  • 如洗如沐,愈加苍翠。这让人想起禅语: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诗人此时感到“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恬淡的心中所体悟的,是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法喜充满,灵感涌现,心中颇感愉悦知足。
柳宗元自幼好佛,求道三十多年,对佛理有很深的造诣,被贬后,更是对内学有契于心。这首诗表现了他由诵经而领悟,进而达到愉悦境界的过程。苏轼评柳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就是指此。
但,柳宗元的宁静也是渐渐修持而来的,他并不总是如此心平气和、宁静安详,他也有心急如焚的时候,比如: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这种借着思乡的名义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实际暗含着巨大的期待与渴望。这些期待是一种有求,如心遭火焚,清水被搅,如日光遇大风。心被有求的念头遮盖住了,明净立刻显现不出来了。
“闲”,这个字对那种无所求又很理性的心态,是一种很确切的描述,那是领悟在即、心门洞开的一种预备姿态。
很多清澈明亮的感悟时刻,都需要一种悠闲的距离感,一种远离,
  • 远离执著,

  • 远离期望,

  • 远离目的,

  • 远离所求,

将心慢慢的慢慢的清静下来,就像让旋转湍急的水流沉淀下来一样。
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清澈的领悟自然藉此悄悄而来。
佛法的博大精深,无法言喻,也许用整个生命来实践来体悟,都无法抵达某个边缘。但无所求的一刻,闲淡的心境,似乎忘了自己,然而又灵性其中,是很好的修行状态。
放得下,一路清风送;
放不下,一路万重山。
大道本来是至简至易的,
  • 都是心太复杂,才将直升的梯,绕成盘山路;

  • 是心太复杂了,才将简单的穿越,弄成跋涉苦旅;

  • 心太复杂,才将轻舟飞度,变成难于上青天的行路难。

单纯的心,才容易生长智慧的大树;
单纯的眼睛,才容易看见圣洁的光芒。
放下了执著,才会有自由的轻松。
言语之外的领悟,需要心灵勿落俗臼。
佛法的花雨,需要淡泊的掌来承接,更需要无求的心来催开。
守候一切美好  只为等你来

有温度 有广度 有深度 就等你关注 👉 寳蓝德 文化

(0)

相关推荐

  • 我爱背诗词(29)|柳宗元(2)

    [诗人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德宗贞元进士.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又改柳州(今在广西)刺史,死于柳州.有<柳河 ...

  • 老马虎 |南阳禅书悄然兴起

    佛教与书法 南阳禅书悄然兴起 马秀华 摄影/撰文 (桐柏云台禅寺住持清远法师书) 现代,电脑普及,印刷品满天飞,但,您可知道,世界范围内,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所有的图书.经卷,基本都是用毛笔手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