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112):不求甚解——释“不”

朱英贵

一、“不”字小引

“不求甚解”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意谓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那么,如果把这层意思用在解读“不”字的构形理据上,人们往往也是只满足于领会“不”字的常用否定意义,而对其构字理据却“不求甚解”,拙文不准备采用许慎《说文》及其《段注》对“不”字解释的“飞鸟说”,也不准备采用甲骨文先贤王国维对“不”字构字理据类似于花萼的通行解说,而想另辟蹊径妄言歧义,至于正误与否,尚不可知,然心中似有“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之感,谨此献疑,以就教于方家。

二、“不”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先来观察一下“不”字形体的初文(甲骨文)特征(参见下图):

“不”字的甲骨文字形

“不”字的甲骨文字形,据王国维《观堂集林·释天》解释:“帝者蒂也。不者柎也。骨文或作……,但象花萼全形。”(中华书局1959年版卷六第11页)

王国维认为“不”与“帝”都是象花萼之形的象形字。其中“柎”的意思就是花萼,故言“不者柎也”。但是“不”字跟“帝”字的甲骨文字形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请看下图:

“帝”字的甲骨文字形

很显然,“帝”字更侧重于表现花萼之形,而“不”字则侧重于表现根须之状。即便少数字形的上部有像花萼者,其实也是强调上部的横直线的,表示埋在地面下的种子生根发芽但未展开枝叶时的象形。因此,愚以为那上部的横直线应该表示的是地面。而“不”字的形体都在地面之下,故其造字理据应该是表现植物根须的象形字,更何况甲骨卜辞中的“不”也找不到作花萼解的例证材料。

另外,“不”字与“木”、“本”读音接近,“本”应该是表示木本植物的根,而“不”可能是表示草本植物的根。后来“不”字增添草字头,即为《诗经》中“芣苢”的“芣”。由此可以想见,“不”也可能就是“芣”的初文。由于“芣”为车前草一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故“不”有被碾压踩踏不能向上伸展之意,这样理解也有助于同它的表否定的常用义发生联系。

《说文解字》卷十二不部:“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凡不之屬皆从不。”

许慎解释的意思大致为:“不”,就是鸟向上飞翔不降落。它的字形采用“一”作字义类属,“一”表示的是天。字形就像鸟在天上飞翔的样子。大凡跟“不”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不”作为表意偏旁。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对“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一句的补充解释为:“凡云不然者,皆於此義引申叚借。”对“从一,一猶天也”一句的补充解释为:“他處云一地也。此以在上。知爲天。”对“象形”二字的补充解释为:“象鳥飛去而見其翅尾形。”

上述《说文》及其段注的有关“不”字与飞鸟关系的解释显然是缺乏依据的,“不”字的造字理据应该是跟飞鸟没有什么关系。

下面再来看“不”字古今文字的形体演变:

“不”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金文与小篆的字形都是直接承继“不”字的甲骨文字形的,其构字理据为植物的种子开始萌生,但未能够冲破上面的土层转而向下面生长它的根系。

这就涉及到,一颗种子种在泥土里,到底是先生根还是先发芽?通常的说法是: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看来似乎应该是先生根,后发芽,因为有了根,才有可以提供更多的营养来保证种子去正常的发芽,正常的生长。

其实从种子生长的过程看,有的先生根,有的先发芽。象大多数的豆类,玉米等等就是先发芽,芽很长了根还很短,这时的营养靠种子自身(胚芽)供给。还有很多的种子是先生根后发芽的,比如稻谷等,种子首先长出来的芽绝大多数会发育成根,这种种子生根后边吸收营养边发芽。

由此看来,依据“不”字的初文字形可以推测,其造字本义应为种芽正在向下孳生根系尚未出土,不知各位以为然否。

   三、“不”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综上所述,“不”字的造字理据应为种芽尚未出土,由此便可以引申出各种表示否定的意义:

