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26):梅兰芳弟子知多少--弟子王熙春

王熙春(1919-2006),祖籍山西太原。父亲王景隆,在 30 年代是南京天韵楼的名琴师,母亲王凤翔为梨园花旦。王熙春自幼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并能歌善舞,讨人喜欢。她从小跟着母亲学唱,嗓音甜润清脆,歌喉婉转优美。天赋条件极佳,很早就献艺于秦淮歌坛,在众多的歌女中脱颖而出。当时的人们都熟悉这个秦淮“九姑娘”。没几年功夫,在她豆蔻年华时已名声鹊起。

1927 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的市政府就设在明清两代的考场所在地——贡院。市府机构增多,公务人员也随之庞杂。使得秦淮河畔夫子庙的市面迅速畸形地热闹起来。原来一些茶园兼带演出的地方,大都改为有歌女清唱的戏茶厅。据《南京夫子庙地区文史资料》记载:“夫子庙的戏茶厅从开业到解放前夕,专营歌女清唱的茶社有 14 家之多。如天韵楼、天香阁、义顺茶社、鸣风茶社、建新、全乐、同乐等戏茶厅。”这些戏茶厅中的歌女均系清唱,每人选唱一段京剧,最后由几个著名歌女联唱,犹如“行云流水”一般。这群歌女个个花容月貌,娇艳娟秀。后来尤以王玉蓉与王熙春最为突出,在梨园界有“南北二王”之佳誉。

1939 年,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的唐生智。值母亲七十寿辰,举办盛大堂会,以祝贺寿庆大喜。据台湾老报人喻血轮在《绮情楼杂记》书中叙述:“凡夫子庙歌女,俱被征召,笙歌鬓影,颇极一时之盛。时歌女中有四小金刚之一王熙春者,绝美,含苞初放活泼玲珑,一曲既终,清澈入云,生智见之,大为颠倒!”嗣后,唐生智差专人以重金啖之,以欲致熙春。然而,熙春的母亲王凤翔视女儿为掌上明珠,不为金钱所惑,被凤翔所峻拒。虽往返再三无所成,遂使唐生智无奈怏怏。

当年,南京演出的剧场很多,比较著名的有金陵大戏院、百利大戏院、贡舞台、大世界、陶陶大戏院、明星大戏院、中央大舞台、南京大戏院等等。王熙春那时几乎在以上的剧院都展演过才艺。上演的剧目如《桃花庵》、《指花为媒》、《珍珠汗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天雨花》等。经过不断的舞台实践,王熙春已成为南京周边地区的梨园新星。

1939年初,王熙春赴香港演出。一天在演《宇宙锋》时,到了“老爹爹发恩德”唱[慢板],刚唱到第二句,忽然瞥见台下坐着梅兰芳,心一慌,拖腔时竟掉了板。

散戏后,梅先生夫妇在冯六爷夫妇的陪同下来到后台。王熙春对梅先生说:“让您见笑,我掉板了。”梅先生笑着说:“演戏难免失误,总体来说还不错,挺有悟性。”冯夫人接话说:“既如此,您何不收他做个徒弟?”

梅先生莞尔一笑。王熙春福至心灵,马上跪下磕头。

翌日,冯六爷摆了两桌酒为王熙春行拜师礼,正式入了梅门。

王熙春《十三妹》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熙春在演出时受到黄桂秋京剧名家的指点提携。于 1936 年仲夏,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庆贺仪式,地点选在夫子庙有名的“都一处”川菜馆。摆了四桌酒席,由戏院老板主持拜师礼仪,出席的嘉宾有田汉、阳翰笙、马彦祥、高百岁、李亦青、赵韵声等等。王熙春在香烛前,面对老师跪下虔诚恭敬地磕了三个头。黄桂秋笑容可掬地赠给徒弟三件纪念品:“一件黄帔、一面镜子、一幅国画”。自此,17 岁的王熙春便成了黄门中的第一位弟子。

抗日战争爆发,王熙春举家避难重庆。途经汉口时,被当地天声舞台老板诚邀作短期演出。恰巧上海名家赵如泉、安叔元、赵君玉等正在当地演出。就与上述海派名伶合作了《三堂会审》等许多传统折子戏。不料黄师也到汉口,并在大舞台献演。王熙春获悉不胜高兴,觉得又有机会可向老师请教学习。恰巧厉家班的厉慧敏也在向黄桂秋老师学戏,这样大家一同兼演兼学,一举两得,得益匪浅。“孤岛”时期,王熙春经田汉、高百岁推荐参加了周信芳领导的移风社。移风社的阵容很大,将近 200人,周信芳是社长兼主演。生旦净丑、四梁四柱,行当齐全。1939 年起,王熙春进移风社后在卡尔登、黄金等戏院,和周信芳大师同台演出过三年多。陪同周大师演过的传统戏有《桑园寄子》、《四郎探母》、《黑驴告状》、《审头刺汤》、《投军别窑》、《打渔杀家》、《乌龙院》、《大探二》、《南天门》、《战蒲关》、《翠屏山》、《金水桥》、《宝莲灯》、《赵五娘》、《甘露寺》、《武家坡》等等。连台本戏有《天雨花》、《孟丽君》、《文素臣》。小本戏有《董小宛》、《雌雄剑》、《龙凤帕》、《六国封相》、《吕布与貂蝉》、《韩信与樱桃娘》、《香妃恨》等。还有和其他梨园名家合演的《温如玉》、《冷子冰》、《铁尚书自食鼻耳羹》、《方孝孺碧血十族恨》等剧目。

王熙春《香妃恨》

王熙春在卡尔登演 《香妃恨》时才是 20 岁的青年演员,对于人物的理解与分析,概念是模糊朦胧的。周信芳无私地帮助她分析香妃的性格,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剧中超越了青衣行当的程式化表演,然而又归属于青衣行当的应工范畴。王熙春很有悟性,对香妃这个少数民族女性其外表秀媚,内心则刚直的表演特征,处理得恰当到位。后来,将《香妃恨》移植拍成电影《香妃》,获得了成功。接着又将连台本戏《文素臣》搬上银幕,请朱石麟担任编导。由此,王熙春从戏曲舞台走进了电影银幕,从而一跃成为影剧两栖明星。

王熙春的银幕形象,青春美丽,秀外慧中,受到观众喜欢。于是接踵而来的片约不断,她从 40 年代起,到 50 年代初的十年中,据不完全统计,共拍过 20 多部影片。如《香妃》、《文素臣》、《孟丽君》、《雪艳娘》、《明月重圆夜》、《乐园思梦》、《碧萝公主》、《国魂》、《银海千秋》、《生与死》等等。这在我国梨园界是首屈一指、绝无仅有的。并且,王熙春在所拍的影片中都是主角,从未当过配角,这在我国电影史上也很罕见。

文革前夕,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色京剧戏曲艺术片《尤三姐》,这是王熙春艺术人生的最后一部影片。从此便退出影坛。

王熙春出演的戏曲艺术片《尤三姐》片段

抗美援朝时,曾多次跟随华东地区慰问代表团赴朝鲜,为最可爱的人作慰问演出,受到剧团与上级领导的表彰。随着全国文艺形势的发展,全面贯彻支援内陆建设的文艺路线方针,王熙春调往安徽合肥市京剧团,直至退休返沪定居。晚年过着安逸幸福的生活,她满头银丝白发,精神矍铄。87 岁高龄时还热衷关心我国京剧振兴事业。经常参加业余京剧票房交流活动,热情辅导帮助京剧爱好者,是一位热心宣传京剧的积极分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