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 惩戒有方 让教育更有温度

​教育一词比较一致的观点来源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现代的华夏处在又一次思潮的变革之中,教育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环节,自然不可例外的受到影响。近些年来,关于教师对学生的惩戒问题又一次被高度重视起来。为什么?因为从贫困中走出来不久的国人们被所谓的“快乐教育”给毒害了。为了所谓的让孩子快乐成长,逼迫的老师不敢批评学生了。更有甚者的是有那么一部分无知的、患了巨婴症的家长,竟然会因为老师批评了其子女而去学校大吵大闹。

一小部分家长的无知,导致了大多数老师的无奈,不是不想管,而是不敢管。为什么会让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想管,而不敢管。”究其原因,余以为主要的问题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是家教不合礼法所致。

在现代的中国,基础教育的普及,使大多数孩子都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学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学校与家庭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因为其大规模教学的需要,主要是负责面上的问题,解决普遍性的、主要的矛盾,让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学到、学会;家庭则是要负责孩子全面性的问题,不仅关注面的问题,更要关注孩子的点的问题,解决好特殊性的矛盾。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教育可从两个方面解析,一是教,二是育。教,传道、授业、解惑;育,育人,养子使作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味的严好吗?一味的宽好吗?我个人理解还是要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合和”中寻找答案。宽严相济才是最好。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不要让教育变的冷冰冰,要有温度。

《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首先,要定立规矩。定好哪些高压线,哪些是红线。给孩子讲清楚,如有违犯,按约定惩罚,绝不能心软手软。先给学生讲清楚,违犯了严惩不贷。孩子读初中的时候,我对他说:如果你在学校做错了事情,老师批评你了,你回家跟我说老师的不好,如果让我知道是你真的错了,我会再次惩罚你。我对老师讲:如果我家孩子在学校做错了,你可以批评他,甚至可以打他,我不会找老师的任何麻烦。后来,我听孩子的同学说,有几次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好,老师把他批评哭了。但是孩子从来没有跟我说过老师的不好。

其次,要设立目标。孩子在到高中军训之前,我对他说:十六岁的你就要开始远行,去向那更加阔悠远、丰富多彩的世界。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应该去追求你自己更加高远宏伟的目标和理想。高中即将开启你理想的征途。加油,你一定可以的!高中第一课军训,孩子的表现还算不错,被评为训练标兵,受到了表扬,回到家里也很是开心。

第三,一定要给予惩戒。孩子暑假时因为贪玩打游戏,布置的作业没有完成,我狠狠的批评了他,随后冷落了他好几天。我悄悄的观察,孩子自己关在屋里背单词、写作文、看书。惩戒一定是打消或改掉孩子一些不良习惯的最好的方法。

第四,父母一定要对孩子有足够的宽容忍耐和表扬。孩子毕竟是孩子,无论是身体还是心智等方面都不成熟,因此作为家长来说,只要孩子不触犯高压线,就不要对孩子施以高压政策了,即使自己气炸了肺也要忍一忍,不能轻易教训孩子。孩子有进步了就要及时的肯定、鼓励和表扬,巩固良好的习惯。时间久了,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从他律变得自律。

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言:生活即教育。他的老师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生活中每一处都存在着教育的时机,恩威并举,宽严相济,正向引导多了,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了。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风与传统。每所学校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成才,成为家之支柱,国之栋梁。作为一个学生,在学校最核心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是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本领。除了这个核心目标之外的事情都是附属的。“唯优者胜,唯适者存。”这是一句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适用的哲言。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学生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校的戒律。如果你做错了,就要以开放的心态、豁达的胸怀接受惩戒。老师的批评实质上是对你最真诚的关爱。戒律和批评,都是你成长立大事的催化剂,而不能成为你成才路上的抑制剂。

家庭教育是一代代的传承,好的传统要不断发扬光大,不好的要及时修正错误。孩子已经满十六周岁了,站起来已经比我高了,写下一些感悟以自省,争取做个好父亲。

希望孩子努力拼搏、坚持到底,为美好的青春书写生命的礼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