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篇图片大多来自于网络,如有不规,请予指出并删除
自从上几年政府对新市古镇南部区“三个半岛”的开发计划确定后,大批民房进行拆迁安置,土地实施平整,在实施改造计划的同时,也同样牵动着人们内心的念旧。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抑或是没有生活过,都关注着这片土地上的曾经,那些绵厚的文化历史事物,会在人们工余饭后的家长里短闲聊中,深情款款地提到一些旧事。这些旧事连接着本地人对新市历史文化的尊重,根植着与本地人生命息息相关先贤们的伟业,斯人凭阑半日,独无一言的凭吊之心,油然而生。说到新市的“三个半岛”,这是新市政府对此区域地块的形态称谓,并不是原有旧称。它包括了新市原航快站、新市造船厂及新市农具厂三个地块的总称。从陆地与河流关系的形态来看,形成连接片状,且具备相对独立的地域块,故称三个半岛“,如下图:
“三个半岛”从卫星地图上看,形态娇好,傍依江南运河,呈扁面状向西南河面展开。在这块土地上,先人们致力于航行船埠开发,它是新市与外地进行水上交通最为便利的一处。在明末清初的《仙潭文献》中明确记载,这里建有“航船埠”,这是外部船舶便利停航,于此久而久之而形成的俗名。这次政府实施古镇的文旅开发,对此“三个半岛”进行改造,其意义在于改善古镇民居,腾出更多的市民休闲空间,让古镇文化旅游具备更强大的软实力。但在拆旧立新的过程中,势必会随着破屋旧宅的倾倒,人们内心的念旧会越来越浓,这是可以理解的。
李家园,应该是这里家喻户晓的地域标识。据明朝陈霆《仙潭志》卷三“园墓”一栏下,对新市的“李家园”与“谢家园”是这样描述的:以上两园虽里俗传呼至今,然本非林樾花果地,且今民相聚,俨成庄店,其名为园,岂宋元之时,固莽地耶。但所谓李家、谢家,不得其人,计在当时非仕宦之显,必里闬之豪也。从历史上仅存的几幅新市镇地图来看,李家园是新市三个半岛的必有标识,可见李家园对这区域的影响,大大超越这一区域所有的建筑物文化含义。《仙潭志》上卷一“山川”上,又隐隐约约地说到了这事:故老相传:唐浙西观察使李锜,有庄宅在镇,乃营此山。这里说的“庄宅”,应该就是指李家园,从此句话中透露出,是李锜先建庄宅,然后营建“假山头”别墅。这里所说的“唐浙西观察使李锜”是唐代叛臣,拥有众多侍妾寻欢作乐,侍妾中最有名的是《唐诗三百首》中留名的杜秋娘,她写的《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已经成为千古绝唱的名诗,可见杜秋娘必定是一位才貌兼备的美女。本人在考证觉海寺建造出资人的名字中,发现出资人并非是《仙潭志》所载的“朱集”。而是“李集”。他是在各大湖州府志上明确载明的当年乌程县令。李集在新市应该算得上豪门,他能够舍宅建寺,财力必定浓厚,但他究竟居于何处,难于考证,但也有很多可能,与这里的李家园不无关联。
“步云桥”是建于三个半岛的一座重要桥梁,拆毁于上世纪,是这里建筑的重要标识,它位于三个半岛的第二与第三个半岛之间,明代《仙潭志》上对此“步云桥”早已载明:步云桥,南栅外大桥。旧传,有见一仙人步至桥上,登云而去,故名步云。然怪诞无据,不足深信,里俗所传者如此,姑记之。从以上文字分析,此桥应建于《仙潭志》所载之前,约宋代始建比较靠谱,而于明代初期,由木桥改为石桥,但仍然保持平桥模式,取“步云”命名桥名,也应在此当年。至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开始由平桥改为拱桥。这座桥的建造,起于民间的可能性似乎不大,这样一座架桥难度高、投资大的桥梁,如民间私募,则一般会有史料记载,而此桥并无私募记载。况且,运河之上民间私架桥梁,应为朝廷法律所不允。在这座桥的北堍靠西处,建有古兵营(屠家堡),这是北宋时开始镇将防御屯兵的地方。根据这一情形,“屠家堡”扼守于运河要道,而“步云桥”则是运河上的“关卡”与“驿站”,它既是新市镇区与隔河对岸村郊的唯一通途,也是朝廷官兵维护运河两岸漕运安全的载体。这座桥是一种“镇”的象征,管理就变得方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此桥为当年朝廷出资还是合乎情理的。这座桥的景观独特是为新市众多桥梁中最雄伟的一座,远望京杭运河如白练飞腾,站在桥顶望得见繁忙船运,两岸芦苇丛密,碧水漾出天空云彩。有时可见野凫群飞,鹅鸭泅戏,让我顿想起清代诗人陶尊先生《绿杉野屋集》中,有“欸乃船归天欲晓,一群鹅鸭乱溪声”诗句,真美。夜晚的皓月似吴钩,画在“步云桥”的夜空上,四周渔火闪烁,所有庙宇寺观一片静寂,而客船上或镇内,传出来的瑶琴与箫笛之声,给这座桥平添了仙乐灵气。
