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青║甘之如饴的味儿(散文)
偶尔也会想起年少时,手捧一本巴掌宽厚的小人书,图文并茂的,那时的人们称其为“图书”。图书,丰富了少年的课外生活。课间及煤油灯下的时光,就在那聚精会神翻过一页又一页的“悉悉索索”中悄然流逝。
她大都是借同学的图书看,一般都是在上学时借来看的。只许借上一天时间。如果是上午借的,下午是要还的;若是下午借的,第二天上午得还。还了再借。难得借到崭新的图书,一般很新的图书,其主人都比较“吝啬”,不轻易外借,除了是亲戚或非常要好的同学之间。她偶尔看过几本完整无缺的图书,常常对着鲜丽动人的封面彩图奇思异想。但她借的大都是没了彩色封面,也没底页,只有黑白图文的残缺不全的图书。即使这样,她还是很高兴,很兴奋的认真看完。看完后,问问同学是什么书名?因为传阅得久了,有时同学也忘了书名,又无从看到,她就会根据图中的人物,把喜爱的那个角色人名定为书名,然后,乐滋滋的给人讲起图书里的故事时,总会说:就是“那个(说的是人名)”的图书啊,很好看的,你去让某某借给你看啊,不然,等下被人借去了,你没得看了。
有些图书,主人会在空白的页面写上一些字,大都是:有借有还千百回,有借无还就一回!却都是大人的笔迹,后面还用上一个大大的感叹号,以警示借书人:借的书是需要还的。有些图书上则写着:借书人,请不要撕书!或是:请保管好此书!凡此种种,不一而同,都可显示出买书人珍爱此书的心情。物以稀为贵,那时,好不容易借来一本图书,就如当今的名著名画那般摄人眼球,吸人心魂,引人入胜,令人爱不释手。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能有闲钱给孩子买上一本或几本图书的,家道自是略微“殷实”些。若能借到一本图书,有如品尝到一颗糖儿般的得之不易,让人欢呼雀跃,品得津津有味。
那些年月,市场上也很少有零食卖,夏季只能见到几分钱一根的冰棒,至于其他季节有什么零食或水果卖,她是不得而知的,因为在她年少的记忆里,能吃到的零食,是地里的蔬果,割鲁草时采摘的山稔子,还有地瓜和米子蕉,都是些不须加工,没有包装顺手拈来的即食品。乡里的街道上也没有超市,更别说村里的了。只记得村里有一家小店,卖些酱油鱼露盐巴花生米,白糖红糖针线水果糖等。上下学经过此店,也只能垂涎欲滴的望望,然后,无耐又乖张的把店铺内的食物忘在脑后,朝着家或学校继续向前走。
过了爱吃零食的年龄,再不会对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包装零食两眼放光了,大可视而不见的一瞥而过,却为年少时偶尔吃过的几粒糖果回味无穷。即使是一片包裹糖的糖纸,也要在口袋里揣上几天,直到它自己莫名其妙的不见。
这两年,有了微信,闲暇时看看订阅号里的文章,看看朋友圈里的信息,对文字有种虔诚的膜拜和热爱,因为,文字的组合里自带了一种如儿时糖果般的那股子味,让人神往的味儿,悠长,清甜而不腻。
糖果可以一年到头不吃了,但是,如糖果般的味儿却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甘之如饴,那股子清甜,总能令她或舒心畅怀,或醍醐灌顶,或有意想不到的美好。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拍摄作者 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葛小青,女。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人,龙岩市散文学会会员,龙岩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闽西日报》《闽西通讯》《文化龙岩》《钦州日报》《五月风》《塞外风》《悦读·创作》《土楼》《今日永定》《闽西广播电视报》等报刊,另有数十篇散文(诗歌)发“龙岩美文”“嘉应文学网”“梅州文学网”“今日头条之醉翁诗书”“土楼艺苑”“紫悠阁”“苏门山文艺”“文心诗语”等公众号,美篇写文二百多篇。
编辑:翁美格;校对:柳馨梦
策划:黄健峰;责编:廖秋香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