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向豁达的贾母,为什么在贾敬灵前痛哭?
活到了八十岁的贾母,一生中经历了多次亲人去世,以她豁达的性格,应该早已看淡生死。但是,贾敬暴亡,贾母却在灵前失声痛哭,“贾赦、贾琏在旁苦劝,方略略止住”。
通常哭灵有两种哭法,一是与逝者感情深厚,悲痛难抑,比如宝玉得知秦可卿的死讯,“忙忙奔至停灵之室,痛哭一番”;二是仪式要求的哭,是哭给人看的,比如“贾珍、贾蓉跪着,扑入贾母怀中痛哭”。虽然贾敬是贾珍的父亲贾蓉的祖父,但这对父子对贾敬并没有多少真感情,否则不会在奔丧的途中听说尤氏姐妹来了相视一笑。
贾母已经活到了可以从心所欲的年纪,又是贾府的老封君,不再需要哭给谁看。同时,贾敬只是她的夫家堂侄,平时很少打交道,也说不上有多深的感情。那么,贾母为什么会在贾敬灵前痛哭?她的痛是真是假?
结合贾母的个性以及全书的内容来看,贾母此时的痛哭是真的,但却不是为贾敬而哭。她是有感而发,因贾敬之死,引发了她内心的痛。
这个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二是对自己晚年生活的迷茫而痛。通过这两方面的痛,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贾母的人物形象。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衰微之势。
相传有位禅师给富翁写祝福语,写了六个字:父死,子死,孙死。粗略地去看,这不是祝福,更像是诅咒。然而,看似无法接受的祝福,其实是人生的真谛。一个家想要正常地传承,就要遵循自然规律,按照父死、子死、孙死的顺序,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这六个字,既是生的自然顺序,又是死的自然顺序,属于正常的状态。如果反了,比如还未有孙子儿子就死了,那么家的传承就断了。
所以,人生有一大痛,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痛,不仅是因为痛失亲人,还是因为家族呈现出了衰微之势。
贾府人口众多,但从贾琏的女儿巧姐出生之后,再也未见添丁,倒是非正常死亡一个接一个。先是贾珠“一病而亡”,然后是秦可卿突然去世,再是贾敬毫无征兆地传来死讯。站在贾母的视角,在此期间,她还痛失了女儿贾敏和女婿林如海。
即便贾母足够坚强,早已看淡生死,但是,作为支撑贾府的大树,她从中看到了贾府已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微。
这让她怎能不痛?
自身先死还是家族先败?这是贾母不能为外人道的内心纠葛与迷茫。
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人普遍寿命短,能活到七十的人极为稀少,像贾母这样能活到八十就更少了。贾母从十几岁嫁到贾府,从重孙媳妇做起,几十年战战兢兢,好不容易熬到了最高位置,她自己也争气,居然活到了可以从心所欲的年纪。她的余生,完全可以在荣华富贵、儿孙满堂中安度。孙女元春的封妃,更是为她的圆满人生锦上添花,此生无憾了。
但是,现实并不如想象般乐观。早在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之时,神佛就通过拈戏给了贾母警告,贾府即将进入《南柯梦》的阶段。
这是贾母最为担忧的事情:人活着,钱没了,晚年还要经受颠沛流离和穷困潦倒之苦。
所以,在收到神佛的警示后,她不但没有想办法应对,反而更变本加厉地挥霍。
很多人无法理解贾母对宝玉的溺爱,明知贾府已经在走下坡路,宝玉的未来得不到保障,她为什么不督促宝玉学一技之长以傍身?原因很简单,在有生之年,她只想尽量满足自己。至于她身后贾府的命运,子孙的未来,她都不管不顾了。
正是出于这种心理,当甄府被抄的消息传来,她的反应是“咱们别管人家的事,且商量咱们八月十五日赏月是正经。”
贾府与甄府是世交,来往密切,甄府被抄,按照正常的心理,贾府应该夹紧尾巴自省自查,想想如何避免步其后尘。但贾母的想法却是及时行乐,趁着现在还有条件,能享受一时是一时。
也正是出于及时行乐的心理,当宝玉和黛玉闹矛盾时,她的想法是:“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她不过问宝黛为何闹矛盾,也不想着如何调和他们的矛盾,她要的只是别烦她。这也正是贾母把孩子们都拢到自己身边的原因,她希望这些漂亮而又活泼的孩子能陪着她一起享受,让她的晚年生活热闹起来。至于这些孩子的未来,与她无关,她不予考虑。
还是因为这种心理,她变着法子享乐。明知贾府已到了拿她的私藏典当度日的地步,她丝毫不肯降低享乐的规格。
但是,从贾母的身体状况来看,她还且活着呢。这便让她产生了矛盾心理:眼见贾府的衰败越来越明显,她的福禄只怕会在有生之年结束了。
贾敬之死,深深地触动了她。她不怕死,怕只怕后辈子孙一个个死在她前面,最后剩下孤苦伶仃而又穷困潦倒的她,富贵一世,却要受晚来穷。
这就是贾母在贾敬灵前痛哭的原因,物伤其类,兔死狐悲,她哭的不是贾敬,而是她自己的晚年命运。
归根结底,贾母是一个自私的人。也正是因为她的自私,她毁了宝玉,也毁了黛玉,更毁了一众优秀的女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