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宝增:新时代的《中华通韵》(科学版)
8月21日
作者简介:
褚宝增,字应去,号燕南幽士,教授。1965年生,北京大兴人。1982年考入南京大学数学系,1985年始从中文系桐城许永璋教授学诗。毕业即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出版《褚宝增诗文选集》《诗教煌煌》《诗词新时代》《许永璋诗集初/续编笺注》《现代数学地质》等论著20余部,诗词创作7000余首,指导研究生已毕业100余名,收门下学诗弟子15人。现为北京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法人代表、中华诗词学会青年诗词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诗苑》杂志社社长、东篱诗社名誉社长、全国高校“爱江山杯”诗词大赛评委会主任、北京大学生阅读联盟导师、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先后连续13届被学生评为“我爱我师”十佳优秀教师并于2017年授予终身奖。诗词创作自1985年始用平水韵,2002年由平水韵改用今声韵(全部入派三声),2019年由今声韵改用中华通韵。
- 周文彰题 -
新时代的《中华通韵》(科学版)
褚宝增
一、修订《中华通韵》是历史的必然
读音随历史的发展在变化。在音韵学上,把汉语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现代音系统。
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历时一千二百多年。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
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
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基本奠定了今日的语音发音。除杂剧和散曲外,诗词的创作在音韵上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依然固守中古音系统。
现代音是指民国至现在的汉语语音,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普通话语音。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中华民国教育部1924年颁布了新的国语体系,规定以北方话为基础,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
隋朝开国20年颁行了《切韵》,193韵,分平54、上51、去56、入32。唐朝开国114年颁行了《唐韵》,195韵,分平54、上51、去57、入33。宋朝开国77年颁行了《礼部韵略》,206韵,分上平28、下平29、上55、去60、入34,其中平声韵居两卷完全是由于所属字多的缘故,并无其他用意。金朝入主中原96年刘渊刊行了《平水韵》,106韵,分上平15、下平15、上29、去30、入17。元朝一统45年颁行了《中原音韵》,19部,每个韵部再分为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明朝开国8年颁行了《洪武正韵》,76韵,分平22、上22、去22、入10。清朝并没有颁行新韵,科举规定诗仍用《平水韵》,一方面“清”乃“后金”,情感使然,另一方面为了笼络稳定汉人,不新主张。清朝入关67年编订了《佩文韵府》,依然按《平水韵》韵目排列,是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并非修订新韵。清朝入关177年出现的《词林正韵》,19部,分平、上、去三声合为14部,入声为5部,只是戈载私人依据前人作词用韵情况的归纳。民国30年颁布推广黎锦熙编写的《中华新韵》,18部,每个韵部再分为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入声。若不考虑清朝,以上历朝实际建国平均56年后,开始颁行新韵,新中国已成立70年了,修订新韵即《中华通韵》,当顺其时,是历史的必然。
《诗经》用周之上古音系统,一千余年后的唐诗顺应时代潮流改用中古音系统,再一千余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应顺应时代潮流改用近现代音系统,今天近现代音系统的代表就是普通话。时间不可逆,潮流不可逆,诗是给今人和后人读的,不是给死人和古人读的。任何没有逻辑思维的论调,无论其表象多么合理,皆需摈弃。
