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底《花样年华金色梦 ——心悟“张爱玲”》
花样年华金色梦——心悟“张爱玲”
□ 谜底
她,《流言》里把平淡的现实生活描绘得有声有色,《传奇》中将理想的人事情缘展现得淋漓尽致,《小团圆》,九莉与之雍的相识、相知可以如此清澈透明,《色.戒》,王佳芝与易先生的相拥、相离却是那么残酷无奈。她就是张爱玲,这位以作家身份享誉世界的传奇女人,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将人世间的情爱发挥到了极致。然而,文如其人,传奇深处或许更为传奇。
张爱玲给我的感觉是清丽,淡然,神秘而又孤傲的。眉宇间闪烁着一种傲然于世的独立感,迷人却又难以捉摸,但也因此有生生的距离感。
中学时代,张爱玲在校刊《风藻》的一项专题调查中写道: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这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如此小的年龄里,张爱玲对于女人与婚姻就有了这般独到的看法,这与她幼时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家世显赫却没有平常人家的温馨和睦。父母婚姻的失败,家庭生活的变故一点点地改变着年幼的张爱玲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与世界观。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成为了她日后行文的力量源泉。在缺失关爱下生长的孩子往往敏感,多疑,性格安静,行事独立,对苦难有更深刻的体会,对幸福有更强烈的追求。这一切都可以在张爱玲的身上得到印证。与众不同的是,母亲的高贵开放给予了张爱玲对生活的独特思考与追求,父亲的冷漠怪异又让她对生活怀有一种本能的规避和抗拒。这一点,影响了张爱玲的一生,也贯彻了她的一生。
“我是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这里的“天才”注定了其在文学之上的造诣吧。这样的“狂妄”,满腹才华,如果不能在笔下畅言,又可以去哪里施展呢?有人曾这样说过“文学家就是一个个淘金者,将生活中闪光的东西筛选出来,聚集成那一粒粒发光的金子,供世人长久地观赏。”我想用这样的言论来形容张爱玲的作品再合适不过了。落寞且惶恐的校园生活,恣意而迷乱的舞场情调,电车和电车中的邂逅,剧院与剧院间的别离,《茉莉香片》的聂传庆,《倾城之恋》的白流苏,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曾经对点滴生活的亲近感受。如果稍微对张爱玲的作品有所了解,便会很容易地发现她大都着墨于男女之间的情爱。有趣的是,一个并未在形式上涉足男人世界的年轻女子,竟然对两性生活和男女细微的心理感受的描写如此游刃有余。由此不得不承认张爱玲生来就是写小说的,她对生活与情感有着超乎常人的洞察力与认知感。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对张爱玲的作品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可是当我们细细了解她的作品内容时又会感到万分的诧异。二十岁的女学生许小寒与父母间存在着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爱三角;曹七巧命运多舛,面对金钱与感情的撕扯饱受身心的煎熬终至变态;佟振保在道德与肉欲的夹缝中人格分裂,成为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为什么在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在常人看来都是那么的“变态”,虐心?这一点我始终难以理解。人性,在外部环境的挤压下,在利益的摧残中或许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与此相关的人生意义也更为复杂。而就张爱玲的行文风格而言,乍一看感觉些许平淡,但随着故事的逐步深入,字里行间中便能体会男女人公微妙的情感变化。淡中出奇,张爱玲想要带给我们的正是她对人性、情感的绝妙体悟吧。
