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针灸治疗痛证,要点全在这了
华医世界
图*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
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针灸专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
程莘农院士从医70余年,辨治思路缜密,在诊治痛症方面颇有特色。
在2021年8月24日为程莘农院士诞辰100周年,让我们共同缅怀程莘农院士。
今天,小师妹将程莘农院士传承博士后杨金生教授总结的,程老临床用针灸治疗痛证经验,分享给大家,供临床优秀的中医师参考学习。
壹
疼痛部位
01 诊治经验
程院士认为,诊治时应首先根据疼痛部位判断属于哪一个经络或脏腑。
“经络所通,病候所在,主治所及”,各经脉病候与其经脉循行特点密切相关。
只有熟记经络循行,认清病候归经,才能够准确的进行经络辨证,辨别归经。
通过分析,判断病在何经、何脏(腑),据此进行处方配穴,或针或灸,或补或泻。
进行经络辨证时,除应重视十二经病候规律外,还应注意经脉循行部位或所支配部位的病变,尤其是局部的疼痛、麻木等感觉变化和拘挛、屈伸活动转侧受限等功能障碍症状,
如脾经通过腹部,故腹部胀满疼痛属脾,多取三阴交;
前头痛多取百会;
偏头痛多取风池;
头顶痛多取涌泉等,
都是依据经脉循行路线进行经络辨证。
王焘《外台秘要》曰:“头项背痛,随身痛即灸, 不在正穴也”。
对于疼痛,程院士按照“诊病之处即是治病之处”的规律。
常常采用压痛选穴法,以压痛点作为针刺的治疗点,分穴位压痛选穴和非穴位压痛选穴。
前者常用的有募穴、背俞穴以及四肢的穴位;
后者又称,阿是穴压痛选穴,广泛用于扭伤、痹症、落枕等病,如牙痛近取颊车、下关,远取合谷、内庭。
02 验案分析
初诊日期:2002年12月17日。患者,女,48岁。
主诉:心慌、胸闷, 颈项僵硬半年余。
患者半年前感心慌、胸闷,曾在医院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经过服药物治疗后,不见好转。
现心慌、胸闷,劳累或者夜间加重,并伴有颈项僵硬,头痛头晕,严重时夜间不能平安入睡。
检查:心脏功能检查未见异常,做X光检查提示“颈部生理屈度变直”,其它如常。
辨证:营卫不和型胸痹
治则:舒筋通络、调和营卫。
取穴:以心肺之表里经穴为主。
并按症取穴:
大椎、风池、肩髃、
合谷、外关、曲池。
以补法与平补平泻法, 针刺与拔罐并用。
针灸治疗后,在颈项部进行拔罐 (走罐和摇罐),自觉颈项僵硬立即缓解。
故依法调治,同时嘱每日做3次颈部锻炼,每次10 min,隔日治疗1次。
10次后心慌、胸闷症消。
按语:
此患实为颈椎病引起的迷走交感反应,出现心慌、胸闷。
肩髃、曲池、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穴,肩髃行气活血、蠲痹通络,
曲池清泄头目,
合谷通经止痛,
大椎、风池按症所取之穴,大椎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刺之可振奋督脉之阳气,
可引清阳上行,并疏通督脉气血,引督脉之气补他经之不足,
同时刺激各方面的神经肌肉, 并松解粘连, 缓解痉挛,
改善大脑及颈肩部供血, 平衡各方向应力;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穴,八脉交会穴之一,有疏通经络、解痉止痛之功。
同时配以拔罐,可清除留于经于此处脉中之瘀血,直接舒缓颈项僵硬,从而祛瘀生新,共奏蠲痹止痛之功,
以上诸穴合用,对于颈椎病引起的早期颈项僵硬具有较好的效果。
贰
病症虚实
01 诊治经验
程院士认为,治疗时仅停留在病位的辨别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辨别其性质,从而予以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不同治疗。
导致疼痛的病理因素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病理基础,即“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前者为实痛,后者为虚痛。
因此,诊治痛症时应详判虚实,多从以下9个方面辨别虚实:
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
拒按者多实,喜按者多虚;
喜寒者多实,喜热者多虚;
饱则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
脉实气粗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
新病年壮者多实,久病年衰者多虚;
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多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
痛在脏腑中,有物有滞者多实,痛在腔胁而牵连腰背者,无胀无滞者多虚;
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加剧者多虚。
程院士认为,医者必须在对患者病情虚实掌握的基础上,选用适当的或善补或善泻的穴位,并相应施用补泻手法以加强补泻的效应,才能得到最佳的补泻效果。
《千金要方》曰:“凡用针之法, 以补泻为先”。
判别虚实是补泻效果的最基本因素,选穴与应用补泻手法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发挥的,
但这3个因素没有任何1个能单独决定补泻的效果,而且任何1个因素都能影响另外的2个因素。
