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个人小结
注:明天[周五] 时事栏目,以本篇小结替代,偷懒了~
01 | 疫情
去年春节,握着抢来的卧铺票乐呵呵的挤进了火车,一路上纪录下了那一年的零零碎碎。记得的,才算活过。纪录下了,也就坦然翻篇了。
“在路上”,一直是我喜欢的状态,脱离了这边角色的束缚,还未进入下一个角色的框框,思绪可以漫无目的的随着窗外的建筑、林木、湖泊、以及蓝天白云而飘动……
直到WH市“封城”消息从屏幕弹出,疫情的严重性才被拍在了心头,原本为了应景而买的口罩,才捏了捏金属条紧扣在了鼻子上,让原本悠闲的“在路上”多了份战战兢兢。
不曾想,这样的状态竟成了这一年几乎所有人的主旋律——防疫。
最开始在家待的两月,吃穿不愁,衬衣扣子被撑的都罢了工,象征性的打球运动果真是象征性的。之后到了工作地儿,在疫情阴影下,贪生怕死,不敢随意在外面吃,也担心外卖安全,即便五谷不分,也不得不支起锅灶,给自己弄饭菜。
之前知道自己是懒,而且嫌麻烦,尝试着弄了之后才发现,还有“难吃”,好在没把自己送走。可话又说回来,在锅碗瓢盆声中,即便不好吃,安心还是有的。之后随着疫情好转,弄饭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兴趣也越来越淡,青椒炒肉上撒葱花,被小伙伴嘲笑了一次又一次。
口罩,凡出门必带,仰仗疫情硬生生的给套上了这个习惯。洗手液没有缺过,往往是洗完了手之后才记起来。原本讨厌扎堆,这一年也成了政治正确的理由。
这一年疫情在我这边留下的印记——支锅灶、戴口罩、洗完手后才记消,孤僻成了道中道。
最近看到一段话:一场疫情,让我们明白“未来,拼的不是学历、不是财力、不是权力,拼的是免疫力。健康不是第一,而是唯一!”。
是啊,庆幸这一年自己及周遭关心、亲近的人,结实的结实着、硬朗的硬朗着。
更让人欣慰的是身边的一些事也都在平稳的运行着,没有什么大的起伏——没大灾、亦没大幸——不紧不慢地朝着还算理想的方向伸展着。
生活很长,遇山开路、遇水架桥,行稳必然致远;生活很短,一旦明了方位扎了进去,恨天有日月旋转。长了,疫情是山水,终将攻克;短了,疫情为天外物,无暇顾及。
02 | 思维
这一年的疫情,影响着万千行业,也没忘记捎带着我。原本计划的思维职场类应用课程,可按部就班的推进,却或直接或间接地因疫情影响,陆续地出了(资金)问题。最后,东拼西凑的搭起了个思维知识分享基本盘——公众号:思维观察员。
在伙伴们的出谋划策下,明确了内容方向,规划了推文频次,对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做了推敲。最初两天一更,涉及了职场类思维工具、热点、观念想法等内容,显得杂乱。之后换成了每周一、三、五,有主题的思维知识分享:
周一是对思维的正确运行规律(逻辑)的知识;
周三是对思维过程的再思考(批判性思维),是反思意识和技能的分享;
周五是对社会热点的观察——如何主动应用思维来观察社会事件,避免人云亦云。
这样,以往的那种“忙碌了一天后,瘫软在沙发上扣手机时的'心安理得’,却在睡前内心愧疚不已,恨不得抽自己”的糟糕感受得到了缓解。毕竟,能把一些时间用来做自己渴望做的事,哪怕是做一点点,都会使人欣喜。
