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一种基于大爱的能力

这是庐山面目的真面目第513篇原创内容,2020年第22篇。

本篇的主题是分享是一种基于大爱的能力。

1
分享的对立面是自私和占为己有
今天尝试倒叙的方式来交流,先从反面来说。
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金庸武侠,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和电视剧,虽然我也没有看过太多本。
在我看过的里面,几乎每一部都有一个不变的情节:某个人物机缘巧合得到了一本武林书,围绕这本武林书掀起了血雨腥风。什么九阴真经、九阳真经、甚至辟邪剑谱。
有了这样的秘笈,就可以统一武林、呼风唤雨。这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
于是,得到一本这样的秘笈,不会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分享给别人,非但不会分享,还会倾尽全力防治他人偷师。
第二个,传统的师道、学徒制,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门弟子”、”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其实也是分享的反面。
这样的制度,极大抬高了学习的门槛,提升了传授者的收益,阻碍了更多人的获取。
于此有关,会带来许多的恩恩怨怨。每一个仍然流传下来的传统行业,莫不如此。
欧美过去有,中国现在仍然有。
富兰克林早期就曾在自己哥哥的印刷工厂作为学徒,与此有关的故事贯穿他的一生。
中国现在仍然流传下来的传统行业,比如相声、戏曲等等,还是如此。德云社关于郭德纲和他的徒弟们,有很多耐人寻味的事。
小时候甚至看过一个故事,说猫教老虎技能,留下爬树没教,于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第三个,工作和职场。
在职场,很多时候能够决定一个人发展轨迹的,是领导者对你的看法。
于是乎,一次很好的会议发言,一篇很好的分析报告,成为决定命运的重要资源。
在同事之间无论如何都存在的竞争中,如果自己的思维和观点,被其他同事知道了,率先展现在领导面前,那带来的结果是很可怕的。
防备和据为己有成为自然而然的结果。
大型组织内部,无论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都建立了一道厚厚的信息壁垒。
这些例子和现象的背后,是占有,是排他,是高门槛,本质上都是一种自私,让自己一个人好到无以复加。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必须设置足够高的门槛,使其永远保持稀缺性,才得以维持价值。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中最底层的思维模式。需求越大,供给越小,越有价值。
2
分享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分享的出现,本质上来自于生产力的大幅提升、虚拟产品的出现和传播方式的变革。先是广播电视的出现,后来有了互联网,加速了这种趋势的到来。这一切使得人类文明来到了新阶段。
互联网的变化之一,就是各种免费,或者接近免费。
以前网上很多关于互联网思维方式的文章,这两年很少了,因为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和阳光、空气、水、电一样离不开的必需品。
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使得绝大多数产品不再稀缺,反而变成了过剩。
虚拟产品的出现,使得分享成为可能。而实物产品的使用感受本身,就是一种虚拟产品。
互联网不但带来了传播的便利性,更带来了边际成本的大幅降低。而边际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得供给可以无限制扩大规模,这是免费得以实现的原因。
比如教育行业,网上各种十元课程。对于提供课程资源的人来说,一百个人听、一千个人听还是一万、十万、一百万,成本几乎没有提升。
而线下课程就不太可能,因为一百个人要一个大教室,一千个人需要一个大礼堂,一万人就需要体育场了。
分享使得人类更大群体的生活水平得以大幅提升,有限的购买能力得以聚焦更好体验的产品,分享也成为新经济的原点。
所有粉丝经济、社群经济的逻辑,都是找到最喜欢产品的用户,通过用户的分享,来不断拓展。
商业越来越认识到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和价值。新兴的创业公司,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企业。用户企业,就是把用户体验放在公司所有业务优先级的第一序列。这么做之所以有价值,在于得到了好的体验的用户会分享。
而那些好公司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内部信息资源最大程度的透明化,也就是把所有企业信息分享给员工。
3
分享是基于大爱的能力
分享基于大爱。
如果不是更关心别人,发自内心的希望周围的人可以变得更好,就不可能会有更多分享的行动。因为分享需要消耗时间和精力。
分享并不容易。
分享需要面对冷漠,需要抵御怀疑,甚至需要忍受嘲笑。
任何一件可以不断持续做下去的事情,都极其不简单、不容易。
所以,分享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基于大爱的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