《中华通韵》适合新的时代、新的名词、新的意象,古人虽不可能将诗词作尽,但有了新声韵会极大地拓宽我们的创作空间,诗词的繁荣才能伴随家国的繁荣走向复兴、走向盛况,才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突兀而出,形成极大值甚至最大值。
弟子周子健汉昭在学生诗词作品集《江山如有待桃李自成蹊》的序言中有一段关于新旧声韵的论述,十分精警,可做本人的代言,文曰:“无关优劣、不论对错、只有结果或许才是历史选择的真相。今天,我们根本不会质疑两千多年前秦代书同文之际,六国文字相比于秦国文字的优劣,这就是历史选择,客观而决绝。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基石,普通话所代表的'今声’势必成为中华语言长期甚至是最终选择,这也应该是绝大多数人应有的理性判断。千年之后,试想我们的子孙岂能认同我们这代人用脱离生存土壤的'古声’来歌咏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更何况这'古声’还因缺少完整真实的记录让人既无从复原,更无从比较。”
大一统的中国,必须有大一统的标准,秦时文字的一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进步。没有统一的文字,就没有统一的文化;没有统一的文化,就没有统一的思想;没有统一的思想,就构建不出大一统中国的永恒概念,也就实现不了整体民族复兴的宏伟愿景。今天音韵的一统和当时的文字一统一样,同样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二、放弃旧韵是对诗坛的拯救
请看上古音时《诗经·魏风·硕鼠》的第二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其韵脚:“麦”、“德”、“国”、“直”,基本上没什么韵味可言。
再看上古音时屈原《离骚》的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其韵脚:“庸”、“降”、“名”、“均”,韵感何在。
依《平水韵》的作品,给我们今天的阅读与吟诵造成了极大地困惑与障碍。首先是《平水韵》中“该死的十三元”,几乎是人神共愤,其韵部为包含了今天拼音韵母中的an、ian、uan、üan、en、un,混用后韵感淡化。如唐杜甫的五律《宿江边阁》:“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门”、“坤”与“翻”、“喧”不相协。
还有“上平十灰”中ei、ai混押,同样“回”、“杯”与“哀”、“来”、“台”不相协。如唐杜甫的七律《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除韵部,《平水韵》的声调也会让人难以适从。今同音古不同的字很多,为方便起见,字后括号中标注该字在《平水韵》中的声调与韵部,现选列数字如下:
诗(上平声四支部),失(入声四质部);
眉(上平声四支部),没(入声六月部);
时(上平声四支部),识(去声四寘部);
期(上平声四支部),七(入声四质部);
扶(上平声七虞部),服(入声一屋部);
枯(上平声七虞部),哭(入声一屋部);
乌(上平声七虞部),屋(入声一屋部);
西(上平声八齐部),夕(入声十一陌部);
低(上平声八齐部),滴(入声十二锡部);
聊(下平声二萧部),疗(去声十八啸部);
歌(下平声五歌部),割(入声七曷部);
和(下平声五歌部),合(入声十五合部);
锅(下平声五歌部),郭(入声十药部);
霞(下平声六麻部),侠(入声十六叶部);
些(下平声六麻部),歇(入声六月部);
沙(下平声六麻部),杀(入声八黠部);
巴(下平声六麻部),八(入声八黠部);
名(下平声八庚部),茗(上声二十四迥部)。
当今谁还能读出前平后仄,孩子会问你“凭什么呀?”“跑”下平三肴只平无仄,“夕”入声十一陌只仄无平,孩子更会问你“又凭什么呀?”请看南宋陆游的七律《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锺。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如果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于今不好讲清楚,陆游的这首七律的格律更难讲清楚,“听”字平仄出律,“昔相逢”与“谁惊觉”皆三平尾。实际在《平水韵》中,“听”在去声二十五径部为仄,“昔”在入声十药部为仄,“觉”在去声十九效部为仄。古今差异难以弥合。
