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多选“告老还乡”,为何不愿留在繁华京城?
自古以来,华人都有“落叶归根”的说法,像是古代官员退休之后,大多数人都选择回老家,而不是留在京城,但话说回来,在京城当官数十载,也算是第二故乡,但为何大多数官员,不愿留在繁华的京城,而要返回许久不曾回去的家乡呢?
▲古代官员退休,多选择告老还乡。(示意图/翻摄百科词条)
对此,有史学家认为,当官“伴君如伴虎”,常年侍奉在君王旁边,难免会给皇帝上书建议,恐触及到某些臣子的利益,所以当官员卸任的时候,为避免受到报复,因此回老家安享晚年;
在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致仕”,另外也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多个相同意义的名词。与现代退休制度最大的不同,古代政府通常不会为所有退休官员提供年金形式的养老金。京城虽繁华,但生活消费并不低,卸任之后自然没有多余的薪资(官饷)来消耗,于是便决定告老还乡。
▲古代官员退休,多选择告老还乡。(示意图/翻摄百科词条)
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和掌权者有关,如果百姓安居乐业,那么这些退休的官员,在哪里其实都一样,但历史上的统治者似乎并不是这样的,有些朝代的官员薪酬极高,有些朝代的官员薪酬低,最终的经济来源,还是压榨在了百姓身上。其实古代官员退休的问题,也间接表明了当朝的民生概况。
中国古代官员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可提前。明朝初期,朱元璋当政时,文武官员可在六十岁时退休。此后,部分世袭武官,可在五十岁退休。明孝宗时规定,官员可在四十岁时提出退休。
在古代,官员们能够熬到“退休”其实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官员退休必须主动申请,而是否能够真的退休还是皇帝说了算,这也意味着当大臣攀至一定高位之后,很难有自主选择的自由,比如李鸿章曾写诗感慨“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宋朝被倚重的向敏中、孙固等老臣,都是七十岁以后不被准许退休,一直死于任上。
▲古代官员退休,多选择告老还乡。(示意图/翻摄百科词条)
对于官员是否强制退休、退休年龄,历代政府规定不尽相同。据《北史·韦孝宽传》记载:韦孝宽“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北宋陈执中出任陈州郡守,认为录事参军蔡黄裳年纪大,要他自请退休;蔡黄裳本来不肯,但不敌陈执中威胁,只得被迫致仕,晚年流寓陈州。
▲古代官员退休,多选择告老还乡。(示意图/翻摄百科词条)
代官员致仕退休后,可依在职时薪俸领取退休年金,一般而言分以下三种状况:
领半俸-正常情况无过失年老致仕,一般而言都领半俸。
领全俸-年老致仕,而皇帝又认为该官员有功,可以特别恩旨领取全俸,并且安排使用朝廷驿站返乡。在古代自费长途返乡,通常是一件极为耗财费力,常有客死途中之事,故准许使用驿站安全快速返乡亦为皇帝一种恩赐。
无俸-犯错被皇帝下旨或“部议”勒令强迫革职,只是稍顾虑该官员面子称致仕,就没有任何退休年金。
▲古代官员退休,多选择告老还乡。(示意图/翻摄百科词条)
参考资料:《明史》、《北史·韦孝宽传》
关注【无风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