其一,是表示“无、没有”的否定意义。例如:“君子于役,不日不月。”(《诗·王风·君子于役》)郑玄笺:“行役反无日月。”再如:“月下不风终是爽,烛光何罪也堪憎?”(宋·杨万里《月下杲饮》诗之二)又如“别后两月,竟得孪生。今已啁啾怀抱,颇解笑言;觅枣抓梨,不母可活。”(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其二,是表示“非、不是”的否定意义。例如:“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礼记·中庸》)孔颖达疏:“苟,诚也;不,非也。”再如:“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后汉书·孔融传》)又如“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金瓶梅词话》第三五回)

其三,是表示“未、未能”的否定意义。例如“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再如:“以五十步笑百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孙奭疏:“虽止于五十步,不至于百步,然皆是走也。”又如:“彼实不食,我妄杀他。”(《百喻经·工鸽喻》)

其四,是表示“勿、不要”的否定意义。例如:“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孟子·滕文公上》)再如:“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学因循到白头。”(唐·韩愈《和归二部送僧约》诗)又如“陆澄以为非郑所注,请不藏于秘省。”(清·陈鳣《对策》卷二)

其五,是直接表示否定意义。例如:“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书·舜典》)再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其六,用于句末,借以表示正反问。例如:段玉裁为《说文》之“否,不也”作注云:“不者,事之不然也;否者,说事之不然也。故音义皆同。”再如:“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诚不。”(《韩非子·内储说上》)又如:“羌悉众攻之,厉声问曰:‘田婴夏育在此不?’”(《后汉书·段颎传》)又如:“未知古与今,此意有迁不?”(清姚鼐《夏昼斋居》诗)

其七,用于句中,借以加强语气。例如:“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车攻》)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再如“你若在寺舍伽蓝,要念即不可,今况是随逐于我,争合念经?”(《敦煌变文集·垆山远公话》)蒋礼鸿通释:“‘要念即不可’就是‘要念即可’。”又如:“不因这番比试,有分教,杨志在万马丛中闻姓字,千军头里夺头功。”(《水浒传》第十二回)

根据上面对“不”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不”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不”字的成语相当多,大约不下2000条,其“不”字的含义均为表示否定。下面仅罗列30余条以“不”字开头的成语,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语见《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揣冒昧——揣:估量,考虑。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源自晋·郭璞《〈尔雅〉序》:“璞不揆梼昧,少而勿焉。”

不待蓍龟——蓍龟:古时卜筮,用蓍草和龟甲,以卜吉凶。不用占卜就能决定。比喻事情是明摆着的,非常清楚。源自《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不得要领——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抓不住要领或关键。源自《史记·大宛列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语见《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语见《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敢问津——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源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唐·宋子问《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不苟言笑——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源自《礼记·曲礼上》:“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不羁之才——羁:马笼头,比喻约束。非凡的、不可拘束的才能。语见《汉书·司马迁传》:“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

不假思索——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语见宋·黄榦《黄勉斋文集》卷四:“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不见天日——比喻社会黑暗,见不到一点光明。语见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八:“福州之人,以为终世不见天日也,岂料端公赐问,然某尤为绛所苦者也。”

不今不古——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常比喻折衷。语见汉·扬雄《太玄经·更》:“童牛角马,不今不古。”

不教而杀——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语见《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语见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不解之缘——不可分解的缘分。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源自《古诗十九首》:“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不矜不伐——矜、伐:自夸自大。不自经为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形容谦逊。源自《尚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不经之谈——不经不合道理。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源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语闳大不经。”晋·羊祜《戒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源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故中兴难于创业,是谓不刊之说”。

不可救药——药:治疗。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语见《诗经·大雅·板》:“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语见《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不可企及——企:希望;及:达到。没有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源自唐·柳冕《答衢州郑使君》:“不可企而及之者性也。”

不可向迩——迩:近。不可接近。语见《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不稂不莠——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中无野草。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语见《诗经·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不平则鸣——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源自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语见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不舍昼夜——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语见《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不速之客——速:邀请。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源自《周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不肖子孙——不肖:不象,不贤。指品德差,没出息,不能继承先辈事业的子孙或晚辈。源自《庄子·天地》:“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孟子·万章上》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不学无术——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源自《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语见《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知所云——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语见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知所终——终:最后,结局。不知道结局或下落。源自《庄子·田子方》:“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国语·越语下》:“遂乘扁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不自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源自《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