对今人而言,《词林正韵》虽然基于《平水韵》,但《词林正韵》的混乱无序比《平水韵》更甚,以第十七部(入声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通用)为例,其韵母包含了i、–i、e、o、uo、a、u、ü、ai、ei、ie,分布在新韵的至少8个韵部中,且新四声皆有。同样第十八部(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通用),其韵母包含了i、e、o、uo、a、ia、u、ü、ue、ei、ui、ie,同样至少分布在新韵的8个韵部中,同样新四声皆有,更加杂乱。举第十八部二实例,首先提选北宋苏轼的《念奴娇》:“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惊涛拍岸卷雪。笑我早生华发。”其韵脚“物”、“壁”、“雪”、“发”,韵感何在。再看南宋辛弃疾的《贺新郎》:“细把君诗说。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消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其韵脚“说”、“雪”、“发”、“骨”,韵感何在。
为了传承中华诗词,必须解除传承过程中的障碍,只有制定新韵、推广新韵、应用新韵,我们才能既对得起列祖列宗又对得起子孙后代。放弃旧韵是光大诗国的必要条件,也是拯救诗坛的必然举措。诗词不想同国粹京剧一样,永远地小众下去,永远地在暖房中不经风雨。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当然要珍惜和继承,我们要了解甚至掌握《平水韵》,这对研究、鉴赏、学习古典诗词会有极大的帮助。2017年本门十弟子李俊儒汉仪获“聂绀弩杯”大学生中华诗词邀请赛冠军后,我曾次其获奖作品原韵训勉其曰:“敢弄铜琶铁板音,何妨绝顶总登临。此生不羡三台命,其势常怀四海心。放浪形骸存气韵,殷勤知古为从新。莫学取宠人妖样,且洗玄毫向汉津。”主要是想表达“殷勤知古为从新”。但需知,于古是师其意不师其辞、师其理不师其形,做学问与做事一样,不可静态守旧。老祖宗的牛车已经没人坐了,老祖宗的铧犁已经没人用了,老祖宗的长矛已经没人舞了,老祖宗的芒鞋已经没人穿了,因为我们有了高铁、拖拉机、枪炮、皮鞋。固守《平水韵》者,其可笑程度与上述何异。南北朝人作骈文时尚知:力求用今兴之字,不用今废之字,该用今义,不用或少用古义。诗词之音韵又与上述何异。
有人会说,目前诗词创作的队伍中,用《平水韵》者多,用新声韵者少,我没统计,故不反对。请问目前诗词读者和潜在读者的队伍中,知何者多,我不用统计,一定是知新声韵者多。无论是歌颂新时代或吟咏小性情,皆需文以载道且文求共鸣,诗词主要是给别人读的,不是作者的自娱和自慰。
还有人会说,《平水韵》与方言更接近,注重方言应该用《平水韵》。以前我认为说方言者的总量可能会大于说普通话者的总量,可是说每一种方言者的总量都远少于说普通话者的总量,白马是马,但白马代表不了马。现今有专业人员统计,在世界范围内,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口近十五亿,说普通话者约十亿一千万,说粤语者约一亿一千万,说闽语者约八千五百万,说吴语者约八千万,说晋语者约六千五百万,说客家话者约五千万,说赣语者约四千八百万,说湘语者约四千万,说徽语者约五百万。说明普通话有绝对优势。
更有人说用新韵是倒退,我怀疑是他把坐标系中坐标轴的方向画反了,致使将进步看成倒退。不要把顺应时代潮流的从新说成是对历史的割裂,《楚辞》对《诗经》不是割裂,汉乐府对《楚辞》不是割裂,六朝诗对汉乐府不是割裂,唐诗对六朝诗不是割裂,宋诗宋词对唐诗不是割裂,我们今天的新声韵对历史同样不是割裂。再次重申,为了拯救诗坛,请您放弃旧韵,及早地在痛苦中新生。
善于矫情者还说:“如果放弃《平水韵》,我们如何教孩子读唐诗”。我的回答很简单:“你去问问唐朝人,如何教他们的孩子读《诗经》就可以了”。
三、践行新韵是对时代的担当
本人1982年考入南京大学,1985年选修了许永璋教授的《杜甫研究》课,开始跟随许永璋先生学诗,并听先生之命买了一本清汤文璐编的《诗韵合璧》,遵其韵部用韵,即《平水韵》,且留意古今声调的区别。2000年前后,暗中开始用既符合《平水韵》又符合新韵的新旧皆合的方式创作,难度自然增加,内心极度矛盾。终于下定决心,在2002年,将用了17年创作三千余首的平水韵断然抛弃,用与现在《中华通韵》十分相近的自定的《今声韵》创作、授徒、教学,大有“从良”后的幸福感。其《今声韵》的划分和依据如下:
一庚一证:以eng为韵根,包括ing=ieng、ong=ueng、iong=iueng;
二杨二样:以ang为韵根,包括iang、uang;
