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纱?戳纱?缠纱?看名字就晕了的刺绣针法,连博物馆都没搞清楚

别怕,本文图文并茂超直观!

❤❤❤

刺绣针法的辨别,鉴于难易的两个极端。比如我去学刺绣的时候,老师用的是苏绣针法的名称,原因是老辈阿姨会绣但不会对针法进行梳理。技术的人,不一定会上升到理论,这在以前非常常见,导致了很多一手资料的丧失或模棱两可。

而对于刺绣针法来说,它本身属于民间技艺,针法名称也多在口耳相传之中,会有地域性的差别。同针法不同名,甚至是同名不同针法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明,梳理本文打算理清楚的三种针法,难免会和大家认知、一些书上的说法有出入。以后关于针法的文章,也会有此类问题,敬请留意。

理解:复杂词汇简单化

对于一般人来说纳纱、戳纱、缠纱这几个名字十分相近,感觉打个磕巴就会说成另一个。但是我们可以从名字的结构开始分析,从而一步步了解它们究竟是什么。

纳 + 纱

戳 + 纱

缠 + 纱

动词 + 名词

动作 + 面料

通过上面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来,它们都是在“纱”上面进行的刺绣,而纱我们之前在《【罗】 绫罗绸缎系列》里介绍过了,他有什么特殊之处就不多说了。只说它相比其他织物有两个很明显的特征——

1,表面有明显的孔隙;

2,结构稳定。

绞经纱的组织图(左)和实物放大图

除了常见的丝织物的绞经纱,其他材质如棉、麻,其他织物结构如平纹,都是可以的。只要符合上面说的这两条特征的。

所以,与纱有关的刺绣大多和这两个特征有关系。

孔隙明显,利于一些需要数经纬的针法操作。而孔隙大也意味着经纬线密度低,附加的刺绣工艺会影响原来的经纬线密度,所以结构稳定也很重要。

面料对于刺绣针法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如今刺绣中最易被忽略的一点。

最有利的证明便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几种针法,之所以会造成概念不清,原因之一便是底布稀缺导致无人制作。目前机织的绞经纱,经纬密度进一步降低,导致结构稳定性也降低了。绞经纱的稳定性主要来自于绞经的摩擦力。

机织绞经纱孔隙受力变形(注意边缘部分),凹凸曼供图

一些国外的专为刺绣制作的平纹纱(价格比机织绞经纱贵多了),因为有特殊处理,所以孔隙也是相对稳定的,但依然无法承载戳纱、纳纱、缠纱这样对结构稳定性要求极高的绣法。另一方面也是,如今的刺绣已经不重视底布的预处理,底布的稳定性也就相对低。总的来说就是,密度不特别高(也就是有孔隙)但是稳定性又特别高的纱(此处含绞经和平纹),太难买到了,这些绣法失去了施展的土壤。

这里还可以顺便带一句,即便针法是一样的,图案的复杂程度也会影响底布的承载性能。总之,刺绣是附加工艺,就像盖房子,下面是什么土壤很重要,但是跟你盖多高的楼也有关系。

写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这几种针法的区别在于前面的动词:纳、戳、缠

分辨:从动词看针法

单从动词的角度看着三个字,区别很大。

纳,密密地缝缀;

戳,垂直地穿刺;

缠,围着绕。

(以上解释并不完全等于字典释义)

但是摆在实物里去说,就会发现还是一头雾水呀。所以我们还要结合实物来看。

纳纱

纳纱,我们最容易想到跟“纳”有关的就是纳鞋底了,密密缝缀,密集并列,所以在很多认为戳纱与纳纱并无区别的书里,也会另外注明将底布绣满的称“纳纱”。不过所谓绣满是相对的,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将图案绣满。

纳纱(图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看上面这个,就会发现,它跟我们一般认知的刺绣比,几何化、像素化的感觉很重,因为它更遵照经纬原来的走向,一般只有横直以及45°倾斜这几种走向。

为了大家更清楚,我和咩咩另外做了实物示范和示意图。

纳纱的针法示意

(白色表示经纬线,灰色表示织物原本的孔隙)

到这里你还是不太懂纳纱,没关系,区别和认知是一点点比较出来的。关于纳纱这一段,我们只要明白,它和一般的纱底刺绣有所不同就行了。下图就是我们常见的刺绣风格。

绞经纱上的一般刺绣,这里面目测主要有齐针、套针、戗针、滚针等

戳纱

相较而言,似乎局部的、会留白底布的就该称作“戳纱”了?但是实际上,戳纱和纳纱还是有其他方面的区别的,而且往往会在一副绣品里按照图案的需要交叉使用。

戳纱的面积往往比纳纱小,所以利于表达细节,而且戳纱会模仿织物,以跨越固定数量的经纬数为单位,形成一种规则交错的并且保留孔孔洞的效果。并且戳纱需要“垂直穿刺”,这样也不会在下针时不碰到之前绣好的部分。