我渴望理性社会的建立——即便还需很久很久——那时,整个社会将由理性公民共同参与组织及管理,没有暴怒、没有疯狂、没有自怜自艾……大众不被利益集团操作、不被舆论裹挟、不被大V忽悠、不被不合时宜的观念束缚……每个人都能理性的趋利避害、公正地处理私利与公利、客观地分辨眼前与长远的利害得失,拥有理性的谦逊、兼容、执着与激情……
而这一理想主义的“天方夜谭”,演进逻辑却简单:思维→正确思维→理性→个体理性→群体理性→理性公民→理性社会。这一演进过程一定需很多代人、几百年的延续。于当下的我而言,若条件允许,即便是微弱一粒,为这个目标做点什么总是令人激动的。所以,就有了思维知识分享的行动。
一年下来,整理分享了200多篇文字,只是阅读量上百的没有几篇,很感谢856名同样关注思考的伙伴愿意在手机上留我占一处空间。来年,若时间、精力允许,会在表达形式上做些调整——尽可能地将思维与生活、工作之间的利害关系给展示出来。
关于思维也吹过两个牛,一个是“要做朋友圈中对逻辑(思维的运作规律)了解最多的人”,强行给自己打上这个标签;另一个是“要做逻辑及批判性思维普及者”,算是给自己喊了个口号。我很清楚这些都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所以,尽我所能的为此做一点算一点。
就像和小伙伴一起已经坚持了54个月的 “小太阳·薪火计划” (←点击了解)一样,既然认定一件事是好的、是对的,那么为此坚持一些行为、相信一些信念、做一些事,就能赚得一份坦然。
03 | 讨薪
公正,确实有,但仍需争取。
这一年,经过断断续续四五个月的争取,和18个同事一起,将我们本应得到的工资给要了回来。看到大家一个个回复“到账了”,我非常开心。到账是一层原因,毕竟有了不错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验证了之前认同的那套社会运行逻辑是讲得通的,是有效的。
最开始欠薪,询问了原因,被告知延后到下个月,本着信任,等。到了下个月,依旧不见踪影,也没什么事先告知。追问后,才讲还得退后到下个月,一起发……如此反复。
每次询问,回复总是“下个月”,下个月到了,依旧没音讯,也没任何解释。再问,公司答复“会给的,只是现在没钱”……无奈走司法途径——仲裁,公司“积极”配合,当庭达成了支付协议,可到了时间,依旧没给、也没任何解释。公司分明就是通过应和,进行拖延。
仲裁走不通,就拿仲裁协议进法院——强制执行。不料公司、法人、实际控制人早已将资产转移,即便你看到他们住着大房子、开着好车,法院就是找不到他们账户上的钱。再了解,得知实际控制人早已在“被执行人”名单里,永远一副“就是不给,你能拿我怎么样”的架势。
断断续续整了好几个月,到了这个阶段,一些同事已被拖倦了, “算了,不想耗了,认了”,觉得法院都拿他们没办法,我们几个打工人又能如何?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
越到这种时候,我却越觉得好玩。前面是欺骗把信任给击垮了,直接进入司法干预,谁曾想司法干预后仍没结果。难道具有强制力的“公正”维持机构,竟如此无力,或者说这是司法制度的bug?