三真三问:以en为韵根,包括in=ien、un=uen、ün=üen;
四寒四汉:以an为韵根,包括ian、uan、üan;
五尤五有:以ou为韵根,包括iu=iou;
六豪六巧:以ao为韵根,包括iao;
七麻七马:以a为韵根,包括ia、ua;
八微八尾:以ei为韵根,包括ui=uei;
九开九麦:以ai为韵根,包括uai;
十书十处:u为独韵;
十一学十一谢:üe、ie合韵;
十二歌十二落:o、e合韵,包括uo;
十三支十三玉:i、ü、er合韵。
本人习惯将韵尾称作韵根。十三韵确实宽了些,为了保障押韵效果,建议创作者可韵内分层、近层相接。如首韵用iong=iueng、次韵用ong=ueng、三韵用eng、四韵用ing=ieng、五韵用eng之手法,可渐变,不可跳跃。或将“一庚一证”内部动态地暗分三小部,即:“ing”与“eng”一小部、“eng”与“ong”一小部、“ong”与“iong”一小部,也能保障押韵效果。
攻击新声韵不会产生好诗的人,实在太幼稚,何异于由衣冠品人、由瓶坛论酒一样的可笑。本人不才,献上两首拙作,料不甚拙。第一首七律《谒杭州岳王庙三章其一》:“终能亲见岳王爷,八百余年情未绝。受我屈膝三叩拜,愿君上马再集结。忘其痛饮黄龙憾,代以清除倭寇邪。一曲满江红唱响,吹平东海浪千叠。”第二首七律《贺北京诗词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春风召唤夏风来,胜日高情盈满怀。蝶舞堂前因谢逸,鸟飞琴侧慕灵开。九城英俊无遗芥,千古文章未尽材。为使天涯知己晓,吹箫再上凤凰台。”
关于“十三支十三玉”部,我也曾犹豫过,是否过宽了,但从创作实绩来看,以标准的普通话诵读,尚属谐协,再举本人拙作为例。七律《遵今声韵依景示例》:“何处传来八孔笛,一湾碧水岸边菊。丛中椅凳稍觉矮,石上栏杆特显齐。群雀悠闲情自在,小山青翠影依稀。休夸心静风尤静,仰视白云久未移。”诗中五个韵脚,在《平水韵》分属为:“笛”入声十二锡,“菊”入声一屋,“齐”上平八齐,“稀”上平五微,“移”上平四支。
确立《中华通韵》是本人多年的愿望,推广《中华通韵》本人定当义不容辞。二十余年来,本人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设三门和诗词创作有关的课程。一门是校内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国古典文学史略》,一门是与周子健老师合开的校内通识教育选修课《传统诗词创作》,每年两学期选修学生四百人左右。一门是学院路共同体校际公选课《中国诗词创作史》,每年春季学期上课,来自18所高校的每次一百余位热爱诗词创作的学生选修了该课。三门课皆系统地介绍了诗词格律的常识,并指导同学们尝试诗词创作,鼓励用新声韵,最终两课每年能诗者近二百人。出版有《诗教煌煌》《江山如有待桃李自成蹊》《诗词新时代(共三卷)》诗教成果五部。由于我校诗教成果突出,2018年教育部所设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共批准200所高校,我校申报的《传统诗词创作文化传承》项目获得立项批准,是唯一的与诗词相关的项目,这是对我校诗教工作的充分肯定。
本人策划的由教育部语用司、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指导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的、北京诗词学会联办的“全国高校'爱江山杯’今声韵诗词创作大赛”,已经举办了四届,比赛规模和影响在逐渐扩大。教育部于2019年11月颁行了《中华通韵》,便如同历史上的钦定,“八路军”可光明正大地名曰“解放军”,比赛名称中的《今声韵》也自2019年始光明正大地改成了《中华通韵》。
对于本人而言,先使用了17年的《平水韵》,又已使用了17年的《今声韵》,正好两个17年后,有了国家标准的《中华通韵》,不仅是自身之幸,应是天下共幸。
四、《中华通韵》的标准分析与应用建议
新中国成立以来,诗词界一直致力于新韵的探索。主要有:1965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参照黎锦熙编写的《中华新韵》而成的《诗韵新编》,18部;1975年广西秦似主编的《现代诗韵》,13部;2002年新疆星汉主编的《中华今韵简表》,15部;2004年赵京战代表中华诗词学会执笔《中华新韵》,14部;2005年吉林秋枫主编的《中华实用诗韵》,14部;2006年湖北杨发兴编著的《中华今韵》,19部;2008年湖北党学谦主编的《诗词同韵》,13部,21韵。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汉语拼音的出现,是汉语言划时代的进步。自己注音方便,别人学习方便,能与世界接轨,为音韵一统奠定了基础。