戳纱(图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戳纱跨越的经纬数必须是偶数,比如2、4,这样才能形成错开的效果。但是不会是1,如果1就是下面要谈到的缠纱了。

戳纱的针法示意

(白色表示经纬线,灰色表示织物原本的孔隙)

纳纱 Vs 戳纱

纳纱和戳纱从视觉上来看,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形成的“面”。纳纱的“面”是密集排列的平行线,而戳纱的“面”是错开形成的有孔洞的效果。很多绣品会利用两者特点将其结合,比如下图——

纳纱和戳纱在同一副绣品里(摄自中国丝绸博物馆)

玫红色的果实部分和蓝色方框的横条是纳纱;

绿色的枝叶和蓝色方框的竖条是戳纱。

纳纱VS戳纱的针法示意对比图

(白色表示经纬线,灰色表示织物原本的孔隙)

上面这个就比较清楚地看到,这两种听起来区别不大的针法在表现力和实际应用上的区别。甚至于它的纳纱和纳纱之间(两个果实部分),是有区别,戳纱和戳纱之间(枝叶部分)也有区别,这便是方寸之间的表现力。

缠纱

缠纱的动作,似乎更容易让人理解。不过它的问题可能在于,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把缠纱算在戳纱或纳纱之内,而事实上它独立的大面积使用情况非常常见。

缠纱(摄自中国丝绸博物馆)

缠纱(人物头部除外),图源微微老绣

常见的缠纱跨越的只有一个经纬交叉点(也有只跨越一个单位的经线或纬线,见下一段),有点像十字绣里的1/2针。

缠纱的针法示意

(白色表示经纬线,灰色表示织物原本的孔隙)

缠纱是微微隆起于底布的,如果隔远了看,非常像织出来的图案,之前中国丝绸博物馆搞刺绣展的时候,就有一件全部用缠纱铺底(名牌上写的是“纳纱”)的衣服,我们当时趴着玻璃疑惑了好久。一个是疑惑这个不是纳纱,另一个是疑惑这个衣服到底是织的还是绣的。

姜黄地纳纱绣五彩云龙纹上衣,局部细节放大图

不过常见情况还是上面那张微微老绣的图以及下面这种,会用在一些小型的物件或者衣服的装饰部分。毕竟全部铺满实在是太不符合经济效用了。

缠纱的衣缘(摄自中国丝绸博物馆)

戳纱 VS 缠纱

在有些地方,戳纱和缠纱会被统称为“穿纱”,也是需要垂直穿刺、也是会保留孔洞,和“纳纱”相比也更注重织物原有的解构表达和修饰。

前面我们提到了,戳纱跨越的经线数量必然是偶数,常见是2、4,如果1就叫做缠纱。而缠纱常见的跨越经纬交叉点,但是也有一些情况会只跨越一个单位的经线或纬线(这时就不是交叉点了)。不同的缠纱,对底布本身的孔隙大小和稳定性要求也有区别。这是它们相似又不同的地方。

总结:了解针法,学会欣赏

想必你还是有点晕,所以用一个对比图给大家再看一下他们的区别。

纳纱、戳纱、缠纱的实物对比图

很多人知道四大名绣,其实更近似于一种商业概念,风格区别大于针法的意义。一样的绣花针,一样的线稿,可以在不同的绣工手里变成完全不一样的效果,靠的是配色、材料和针法。而针法是“器”,没有它不行,但是刻板地遵守常见规则也不行。这完全取决于绣工的个人技能和艺术修养,如何在有限的方寸间作出自由度最大的变化

我们了解针法,是为了了解针法不同的表现力。比如本文里的三种针法,即便是一样的底布、相似的图形,他们也呈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和风格。看刺绣的精湛,不仅仅是丝线劈得多细(事实上不用丝线的刺绣也很多,技巧要求也很高),这只是“匠”,还在于这位绣工的创造力,它用针线做出怎样别致又出众的效果。

学针法就像学单词,你要先会分辨不同的单词,才能明白这个句子。这三个针法一直混淆好像也没啥,但是却错失了品读的乐趣。很多故事本身平平无奇,就是讲故事的方式有魅力啊!

❤❤❤

特别感谢咩咩大羊对本文进行指导,并提供实物演示

❤❤❤

相关知识点重温:

科普向说说《芈月传》第一集里的“缂丝绣罗衫”

锁绣:最古老的刺绣工艺,你还能认出苍老的它吗?

三蓝绣:玩坏“青花”的设计师咋就没看到这块珠玉?

ikat:贯穿世界古老文明角落的染织工艺

最近的文章:

几种常见的“印度传统服饰”该怎么分呢?一起来拯救自己的浆糊脑子

快来吸这口壕气印度民族风!亚洲首富女儿婚礼上的来宾服饰 | 服饰博览

故宫的彩妆江湖场:你们到底是“文创”还是在“文斗”?

雪天服饰装备指南:风度和温度如何兼得?

-

❤ 春梅狐狸@传统服饰 ❤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 百度百科TA说特邀科普作者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