“永灵南庙”是指建在新市“三个半岛”第二个半岛之上的,紧傍着步云桥北堍的一座庙宇。它之所以有这样的庙名,是因为新市在东晋时有一座“朱泗土祠”,后来升级为庙宇,直到公元1155年(绍兴五年)宋高宗赵构批准,赐“朱泗土祠”为“永灵”庙号。之前在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时期,乡里人为方便来自镇东方向的祭祀香客,上报朝廷获准通过再建造一座“朱泗神庙”,建筑风格款式与殿内所置神像都与原有“朱泗神庙”一致。因两庙性质一样,只因座落不同,故将位于镇西的简称“西庙”,位于镇东的简称“东庙”。北宋后期,随着漕运规模增大,在这里泊船祭祀的日益增多,甚至每天都要有好几批漕运押送的官员,上岸去朱泗神庙祭祀求助,保佑漕运一路平安,免遭不幸。但从南栅到西栅,因镇内市廛的繁闹,往往受阻于弄巷之道的人流,另外镇内出入时间也受“四栅”晨暮管理,走祀不便。乡里根据漕运官员的意见,专事报请朝廷,获准在南栅漾的步云桥北堍,再建一座“朱泗神庙”,这座庙因建于镇南部,按惯例,故称“永灵南庙”。据传,“永灵南庙”规制略小于“西庙”与“东庙”,是专门用于漕运官员的祭祀活动。南庙本身位于新市南栅之外,所以,漕运的官员祭祀将不受镇内“四栅”开启与关闭时间的制约,可在栅外自行休憩与祭祀。南庙的前面,即为“映碧亭”,应该是一方荷池,建有凉亭与石凳之类,专供人们休憩。清代大诗人厉鹗曾经有一篇诗作《题新市映碧亭》,就是写了南庙门前的景象:
在新市“三个半岛”中第一个半岛上,上世纪有一座“五猖司庙”,后来便有一条“五猖司弄”,从里面向东面延向南昌街,出弄北转数十米,即为“日晖桥”处。“五猖”又称“五通”“五圣”,有说它们是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天帝”,暗合了“木、火、金、水、土”五行之色,个个菩萨面目狰狞又诡异。“五猖司庙”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一日要举行一场“五猖会”,就是把“五猖庙”里的“五通神”请出来巡游,这样的巡游又称“跳五猖”(新市方言称“跳五常”)。根据本人目前掌握的方志资料来看,新市“五猖司庙”的建立不会很早,在历代方志中均未记载,在上世纪初年的《新市镇再续志》中,文字上也未载明“五猖司弄”,而地图标“五猖庙”之名了。据传,中国的“跳五猖”活动源于明代时期安徽广德一带,后来向全国传开。而新市的“五猖司庙”有可能是在清朝末期建立,关于这方面信息,清代时的新市方志中,未详载入。
据新市人高正庄先生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谈到了新市民国时期的“五猖会”,农历八月十一日为“五猖司”老爷显灵日。“五猖司”是五位凶煞恶神,掌管阴间狱事。每年这一天,祭事盛大,非常隆重,全镇百姓都来观看参与。像“阴判”“潮审”“跳五猖”都是必演节目,“跳五猖”其实就是一种乡傩戏的形式,前边抬着“菩萨”,后随的“群鬼”个个手执钢叉,身带枷锁,沿街横冲直撞,跳跃奔窜。一时间鬼哭神嚎,气氛极为阴森可怕,百姓们想通过“跳五猖”达到以恶制邪。逢凶化吉的效果。当然,新市的“三个半岛”除了“李家园”“步云桥”“永灵南庙”“五猖司庙”等历史文化内容外,还有很多。值此拆旧更新改造之际,这样的念旧,也示意了新市百姓炽热的爱乡之情。也期待在未来开发的文旅风格元素中,注入这方面内容,以延续本地百姓对新市历史文化的尊仰情怀。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