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我们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2024-08-01 01:29:58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科长的新片。虽然看到片名的时候,心里咯噔了一下,这名儿起的也忒文艺了吧,比起那些《小武》,《站台》,《世界》之类带着地气儿混合着泥土味的小镇风范,《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第一眼并没有让我把它和汾阳县联系在一起。虽然现在贾科长早就不是那个你以为的小镇青年,但是人类的第一印象总是如此的顽固,这个有时候还真的是挺讨厌的。 不过话分两头说,顽固的第一印象有时候倒也不见得全都是麻烦。比如电影院里的观众,就明显比自己想象的要多很多,而且显然很多人是特意跑来看的。作为国产电影导演中还能够连续稳定输出高质量内容,且始终忠于自己内心,而且做到踩着钢丝跳舞,像模像样的同时还能把钱挣了,大家心里还是很尊敬的,贡献一张电影票就是我等草民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余小小的不成敬意。 这是一部纪录片,还是一部在电影院公开上映的纪录片,对于熟悉国内院线生态食物链的朋友们来说,这个值得细细品,没有两把刷子,那是想都不用想。小众的题材,小众的形式,小众的主演,配上余波袅袅,一波又一波的疫情,贾科长,我敬你是一条汉子。 然而,勇气归勇气,电影归电影,鲜明的个人色彩注定了一部作品的命运只能迎合一部分人的同时,必将远离另外一部分人。至于哪一部分人是哪一部分,丁是丁,卯是卯,泾渭分明,丝毫不差,就和吃大蒜和恰咖啡的朋友如果硬是要坐在一起,那还真的是也好好磨合一下。 作为一名看过贾樟柯所有作品的拥趸,如果在评价影片本身中夹杂了过多的个人情感,似乎是一件难以避免又顺理成章的事情,既然如此,那就索性由着性子,说到哪里算哪里吧。影片的主线选择了四个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家,他们的自述构成了影片的基石。 马烽,大概这是对于电影院里观众最陌生的作家名字了,而熟悉他的人,又基本不会进入电影院去看电影,所以我想导演选择他作为开局,大概还是因为故土难舍的热烈情绪。这样一种情绪其实从始至终贯穿了贾樟柯的创作,同样是他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人们总是会被一些看上去要被自己忽视,但其实早已深入骨髓的东西所影响,比如时不时会从嘴里冒出来的方言口音,就像身体内部被突然打开的秘密通道。 如果想多了解一下马烽,推荐去看看《吕梁英雄传》,《韩梅梅》,如果还有更多的兴趣,可以再去搜一搜赵树理,丁玲,西戎等人,看看作家自己的历史有时候比看他们的作品更加令人回味。 贾平凹,同样名声在外且著作颇丰的大人物,个人觉得他个人讲述的部分还是很有时代特色的,包括他的语言本身,隐隐约约带着些关中秦腔的味道,就和那两道一不留神就会立起来的眉毛一样。 不过他的女儿一出场谈到自己马上就要出版的第二本以及第三本诗集时,全场响起的笑声,还是非常喜感的。今天的观众已经不是那个可以靠灌输就可以征服的群体了,谁要是还想这么做,那么他们就会把你从神坛上拉下来,变成了自己最后的祭坛。 余华,作为作家的他,似乎再花过多的笔墨显得有点矫情了,但是你认识一个被耽误的脱口秀演员吗?他也叫余华耶!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作家,一定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一个情感丰富到极其细腻的人,以及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不管他的生活是不是真的有趣,他都能把它过得比一般人更加有趣一些。 余华作为全场的高光时刻,贡献了本片最妙语连珠的台词,最神采奕奕的表演,最触动心弦的思考,当然,还有本片的片名,为什么叫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而不是一个村庄的文学。 他的每一本书,都值得好好看看。 梁鸿,如果说余华在不露痕迹之间实现了与观众的互动,那么梁鸿更多的是坐在了自己的世界里,讲着自己的故事,我的悲欢离合与你们无关,它是我一生走不出的围城。这一点倒是和她的作品《出梁庄记》大不相同,那时的她更像是一个把自己严严实实包裹起来的观察者,冷静而又疏远的描述着自己看到的一切,即使偶尔的私人情感泄露出来,初见的惊讶褪去之后,会发现太多刻意的痕迹,所以与之相比,倒是电影里的她,显得更加真实一点。 那么作为一部纪录片,贾樟柯到底讲了些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看到了那些细微乃至琐碎的生活细节,吃啥,喝啥,是不是生病了,钱够不够用,冬天冷不冷,以及,你是不是有点不开心?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人的变化,从普通的一位变成了不普通的一位,他们经历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他们是怎样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我们看到了个人境遇背后的时代洪流,每个人都在被它裹挟着奔涌向前,管你愿意不愿意,巨浪袭来,是随波逐流也好,是中流击水也罢,坦率地说,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概率个体事件,而且我们都没有办法回头。就和科长过往作品里面一直时隐时现的一条脉络,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我们。 影片中最不喜欢的部分,莫过于不同章节之间的串场词,生硬,丑陋,装模做样,不伦不类,让人想起了老谋子的《山楂树之恋》,那是PPT, 不是电影。影片中最喜欢的部分,就是那种把时间放慢之后,揿下了人生的倒带键,让我们可以在这样一个下午的时光里,静静的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就当是看看也好,免得一个人走得太快,终究还是会忘记很多东西。 当电影结束,灯光亮起,起身离去,该干嘛干嘛。 