2016年3月,教育部语用司委托中华诗词学会开展“中华诗词新韵研究”专题项目,经过三年紧张的工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汉语拼音方案》为依据,服从《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拼写和注音工具”的法律地位,形成了《中华通韵》16部初稿,后定型为15部加1附表的形式。本人坚决支持《中华通韵》的推行,盼望已久,所憾稍迟。此次彻底地废除入声字,充分体现出《中华通韵》的科学性、现实性与完备性。
《中华通韵》的“通”是诗、词、曲、赋、联、新诗通用的“通”,更是普通话的“通”。我们推广《中华通韵》,同时也容忍新旧韵并行,没像割辫子一样决绝。倒是那些用旧韵的人对《中华通韵》竭力讨伐,以为新韵一出,旧韵必亡,如丧考妣。
本人参与了“中华诗词新韵研究”专题项目的多次阶段性评审工作,对制定和改进过程有一定了解,现将几处讨论比较集中的问题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
《中华通韵》分韵部表如下:
一啊:a、ia、ua;
二喔:o、uo;
三鹅:e、ie üe;
四衣:i、-i;
五乌:u;
六迂:ü;
七哀:ai、uai;
八欸:ei、ui;
九熬:ao、iao;
十欧:ou、iu;
十一安:an、ian、uan、üan;
十二恩:en、in、un、ün;
十三昂:ang、iang、uang;
十四英:eng、ing;
十五雍:ong、iong;
附儿:er。
第一个问题是“三鹅”韵部。“e”与“ie、üe”在一个韵部,遭到很多专家和诗人的反对,认为差异过大。中华诗词学会项目组认为,在《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中韵尾皆为“e”,且排列在一起,为了和其他排列同等对待,也为了在同一标准下便于掌握与推广,必须放入一个韵部。反对者认为,“e”之韵尾与“ie、üe”之韵尾的“e”并不相同,“e”的注音字母是“ㄜ”,而“ie、üe”之韵尾的注音字母是“ㄝ”。致使正反双方皆有其理,难以相互说服。中华诗词学会项目组在此问题上做了委婉的处理,依然将“e”与“ie、üe”放在一个韵部,但在韵字表中给予分组排列,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创作,既搁置争议,又不会出韵,应该是两全曲美。2020年4月《中华通韵》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不仅将“e”与“ie、üe”分开排,而且将“ie”与“üe”也分开排,一个韵部由三个部分独立分排,大有蛇足之感。
第二个问题是“二喔”韵部与“三鹅”韵部中“e”韵分成两部。在《平水韵》中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韵部,十分流行的唐骆宾王的那首《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最愿作证。中华诗词学会项目组认为二者在《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中截然不同,故应分成两部。反对分开者说“e”与“o”发音相近,甚至比“e”与“ie、üe”发音还相近,从“o”的注音字母是“ㄛ”与“e”的注音字母是“ㄜ”就可以看出来,分开后创作者极易出韵。本人认为,将“o”与“e”分在两个韵部中,虽与传统有别,必定标准明确,权当韵稍变窄,故此努力接受。
第三个问题是“四衣”韵部。即“i”与“-i”的分合问题。其实是《平水韵》四支韵中早就纠结的一个问题,古今皆然。中华诗词学会项目组依照“三鹅”韵部的处理方式,将“i”与“-i”在韵字表中给予分组排列,各遵其便。故可停止争议。
第四个问题是附表“er”韵的处理。“er”韵字数太少,难以独立应用,在“十六韵”中开除,成为“十五韵”的附表,也算一法。不少人建议将“er”韵寄存在“四衣”韵中,觉不妥者认为如此会破坏《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的标准,给初学者尤其是小学生带来困惑,既然字数太少,或舍或移,影响不大。
本人认为将“eng”与“ong”分在两个韵部中有些残忍。可是将“ing”、“eng”、“ong”、“iong”合成一个韵部,因“ing”与“iong”差异过大,降低韵感。按本人上边提出的韵中的“小部”法,又不简易。《中华通韵》强硬地切成两个韵部,实属无奈之举,好在两个韵部中字数都很多。