疼痛所在部位的腧穴,是决定针刺浅深的基础,病情虚实是决定针刺浅深的关键,对于顽证、痛证如针刺反应不够强,就需加大刺激,要依患者的年龄、体质决定。
对于腹腰、四肢内侧等疼痛,腧穴刺之宜深,
头面、胸背、四肢外侧等疼痛,腧穴刺之宜浅。
针刺得气后,依据病性及患者体质,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对于气血虚弱,身体羸弱诸虚病证,施用补法,以鼓舞人体正气,使某种低下的机能恢复旺盛的作用;
而对于高热疼痛,邪气亢盛诸实病证,则用泻法,以使某种亢进的机能趋于正常。
除常用的捻转补泻法、提插补泻法、平补平泻法外,
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气海、关元、肾俞等穴为补;
而针刺十宣、中极、委中、曲泽等穴为泻,所以针刺时正确地选用腧穴,也是实现针灸虚实补泻的一个重要方面。
02 验案分析
初诊日期:2003年9月12日。患者,男,29岁。
主诉:胃脘部疼痛7年余。
患者于7年前感胃脘部疼痛,曾在医院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过服药物治疗后,明显好转。
但时常胃脘部不适,多在饭后1~2h后出现隐隐疼痛,痛处固定,
喜按,喜热饮,面色萎黄,四肢倦怠,纳食可,无恶心呕吐,二便调。
查体:舌尖红,中有微黄苔,脉来虚弦。
辨证:胃虚受寒型胃脘痛。
治则:温中散寒, 行气止痛。
取穴:以背俞、任脉经穴为主。
并按症取穴:
脾俞、中脘、气海、
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公孙。
以补法与平补平泻法,针灸并用,中脘、气海加灸。
次日复诊,自诉胃脘疼痛缓解。故依法调治,每日1次,10天后痛解。
按语:
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升降失常,取胃之募穴中脘,健运中州,理气止痛;
脾俞乃脾经背俞穴,温运中焦;
足三里为胃之合穴,“合治内腑”,调理脾胃,理气止痛;
气海为任脉经穴,可调一身之气;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经穴。
程院士治疗虚证疼痛,常在多气多血之经选取一些腧穴以增强补虚之功。如足阳明胃经常多气多血且气多于血,故其合穴足三里常用作补虚之要穴。
公孙穴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八脉交会之穴,
虚证配中脘、足三里等穴健脾益胃,实证配内关、太冲等穴疏肝行气,为临证调理脾胃的有效穴。
叁
辨证里热
寒热不和则痛。《素问·举痛论》载“寒气客于经脉之中,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可以看出,寒热不和,气血失调而致痛。
程院士认为,无论何种疼痛,因于寒的十常八九,因于热的十仅二三。
其所以然者,寒主收引,主凝滞,无论其为有形的寒邪,或为无形的虚寒之邪,都容易使经脉发生收缩、牵引、细急、稽滞、拘挛等病变,妨碍气血的运行而致痛。
尤其是阳气亏损的虚寒病变,或血液虚少不足以营养经脉,或阳气衰微不足以温煦组织而致痛。
凡寒邪盛的,往往出现气逆、胀满、强直、身重、拒按、不思食, 舌苔白滑、脉来弦紧有力诸症。
凡属虚寒的,则每见恶寒、倦怠、气短、喜暖、喜按、时作时止、遇冷加剧,舌淡苔薄,脉来沉细无力诸症。
因于热盛的疼痛,则多有恶热喜冷、口渴思饮、烦躁不宁、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苔黄少津、脉来弦数、痛而不可近等, 由于热邪燔灼气血而致。
热盛致痛,虽不是太多,要区分寒热真假,应着重注意:“脉象的有力与无力,舌质的淡与红,
舌苔的润与燥,口渴与不渴,喜冷饮与热饮,
胸腹是否温暖,小便的清玉黄,不欲盖衣被等”。
02 验案分析
初诊日期:2002年9月26日。患者,男,27岁。
主诉:腰痛1周。
1周前因贪凉就地铺席而卧,前2日未觉异样,第3日自觉腰部疼痛,不能转侧,不能入睡。
因家中为一楼,疑为受凉,遂用棉被包裹腰部以暖腰,
疼痛略有减轻,但仍感腰部沉重,活动受限,睡眠轻浅,
由家人搀扶至诊所,腰部裹以棉被。
查体:舌苔白腻,脉沉。
辨证:寒湿腰痛。
治法:行气止痛、舒筋活络。
取穴:
肾俞、腰阳关、委中、
大肠俞、关元俞、腰痛点。
针用平补平泻法,痛点、肾俞、大肠俞加火罐,委中刺络拔罐。
治疗结束后患者自觉腰部沉重感较前减轻、疼痛感消失大半。
嘱其起居避风寒。
每日治疗1次,针灸2次后患者可以直腰行走,
针灸5次后腰部疼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正常,睡眠亦好转,嘱其日后起居避风寒。
按语:
寒证腰痛拔罐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的目的,
热证腰痛拔罐以达到清热散瘀,通经活络的目的。
针刺肾俞、腰阳关、大肠俞、关元俞以及腰痛点等穴,并借火罐之热以除寒湿,温经散寒,使经络得通。
委中为针灸治疗腰痛最常用的一个远端穴位,在患侧委中穴刺络拔罐以加强治疗效果。
《丹溪心法·腰痛》云:“血滞不下,委中刺出血,仍灸肾俞、昆仑”。
但以上所言均指邪实宜泻之证,正虚者则不可妄刺,
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所曰:“刺委中大脉令人仆,脱色,不可不知也。”
局部取肾俞、大肠俞针刺加火罐及腰痛点针刺,共奏温经祛湿,通经通络之功,诸症悉除。
肆
辨别气血
01 诊治经验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和则百病不生,气血失和而百病由生。
《医宗必读》强调:“气血者,人之所以赖以生者也,气血克盈,则有邪外御,病安从来?
