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泻下剂总论

.第2部分   泻下剂,顾名思义就是让人拉肚子的药,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所以它是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或者逐水作用,对于里实积滞一类的方剂,叫泻下剂。

中医里面泻下剂,它除了有通便的作用,它还有一个逐水的作用,就是能够使水由大便出,这个也是泻下剂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

看病的时候如果说体内有邪气,尽量不要跟它硬碰,因为你如果说跟那个邪气硬碰硬的话,正邪相争发生在人体内的,对人体的正气肯定是有损伤。病人也是痛苦万分,而且的话伤人正气,所以我们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让邪气有出路。比方说,水饮,当然可以消饮或通阳气啊,阳气正常化可以逐渐的运化掉消化掉,那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做到呢?第一不容易,第2个耗伤阳气。人体的阳气不是越来越虚嘛,那有时候再补补阳气,对 补阳气让它成为正气,不是更好吗?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给邪气出路,尤其是邪比较盛的时候,它比较实的时候,唉,我让邪气能够从大便能够从小便能够从汗液,这种渠道出去。那这个效果可能来的更好,这就所谓的因势利导,《黄帝内经》里面在讲这个治疗法则时说其在上者因而越之,病在上的话让它从上面走;其在下者引而竭之,病在下面让它从下面走。这样的话就各人走各路啊,自己往外面走,邪气从体内消失了病就好了,这就比较好了。

泻下剂就是驱邪外出的一个主要法门,古代有一个学派也叫做攻下派代表张子和写过一篇医学论文,用现在话就是论汗吐下三法能够治疗所有疾病。汗法就是解表剂,吐法现在不太常用,别人接受不了。偶尔也会用,下法就是今天讲的泻下剂。

要注意,下法不是说纯粹的要拉肚子,这个是不一样的,目的是泻下邪气不是泻下大便。

所以有的时候可能病人并不是说拉的很厉害,但是你把邪气出了,就达到目的了,有的时候病人拉的很厉害,可是邪气还在里面,你伤的全是正气,那你这个泻下就用错了啊,所以这个时候不要用泻下剂,是最需要注意的问题。

那从分类上来讲呢,泻下剂主要分为5大类:

寒下

温下

润下

攻补兼施

逐水

说用泻法的时候,要注意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第1个里实的,里虚的话越下不是越虚吗。第2个表未解者不可下,为什么?表邪未解不可以先治里,先治里,下法就是治里的方法之一,表邪未解下法就伤了里面的正气、中气、脏腑之气。那么正气伤了以后,不但不能祛邪外出,反而内部空虚,是不是会反而更加的深入啊,叫引邪深入啊。第3个虚者不可下,虚的病人你不可以再下了。这里大家会觉得这是一句废话啊,我要下我当然下实的了,谁会去下虚的病人,但是在临上就会有两种情况,第1个判断不清楚,病人来的时候他没有大便,那他到底是阴虚导致的便秘还是因实导致的便秘了,这个辨析是有难度的,第2种情况是有的时候是虚实夹杂,你知道他有虚,可是你也明确的证据说他有实,这个时候是怎么处理,先下后补还是先补后下,还是攻补兼施。这个是值得商榷的,当然不同的医生处理不一样,但是总的原则是对于有虚的病人,即使要下,你要充分考虑到它的正气,所以在分类里面大家可以看到前面这个它有一个攻补兼施的下法,但是有的人既有虚又有实。那就用到了攻补兼施。

如果方剂学学了以后,你就会发觉好多方子都是攻补兼施的,你一看医案,好多都是攻补兼施的。这时就会产生一种疑虑,是不是所有的病人我都攻补兼施?你说纯虚纯实病人多吗,很少的。那攻补兼施的原则比例是多少啊?几成攻几成补,这个很费思量。我们在临床上,怎么攻怎么补先攻后补先补后攻还是攻补的比例怎么去配置,那为什么在下法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过去的观点啊,临床后果简单的说你治错了还有挽回的机会,你要用下法,尤其是用竣下法,如果用错了病人可能就迅速的就给你脸色看了,啊,病人病情就会发生迅速的变化,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最怕的是临床上产生不良的医疗后果,对吧,我可以说这个方子没效啊,但是不能迅速的变差,这是不可以的啊,这个对病人这个巨大的伤害,所以用下法,一定要谨慎啊。第4个是即使说这个病人确实需要泻下,在泻下的时候也要固护正气,因为邪下伤胃气,所以中病即止,下来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反复的用下法,这个在我们临床其实非常容易犯这个错误。你比方说一个腹水,逐水的方法,比如十枣汤,腹水可以下得非常快,这只是把水卸掉了,对于整个病情是没有好转的。到了这只会加重以后的病情,这个药能不能用,能用,服完药后要用其它的方法来扶正治本,要有后续的调养的方法,这样才能起到治疗作用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