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用惯性的教育思维,把孩子推向厌学的深渊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突然跟你说:“我不想上学了”,你会怎样?

崩溃!估计大部分家长都会想到这两个字。

中年人的幸福指数之所以会下降,源自于各方压力。子女教育一直都在牵系着职场中年的命脉。

有句话说:家长的事业再成功,也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

对于中国家长来说,教育的失败多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为什么现在教育机构会那么火?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需要补课;为什么现在校区房那么火,是为了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成绩。

但,数据却残酷地告诉我们,有近80%的中小学生,都或多或少有厌学的情绪。

家长不要只顾忙于自己的工作、事业,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教育,也不要只用一种方式,或一种态度,或一种距离,去对待我们成长中的孩子。

一、厌学情绪是怎么产生的?

1. 除了学习,就是补习。

中国的应试教育,孩子12年的学习只被灌输一个终极目标就是考入大学的殿堂,近几年中考、高考的录取分数线逐年攀升,“校园学霸”是越来越多,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就是“超级学习机器”。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周围厌学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

家长常常抱怨说: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用想、也不用做,就一门心思学习,还学不明白?其实问题也正出于此,现在的孩子除了学习已经没有其他的了。

对于厌学的孩子来说,厌的可能不是学,是被别人逼着去学!

2. 时代的不同。

作为70年代出生的人,也是学生的家长,感觉到两代人成长经历的截然不同。

就说我们上学那会,班级也有一些讨厌学习的学生,但他们却依然能在学校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空间,他们只是对学习没兴趣,对其他的活动及校园生活并不排斥,所以,这些学生每天尽管在学校里做着非主流的事情,但并不影响他们追求快乐的自由。

而到了90年甚至00年代的学生们,也就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让人们不得不相信的一句话: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教育的各种变革、就业的各种压力,无形中就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哪里还有追寻快乐的时间?

3. 网络的诱惑。

出生并生长在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生下来就是被许多个不确定性的因素所包围着,他们相信并认同一切变化,更被那个不断变化、不断有新鲜内容的网络世界所吸引。比起现实这个一天总是被要求学习的世界要美好得多。

于是他们仅存的那点业余生活就被网络所替代了,他们选择徜徉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独立寻找着自我、释放着压力。

而此时,作为家长的我们,只是硬生生地希望孩子回归到现实,残忍地切断了孩子心灵深处可以释放压力的出口及寻找尊严的通路,于是孩子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抵抗学习的力量,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

二、厌学并不是简单的不喜欢学习。

试问成年人,当我们压力大或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会是什么样子?

不想上班、提不起精神、想放松、讨厌领导等等,成人如此,孩子的世界同样如此。

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有了这些表现,说明已经出现了厌学情绪:

看书犯困、上课开小差、教室里坐不住、不愿意完成学校的作业、提起上学就焦虑、肚子疼、头疼、逃学、旷课、离家出走、问题行为多,故意在学校搞破坏、辍学等。

家长惯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孩子厌学的问题,往往欲速则不达。

小雯的爸妈是来这个城市做生意的,由于没有时间陪伴小雯,初中时给她报了当地的私立中学,长期住校。小雯从小不爱说话,也不怎么跟同学交往。

刚入学不到2个月,学校就通知小雯家长,说孩子不适合在这里读书,建议家长给她转学。

小雯爸妈不知所措,一边严厉斥责孩子不懂事,一边恳求学校别让孩子转学,却从未问过孩子真实的原因。

小雯被停学后的几天,一直把自己关在屋里,不肯出来,不吃饭、不睡觉。后来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中度抑郁。

医生说,是由于小雯不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及环境,导致了厌学情绪,继而引发的抑郁问题。

孩子厌学本身不是心理问题,但厌学现象的背后,很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早年分离、亲子关系、家庭问题、网络成瘾及各种心理障碍等。

大多时候家长只看到了厌学问题的表面,忽略背后可能的心理问题,失去了理解孩子真正的困难和痛苦的机会,也错失了帮助孩子成长的时机。

三、怎样让孩子不讨厌学习?

学习是门苦差事,尤其是中国以成绩为重的应试教育,更影响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成年人的世界,都能清楚地知道,哪有那么多的兴趣而言?所以,家长要从小引导孩子树立对学习的正确认知,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学习?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对自己的孩子说: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非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去年的一部家庭热播剧《小欢喜》,被各大媒体称赞其是聚焦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映射剧。映射了让家长们都头疼的青春期叛逆、高考焦虑及早恋等等一系列孩子毛病,也淋漓尽致凸显了中国式家庭教育下的那些家长问题

  1. 学会跟孩子沟通。

正确的沟通,是了解孩子学习状态的最佳手段。在沟通的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

  • 要用接纳的态度

我们应接纳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的孩子,要接纳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要把家长未实现的心愿强加到孩子身上。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优秀,同样也要接纳孩子的不优秀。

在《小欢喜》中,当看到方一凡在家庭倾诉环节中的那句:我只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但我不是一个坏孩子的时候,不知家长是什么感触?

  • 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引导启发孩子多说出自己的想法,家长不要总是摆道理,要学会倾听孩子真实的声音。

这一幕多么熟悉,在父母的道德绑架下,亲子之间已然失去了平等交流的可能。孩子的听话成了报恩,孩子的反驳则成了不孝。

  1. 帮孩子树立信心。

不怕孩子不喜欢学习,就怕对学习失去动力、失去信心。

信心的建立,往往来自于心中的目标及价值。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建立信心,找到他们正确的激励及有效的动力。

《小欢喜》中的三个孩子:

乔英子的动力在于爸妈的放手及家庭的和睦;

方一凡的动力在于追求自己心中的兴趣;

季杨杨的动力在于父母的理解和关爱。

每个孩子个性都不同,成功无法复制,却难不倒用心并真心欣赏孩子的父母。

  1. 培育孩子的能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绩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如何让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得以提升,才是让他们重拾信心的关键。

教育讲的是因材施教,更要对症施教。

孩子厌学,许多情况是因为学不明白,学不出成果。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是孩子情绪出了问题,还是心理状态出了问题,或是学习能力上的问题,每种问题的解决方式都是不同的,当然不能统统指望补课去实现。

在《小欢喜》中我们看到,当家长们放下苦口婆心的说教,陪孩子共同努力克服成长和学业中的困难时,孩子们不再以对抗的姿态面对父母,他们开始明白父母的苦心,并且愿意接受父母的要求。

孩子不爱学习是正常的事,就同我们成年人不想上班一样。学习本就是门苦差事,更何况当一件事情掺杂了太多目的性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价值。

网络上经常能看到一段视频:学习再不好,我生的我疼,逼她也没用,只要尽力就好,开心就好,平安就好,健康就好!

如果我们都能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孩子,相信孩子也可以正确面对学习、面对自己的人生。

好的教育,在于大人也变成学习者,陪着我们的孩子共同成长。

我是荧在江湖 ,职场奋斗路上的同行者。关注我,用生涯规划的思维,闯荡职场、解惑人生,赢在江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