气血虚损,则诸邪辐辏,百病丛集。”
气血循行全身,不断为全身组织器官提供丰富的营养,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程院士十分重视调理气血,认为疼痛的病机主要是气和血两个方面,
尤其老年人的身体疼痛则多因气血不足。
凡属痛在气分的,多见胀而痛,时作时止,痛无常处。
凡属痛在血分的,多见痛而硬满,疼痛部位相对固定,并呈持续性的疼痛,多属于有形的血痛。
其他如食积、痰滞等,亦属于有形的一类。
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 在于调气”。
气血辨证,有助于指导补泻手法的实施,气少之经不宜深刺,以免诛伐太过,耗伤正气;
血少之经不宜出血,灸壮也不宜过大、过多,以防伤及阴血;
多气多血之经可“出血”“出气”,即可施行刺血疗法或针刺泻法;
少气少血之经则“恶气”“恶血”,即不宜采用泻法,应使用补法;
多血少气之经可“出血”“恶气”,即可刺血但不宜过分耗伤正气;
少血多气之经可“出气”“恶血”,即可用泻法引邪气外出, 但不宜刺血。
如偏头痛,为少阳经循行所过,少阳经多气少血,多气则气逆而上,
出现胀痛,选穴时必选引气下行的远端穴位,如足临泣穴等。
02 验案分析
初诊日期:2002年11月28日。患者,女,25岁。
主诉:痛经8年余。
8年来,多在经行末期或经净之后小腹疼痛,痛势绵绵,喜暖喜按,月经色淡量少,质清稀,伴有腰酸腿软,手足不温。
经中药、西药的治疗都不能断根。
神疲乏力,面色蜡黄,食欲不佳,大便溏泻,小便清长,痛甚时四肢冰凉,面色苍白,心悸,头晕,现脉细无力。
辨证:痛经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 温养冲任。
取穴:
关元、脾俞、肾俞、
足三里、三阴交。
针刺用补法并加灸。求诊时为经行第1日,每日治疗1次,至经净。
嘱下次经至时复诊, 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 痛经症消。
按语:
对于痛经的辨证,程莘农院士强调,以虚实为纲,首辨气血。
实证疼痛多发生在经前或经期,以气滞血瘀型和寒凝气滞型多见,
宜用泻法,在月经来潮前的3~5日开始针刺,至月经来潮为止。
寒凝者可以加灸法;
若经至仍腹痛者,可继续针刺1~2次。
虚证疼痛多发生在经后,宜用补法,多于月经将净前几天开始针刺,平时则以治本为主,也可加用灸法。
如经前痛者,针天枢、三阴交、关元;
经行脐腹绞痛,针气海、阴交、大敦;
经后作痛针三阴交、关元。
患者气血虚弱,血海不足,胞脉失养,故小腹绵绵作痛,得按则减;气血两虚,故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
气血虚甚,则心失所养则心悸,头面失其所荣则头晕面色苍白,脉细无力为气血俱虚之象。
关元是人体阴阳气血的关口,归任脉,可补气血, 暖下焦, 养冲任;
脾俞、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养血益气,补益全身血分之亏虚;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科调理气血;
足三里为补益气血之穴,
诸穴合用, 冲任调和,气血生化有源,并在针刺的同时加艾灸,
既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之功,又有温煦胞宫,调经止痛之用。
痛证为临床常见疾病,世界疼痛大会将疼痛定位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人类第五大生命指征,
程院士的痛症临床治疗原则,在病候归经的基础上,分清部位以远近取穴,判断虚实、细审寒热、辨别气血以指导补泻得气针法。
如果你想学习更多关程老的传承经验,
8月24日,晚19:00点,
来华医世界直播间——
听,程莘农院士传承博士后,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标准刮痧制定人杨金生教授,
在华医世界针灸大师班线上学社直播:
中风后遗症、关节痹痛的针灸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