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儒释道与中国文化》的精彩好句

说实话,这本书很适合入门阅读,不过内容包罗万象,在这里我只摘录一些经典句子,不提炼了,免得班门弄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入手一本多读几遍不会有错。

宠辱莫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也有些人无意功名,只向往庄子的自由逍遥,留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喜欢自在、平静而洒脱的生活。道家可以为这些人提供思想智慧。

道家的惬意人生,正如一副对联所言: 宠辱莫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面对花开花落的岁月轮回,云卷云舒的人生历程,却有着“闲”和“漫”的洒脱和豁达,这在精神上又是何等的自由与逍遥!还有些人由于现实生活失意,想找到精神的慰藉,期待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尘世的是是非非。

佛学是治心的,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土。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有首诗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年四季的气候不同,但各有各的好,人们却总爱伤春悲秋,心总是与外在事情连在一起,放不下。如果一个人能够以接纳一切的心态,

无论春花秋月,心境都应如平湖一样波澜不惊,不喜不悲,这才是洒脱人生。此图为浙江杭州西湖之平湖秋月。

三教归一

三教归一,在文化功用上,指的是儒释道互为补充,构成一体。首先是文化范围的互补。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需要拥有的智慧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儒家侧重于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家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侧重于人与自己心灵的关系,三者互补形成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其次是生命价值意义有限与无限的互补。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思想学派,重视现世中人之为人的价值和社会意义。但是人的精神需要是多样的,既希望现世过得有价值、有意义,又期待超越有限生命。比如说生死问题!佛教和道教越个体的生死提供终极关怀,儒这些精神需要。

此图为道教胜地三清山。

参禅三重境界

禅宗讲明心见性,我心即佛。成佛的追求,实质上是在追求个人心灵的解脱自由。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第一重境界是没有得到禅境的指引,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山和水,认为山和水都是实有的,烦恼和名誉都是现实的,心中对这些执念不,患得患失,在彷徨、痛苦与挣扎中轮回,以至于人生苦海无边。个阶段还不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谛。

第二重境界,对“禅”有了一定了解,经过不断反省,认识到山和水都是变化不居的,是空的;明白了“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世界皆妄,人对于世界的感受是由心念之妄所产生的幻觉。人之所以痛苦,是由于对这些本是幻觉的假象执迷不悟。这个阶段,人已经不再在起伏的现实中迷失方向,精神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但还没有完全悟道,心灵没有得到彻底的自由。

第三重境界看似回到了第一重境界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实际上这是第二重境界的一个提升,与第一重境界相比,已经另有一番心境了。这个阶段,人已经完全开悟,眼睛虽然'看山” '看水”但心灵已经不再受眼前的“山” “'水”或者任何其他事物的牵挂,彻底地自由了,甚至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永恒,心中无我无他,只有自由超越的禅境体验。

致虚守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