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动式生活‖文/sly117916sly

自我感动式生活

自我感动的病态心理渗透到当代社会的各个角落,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高尚可悲的,其实不过是用悲情取悦自己,用自我欺骗获得的优越感麻痹自己安于现状的状态。总是认为自己生活不快乐,大概是因为总是间歇性壮志凌云,持续性好吃懒做,既无法接受目前的生活条件,又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自我感动式生活便是:让一切都变得心安理得。
自我感动式学习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这种行为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不以年龄性别为界,打着努力的幌子,使自己沉醉在正在努力的幻想中,朋友圈打卡给自己制造正能量的形象,然后通过点赞和评论预支成功的快感。这些人一方面是需要获得外来的赞同和认可,另一方面又极易陷入自我感动和自我同情。他们在朋友圈总是花式秀努力,图书馆专注读书;下载keep的截图;晚上加班的外景。可是这样上进朋友圈的背后是,图书馆专业摆拍批图;登录完keep便没有后续;晚上加班是因为白天刷手机没有完成任务。这就是自我感动式学习,明明什么效果都没有,却总是感觉自己斗志昂扬,是别人的榜样。实际上这样的学习是不求上进,人们更不可能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取得成绩,所以会在遭受打击时一蹶不振,否定自己,刷着手机想通过别人的生活寻求激励,留下几滴眼泪,关上手机仍然重复过去的生活。
在家庭生活中,“都是为你好型控制”是中国式父母的自我感动,大多数父母坚持“一切为你好”的出发点,牢牢的束缚着孩子的行为及思想,他们为了孩子做最大化的牺牲,穷养自己,富养儿女。为了孩子剁手,放弃事业。在他们心里,能够包容孩子的一切,恨不得倾尽所有。最后,这种自我感动式牺牲却不一定会让孩子领情。不是付出没有回报,也不是孩子们不孝。可能只是你没有理解每个人都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事无巨细的参与绑架了孩子最终使其无法正常生活。最悲哀的亲子关系,可能就是孩子边依赖边嫌弃;父母边抱怨边付出。双方都精疲力尽,却得不到肯定。自我感动式牺牲使无数父母肝肠寸断,也为这个社会培养了更多妈宝男爸宝女。
“我以为你不会懂”“我以为你不会变”是电视剧《杜拉拉追婚记》中的一句神词,在这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感情中,是不会感受到对方存在的。在爱情里,出现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其中一方沉浸在道德式的自我感动中无法自拔,一味地夸大个人付出,将错误都归结给另一方,试图通过贬低对方抬高自己挽回感情,电视剧里经常会有男人为了获得原谅在暴风雨中等待一夜的场景,其实在现实中这样的行为,也只是道德压力和心理的自我感动,他们沉浸在自己为了获得原谅付出巨大的思想中,以弱者的形象面对自己的爱人,企图抵消自己的错误,“我都已经这样做了,你为什么还要生气”。现实生活中,自我感动的付出,是畸形的爱,道德的诱拐,恋爱的本质不过是精神的愉悦和灵魂的和谐。
人们很容易因为美好的事务联想到自身,通过自我感动达到自我救赎。实际上,自我感动就是逃避自身,而试图逃避自身比懒惰和愚蠢本身更糟,自我感动式生活像一个巨大的毒瘤,影响每一个人都发展进步,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反思自己,调整自己,拔去毒瘤,充实又有意义的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