赞 (0) 相关推荐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文坛识人 前几天看了贾樟柯的新作,据说原片名叫<一个村庄的文学>,后听余华在家乡海盐县的海边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小时候大还是黄色的,余华在海边走着走着,性质上来了,就会跳下海游泳,一直游,游到海水变蓝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票房和口碑都一般,获奖无数的贾樟柯老了? #贾樟柯# 贾樟柯导演的新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影院已经上映5天之久,然而其知名度和关注度一直不高,甚至在豆瓣上的评分只有6.9.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可以看作是一个村庄的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和文学一起游向碧海蓝天 | 新批评 "作家们的共同经历告诉我们,文学的根在作家成长的原乡,原乡在最基层的村镇,因为村镇直接连接着大地,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在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中艺术得以显现." 许多观众在看完纪录片< ... 贾樟柯作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柏林电影节完成首场展映 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今日开幕,将于3月1日闭幕. 贾樟柯的新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刚结束了在柏林电影节的首场展映. <一直游到海水 ... 上班摸鱼,让余华写出了至今排行榜第一的《活着》 余华有文人的气质 但没有文人的架子 看了余华几十年书,这个被称为"中国最残忍作家"的人,最近却因为过于幽默出圈了. 虽然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严肃文学作家,但他一直躲在小说后头,没怎么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文本的单薄换不回影评人的高分 | 分辨率09 "分辨率"是凹凸镜DOC开设的一个新栏目,致力于对院线纪录片和大范围被观看的非院线纪录片进行综合评分. 我们都知道,纪录片被关注的渠道有限,被自由.客观.专业的评论更是困难,所以我 ... 为什么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撰文:沪生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听名字就是一部特别文艺的电影.但在中国电影市场的语境中,文艺片又总是和沉闷.无聊联系在一起. 我在影院中看了不到半小时,左右两边就各走了一位观众.其中一位 ... 【望安山文学】关雪冬 ||我所知道的作家作品——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观后感 (影评) 主编:非 鱼 一.我所知道的作家作品 贾平凹 今天我看了电影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很好看.这几个作家之中,贾平凹的著作看得多,无论是小说还是 ... 平遥影展落幕,海水仍未变蓝 ©视界研究所 · 作者|美龄 10月19日,2020平遥国际电影节日程中的最后一天. 两天前,电影节最重要的两个奖项"费穆荣誉"和"罗西里尼荣誉"颁奖已经结束, ... 人物|余华:“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 余华的小说中一直有家乡海盐的元素,或是乡音,或是地名,或是人文风情,仿佛海盐就是余华小说宇宙的一个倒影. 余华近影 几个月前,余华交出了他的第六部长篇小说<文城>.彼时,距离他上一部长篇小 ... 贾樟柯新作,一直看到两眼发黑 防雷防烂片,世界上最快乐的工作之一 --欢迎关注不值得影评-- 从此只看好电影 不定期专访知名导演.演员 作者 | 曹柠 偏爱 直到看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我才意识到我是多么偏爱贾樟柯. ... 被海水染蓝的人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海报.这幅海报的设计精巧在于,你可以倒过来看.前提是你是用手机在看这幅海报. 01 当年在青岛生活的时候,我曾经用过一个ID: 被海水染蓝的人 曾经用它在天涯上写过小说 ... 跟着你们,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第一次看一部纪录片,流了几次感动的泪水. 有些名人,是了解作品后喜欢真人的,而有些人,你不用看他的作品,单单是人,就让人心生敬意的. "主演"<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作家 ... 作家余华:只有故乡,才让我有安全感 作家余华:只有故乡,才让我有安全感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似有睡意的观影体验 国庆这几天北京一直在下雨,我去电影院看了<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迟到了十分钟. 贾樟柯的电影我基本都看过,对他的风格也比较熟悉,但看到目前网上的评分及口碑,我有点疑惑.对这部电影谈不上失望, ... 拍纪录片那种快感,剧情片无法取代|贾樟柯谈纪录片创作 你永远无法定义贾樟柯,因为他总能在不经意间令人惊喜.他是导演.作家.理论家.教授.校长.策展人,但他是影迷心中唯一的"科长". 这几年,科长参与的公共事务越来越多,身份也越来越多元 ... 我从来没见过一部电影出现这么多书名...... 终于有机会聊聊老朋友贾樟柯的新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不知道各位在刚刚过去的长假里有去看过吗?这或许是这几年来作家出镜率最高的一部电影. 2019年,吕梁文学季在山西吕梁举办,莫言.余华. ... 贾樟柯的新片里,有一样东西比文学更重要 文 甘琳 对还没看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观众,首先可以提个醒,它基本没有狭义的关于文学「知识论」的讨论. 这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2019年也「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作主题的首届吕梁文学季所套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