曾经在多少个百转千回的爱情故事里体验,归于现实,张爱玲对自己的爱情又会做怎样的选择呢?是惊世骇俗,轰轰烈烈,还是细水长流,长相厮守?不,都不是,而是《小团圆》里之雍道的那一句“我们的事,听其自然好不好?”对于她与胡兰成的爱恋,张爱玲这样形容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因为相知,所以懂得”,从才华的互相赏识到心的互相依偎,这质的改变只因遇上了,这就是爱。对张爱玲来说,爱了就是爱了,从不会委曲求全,也绝不会有任何力量阻挠自己。尽管在常人看来,胡兰成不是合适的。从家庭方面说,他是有夫之妇。从政治身份讲,他又是臭名昭著的汉奸。可是于张爱玲那又如何呢?她爱的是活生生的他,是灯下用一切至美的言语赞美自己的他;是在音乐,影视,文学,绘画中与自己谈天说地的他;是初夏的夜晚,陪自己远眺霓虹闪烁的夜上海的他;是孤独寂寥时可以互诉衷肠的他。其余的他便与她是无关的。然而,一旦隔阂,一旦失望,便又会毅然决然地决绝“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这就是张爱玲,是随性的张爱玲,是不求理性的婚姻的依靠感,只求感性的爱的滋润感的张爱玲。爱时欲仙欲死,分时也绝不拖泥带水。为人津津乐道的爱情终将只是枯萎了。
佛洛伊德说“诗人,作家,艺术家往往与疯子怪人只有一纸之隔。”在生活中,张爱玲的确与常人不同,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的能力:不会削苹果,不会补袜子,不会织毛衣,不识路,怕上理发店,记不住家里汽车的号码。此外,口才不佳,言语笨拙,在待人接物,人情世故方面更是有着惊人的愚钝。也许你会感到诧异,那么高傲,那么完美的张爱玲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可这就是真真实实的张爱玲。尽管如此,千万不要认为张爱玲的生活状态是极其糟糕的。她虽然不拘小节,却勾勒着最为精致的生活场景。《流言》是张爱玲的一部散文集。这部作品的特点在于不是对现实的影射,而是对真实的写照;不是对悲哀苍凉的人性的揭露,而是对生动有趣的生活的记述。在《流言》里,张爱玲谈吃,谈穿,谈钱,谈跳舞,谈音乐,谈女人,谈朋友,谈大学生活,谈生活琐事。似乎她对生活小趣味有着近于过分的嗜好。“人生的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她说着装是社会的缩影,是地位的体现,是时代进步的折射,更是思想开放的外部反映;她谈跳舞的姿态和心态的看法会使人们对这种现代男女交际方式有更新更深的理解;她讲一切的音乐都是悲哀的,音乐永远是离开了它自己到别处去的,到哪里,似乎谁都不能确定,而且才到就已经过去了,跟着又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她写香港战争,全是趣味野史,一幅生动的战时淑女图;她把公寓描绘成比静穆悠远的乡村更为理想的遁世之所,表现了一个“看透者”的独有心境。在张爱玲的笔下,一切事物都是美的,她把自我的认知与外部事物实现了精妙绝伦的结合。
在张爱玲的一生中,上海和香港是对于她最为重要的两个城市了,尤其是上海。张爱玲后来选择移居美国度过自己的余生,直至生命的终结,这一决定不知与这两个城市有无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确实承载了她太多的东西,她在这里生长生活,遇到了灵魂伴侣,结交了一生的挚友,成名成功又遭遇事业的坎坷波折。当一个人与一座城市太为亲密时,便难以判断究竟是人感染了城市的气息,还是城市流淌着人的血液呢?
张爱玲的确是一个“怪”人。从自视天才起,便用文字叙写情爱的传奇。不走相夫教子的寻常道路,爱情是为爱情而生的。奇装异服,视他人的目光为云烟,轻易不见客,即使是达官显贵。但张爱玲之所以为张爱玲,被一代代的读者尊敬,喜爱,探索,全在于此。她也是个奇人,是沉淀在岁月里,永远难以琢磨透的。
“海上花开”是张爱玲《海上花列传》的上部名。海上生长的花,终究是不同的,花一样的年华,花一样的美,花一样的绽放,难免花一样的凋零。海上花落,她就这样故去了,在尘世的喧嚣里显得那么宁静,不留一丝痕迹,一点声响,以至于让世人措手不及,难以置信。留下的只是那一粒粒发光的金子以及那一段金色的人生梦。
▼
有事您就联系猪老三
微信:ahqw1989
QQ:1465417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