《中华通韵》既没有偏向南方人群将“u”与“ü”合并,也没有偏向北方人群将“i”与“ü”合并,颇具公心。
将最权威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唯一标准,是最佳选择。任何一种选择都不能满足所有人,在诸多选择当中选择了最大值,哪怕它赢得不了多数人的同意,也是最佳了。
还有人认为《中华通韵》的韵部制定得有些宽,觉得宽的人可以在韵部内再细分,在押韵的大原则下,从宽者与从细者皆无出韵之忧。宽可以变细,细不可变宽,知此原理,不应再议。
《中华通韵》的颁布,既让赞成新韵者欣喜,又让赞成新韵者尴尬,主要是因为上述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本人对于新韵,无论因理论、践行、实绩、影响,都应有一定权威。故本人在褚氏《今声韵》与《中华通韵》的基础之上,认为能被天下最多人接受的分韵应该是这样的:
新韵与旧韵两大阵营,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水火难容。用新韵者怕被用旧韵者讥讽为无学无识,往往选择忍气吞声。用旧韵者多为“学院派”或“学院派”的追随者,自诩学识深厚或颇有渊源,盛气凌人地以偏概全。这些,在网络上微信上天天都有,在此我不多论述。
诗词最终拼的是诗词之外即文辞之外的工夫。诗词作者认知世界的能力,观察问题的视角,知识结构的全面,才是影响诗词水平的关键。只学中文的人,最容易会写诗,但很难写出一流的诗。本人曾在1991年和1998年的两首新诗里说过做一个好诗人需具备的必要条件:“热情中的冷隽,爆发中的毅念,具像中的抽象,现实中的浪漫,无助中的视野,浮躁中的超然,跳跃中的逻辑,孤独中的伟岸。”及“你应有独特的超然,你应有独特的凝重,在超然与凝重之间,把世界割开一条深深的裂缝。”我上边的思想也是我最终不看好“学院派”的原因。
虽然新韵和旧韵都能写出好诗,其水火不容的局面无法改变,但本人依然想对诗词发展的前景进行一下预测。在此改用一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唐圭璋钟振振所作《前言》中的一段话:现在诗坛表现为“旧韵派”与“新韵派”的两军对阵,论暂时的力量对比,前者如老柳吹绵,漫天飞絮,占据着上风;论将来的发展趋势,则后者似新笋解箨,拔地而走,“栖凤枝梢犹软弱,化龙形状已依稀”,前程正未可限量。
六、《中华通韵》的创作群体
以中华诗词学会的新旧领导为例,对新韵的态度各有不同。
星汉先生提倡新韵,并参与了中华通韵的制定,所做之诗多数新旧两合,不得罪人。周啸天先生仍用旧韵,不反对新韵,但反对废除入声字。赵京战先生全力推广和创作新十四韵,与中华通韵略有差异。范诗银先生诗词创作初期用新韵,后改用旧韵,目前新旧韵作品皆有。刘庆霖先生用新韵,但不弃入声字。中华通韵在新韵的阵营中,处境也很尴尬。
目前在野积极从事新韵创作或倡导的有:甘肃的尹贤先生、黑龙江的王同兴先生、江苏袁旭升先生、辽宁的凌大鑫先生、陕西的金中先生、广西的刘兴超先生、北京的武立胜先生、河北的杨煜坤先生等等,其创作成果皆有可观。
山东王秀娟,同辈中女中豪杰,创办全国性“东篱诗社”,群内近二百人,颇有水泊梁山之势,全力推广中华通韵,授课与发表相结合,影响甚大,团队水平逐渐上升,是纯正的中华通韵的支持且践行者。
张力夫兄想给本人在北京诗词学会微信公众号推一期专辑,本人提供了20首近作,当然全部是中华通韵。力夫兄见后建议再提供两首旧韵作品放在后边,免被人讥讽不懂旧韵而有伤身份,本人勉强觉得言之有理,就添加了下边一诗一词。七律《咏六朝(依平水韵)》:“六朝如草草无根,仰仗长江屡缓存。祖逖中流空击楫,谢玄北府乱移幡。诗崇佛老兴宫体,帝甚荒淫多鬼魂。画舫焉能敌胡马,风光秀若女儿臀。”词《桂枝香·咏钟山(依词林正韵)》:“千秋搜阅。问谁可说清,山为何物。仄起绵延褶皱,叠岩成骨。便披翠嶂浮岚羽,料无非,寻常陈设。地灵天宝,风奇色异,皆因人杰。溯青史,时空激越。倩吴下才器,朱明英烈。浩气盈冲,直与斗牛相接。文章自此如江水,郁乎哉,不再停歇。已能称得,龙盘虎踞,紫金雄阔。”充高雅很容易,别把高雅当回事。
七、结语
观点已然表明,言语夹杂尖刻,有得罪处,恳请见谅。最后借刘勰《文心雕龙·序志》中的一段文字代结:“夫铨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擘肌分理,唯务折衷。”
欢迎关注汉家气象
汉家气象
我有嘉宾
往期文章
褚宝增:评论当下的诗词评论
褚宝增咏屈原夫子12首
褚宝增:北地赋[骈文]
褚宝增异体诗词示例23首
褚宝增:京派诗词的梳理
褚宝增:现代人创作古诗词的四点原则
褚宝增:诗词中的对仗原则
褚宝增:不知背景慎言诗
褚宝增:作诗取胜之七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