越想越兴奋,此时拿到工资已是次要,对这个制度的关心才是重点。如果真是bug,那意味着“可以“钻这个空子;如果不是,那一定就有其他方式把问题的解决推下去。本着秩序公正的原则,我选择相信后者。
于是顺着法院执行再往下找,找到了经侦部门——专门处理无法被执行的欠薪问题。提供了资料,说明了情况,于是经侦部门联合法院一起对法人和大股东进行谈话。反反复复三次,法院喊出“不给就拘留”、经侦部门告知“再不出钱可能会被判刑”。最后,法人和股东怕了,拿出了钱支付给了大家。
司法机构,是公正秩序的建立和维持者,看到他们确实是在尽力维护公正,也是欣慰。让我更加坚信了:并不是谁越没底线谁就越得利,而是越争取公正越能维护自身利益。
事后有人问我,“你当时不怕吗?”,我明白他是说对面是老江湖——人脉、资源、阅历、手段都有碾压优势,我这样纠缠着和人家对着干,不怕被报复???说实在的,被这样一问,倒是有点怕。
但在那个过程中,我仅想要讨个说法——大家付出时间工作了,理应拿到对应的报酬,这才符合社会交换规则的本质。
这是我理解的社会运转的基本规律之一,不管是谁,都必须维护它。
04 | 训练营
这一年,因为有做线上训练营的想法,对标了一个公众号,上面的训练营很吸引我:一点是这个训练营的理念我认同——思维训练不是立马起效的,一旦掌握了它们将有利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点是训练营的收益可观——一期21天,一人400元,一期至少1000人报名,这样一年算10期,就是400万,就算把50%做成本算,一年也能赚200万。
这个公众号已在思维模型这一领域沉淀了4年,在这个基础上推出了训练营;我关注基础思维工具——提高思维效率的具体思考工具,后期若要实现收益,也得通过训练营这个途径来为用户提供价值。
于是就报名参加了,想看看他们是怎么提供服务的,从报名流程、使用的平台、课程的设计、授课方式、训练环节、一对一辅导、激励方式、互动设置……多方进行了了解。当然,是以学员身份参与,每一课的作业也都用心在完成。
因为完成作业的频次和质量,训练营期间,得了周评奖励;在训练营结束后,成了那一期学员里的第一名,拿到的奖励是学费的3倍,学了东西还有钱赚,这就很让人开心。
得奖励是开心,但更让我高兴的是,在一波都喜欢思维的伙伴中,自己积累的与思维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还是起了点作用的。能主动的应用它们来处理问题,而且效果还不错。
这个训练营的参与对我继续把“思维“相关的知识进行分享,起了很大的鼓励作用。虽然现在的我搭起了基本盘,但是阅读、传播、互动还是少的可怜,原因在于表现形式的趣味化不足、与现实生活没能密切联系。
但是不怎么担心。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一旦我的分享增加了趣味性、并把思维与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知识分享的效果就一定会得到提升。
回过头来想想,这个训练营在具体的服务方面有哪些可借鉴呢……其实都是流程性的东西,很容易通过推理演绎出来。至于流程如何设计、利用哪些工具等,都可以以用户参与便利性为原则设置,会很灵活。
于是乎,这一年,甚至接下来的一些时间,就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做“白日梦“。只要是认定了有价值的事情,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05 | 感想
1.关于认知。琢磨来琢磨去,回归本质8个字:尊重常识+理性思考。常识,就是我们小时候思想品德课教给我们的“道理“,或者“半部论语”里说的就是绝大部分常识。思考,就是意识到自己如何思维,如何做判断、又如何通过决定产生行为。
2.关于关系。若觉得“正常人”是一种稀缺资源,一定是自己出了问题;当念叨“交友不慎”受伤时,自己一定推脱不了责任。当然,如果遇到消耗型的人际关系,撤离,果断些。
3.关于读书。两本书一个视频课记忆深刻:《批判性思维》[美]布鲁克·诺埃尔·摩尔、查理德·帕克,实用思维工具书——思考思维本身,教人如何理性思考;《时评写作十讲》曹林,接地气的观察——思考社会事件,教人如何发声;《公正:如何做是好》哈佛公开课,飘在空中的思辨——思考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及观念,教人洞悉社会本源与预测未来。
4.关于遗憾。这一年没有深刻地活过,没能深沉地审视生命、没能细微地觉知生活、没能忘我地沉侵心灵,浅尝辄止的时候太多,重复了的生活太多。
5.关于未来。大胆一点,反正时间横竖都得溜走。不管按部就班,不是守正出奇,每一步都得坚定果敢地跨出,用心灵感知,用脑袋思考。
末了,想起了昨天和发小聊天时,他给我列出的五个问题:
一、什么样的人激励你?
二、你在自己的巅峰状态时在做什么?
三、你最在乎的社会议题是什么?
四、你喜欢帮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五、你这一生希望被人怎么记得?
恰巧我对这类问题都有琢磨,于是一一做了回复,回复的过程也审视了“我”,我很欣慰。希望来年,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会有变,且能更加清晰、坚定。
06 | 寄语
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尼采
—— 鹏君 庚子 除夕·夜
# 往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