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一支考古队在位于荆门市的...
1986年3月,一支考古队在位于荆门市的包山大冢上打下了一个16米深的探洞,队员们正在认真分析这带上来的土样时,突然,脚下的探洞内传出一种轰隆隆的声音,似万马奔腾,由地底直冲地面。
所有人大骇,急忙迅速后退,更加让人惊惧的是一位抽烟的队员面部莫名形成了一个火团,然后这团火又迅速变成一道火线反射入地下。
事情发生在一瞬间,队员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呆了,等反应过来后,他们赶紧用大块泥土将洞口封死,所有人这才长舒了一口气,万幸的是这位队员只是烧焦了眉毛。
领队李兆华却表现得异常兴奋,他认为这是地下的沼气,有沼气证明地下空间密闭好,意味着大墓极大可能保存完好,那么先前发现的盗洞则不足为虑。
李兆华很快向荆门博物馆馆长刘祖信提出了发掘建议。
“你确定大墓没有被盗?”,刘祖信问道。
“没有”,李兆华说
“发掘需要那么大一笔巨款,如果弄错了,将来我们可不好交代”,刘祖信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放心吧,肯定会有收获的”,李兆华就这样再三保证。
包山大冢原本并没有打算发掘,1986年2月28日,荆沙铁路规划出炉,它正好挡在了必经之路上。
当地传说,这个大冢是历史上申包胥的墓,无论传说真假,从直径54米,高6米的残存封土来看,必定是一个王侯级的大墓
于是,先期的勘探工作就落在了荆门博物馆肩上。
刘祖信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发掘这么大一座墓葬,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巨大的,中国十墓九空,如果已经被盗了,就不存在发掘的价值,直接把大冢推平即可。
经过长久的反复思考,刘祖信终于向上级提交了发掘申请。但是他也知道,不到看到椁室的那一刻,任何保证都会有意外,现在只能赌一把了。
1986年6月,包山大冢正式发掘,由于当时机械条件差,加之考古的特殊需要,封土及填土只能靠人力肩挑,包山附近的多个村的村民都投入到了这场古墓大挖掘当中,加上看热闹的村民,足有万人之多,场面之壮观前所未有。
封土堆移除后,大墓开口暴露在人们面前,它长34米,宽32米,墓道长19米,宽10.3米,面积接近1300平方米。
当所有人正在为如此大墓而兴奋时,李兆华却在为两件事情而担心。
一是在进入清理墓坑阶段,墓坑内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白色的雾气。这些气体又是什么?难道又是沼气?可又让他感到迷惑的是一个墓内哪来那么多沼气?
想来想去,李兆华认为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墓内埋葬着大量的殉人
另外一个担心就是有个盗洞一直伴随着清理向下延伸,已经距离地表8米了,却还深不见底,此时在李兆华的心紧张忐忑,难道之前大墓完好的判断出现了错误?那么之前信誓旦旦的保证看来似乎是个笑话。
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除了向下继续发掘已经别无选择。
当清理到深入墓坑15米时候,奇迹出现了,盗洞戛然而止,李兆信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现场一片欢呼雀跃之声。
这时候他细心地发现这个盗洞出现了多个方向的走势,并且在盗洞拐弯的地方,发现了青铜铲以及早已腐朽的麻绳等盗墓工具,并且还有一副人体骨架,很明显这骨架是盗墓贼。
奇怪的盗洞以及死去的盗墓贼,给大墓笼罩了一层更加神秘的阴影。
据专家分析认为,盗墓发生在下葬不久,该盗墓贼学艺不精,屡次怀疑盗洞方向的正确性,所以在地下多次调整掘进方向,结果盗洞过于曲折,不利于通风,盗墓贼就闷死在里面了。
1987年1月11日上午,在深入地下18米后,椁室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它接近正方形,长边约7米,此时覆盖在椁盖板上的竹席色泽如新,有着很好的韧性,一切仿佛发生在不久之前。
市长来了!省长来了!各领域专家都来了!现场人山人海,所有人只有一个目的,想共同见证2300年前那个下葬时的定格的时刻。
椁室盖板在万众瞩目中打开了,盖板下50平米的椁室被分成了5个空间,中间是棺室,为墓主人的长眠之所,周围的四个分室则被用来存放随葬品。
坟室盖板打开,里面充满了大量的水,此时李兆华突然解开了心中的一个谜团,发掘过程中墓坑内的雾气其实就是大墓内挥发出的水汽。
经过一周的清理,大墓中出土器物3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件套,并发掘出448枚竹简,创造了中国多个第一。
最为奇特的是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折叠床。该折叠床为全木制,没有一根钉子,全部用榫卯结构咬合,展开2米左右,折叠后只有60厘米,古人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还有中国最早的带套毛笔。中国最早的漆绘人物画:《迎宾.出行图》,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最早出土的法律文书:迄今发现的关于刑律的最早出土文字资料。
内棺打开后,有一幅人体骨架,身上衣物早已腐朽,贴身随葬有玉璧,玉环等器物。
同时还确认该墓的墓主人并不是传说中的申包胥,而是楚国第三号人物左尹邵佗,他主管全国的司法。由于史料暂缺,已经无法得知他的详细生平。
包山大冢后来被列为中国第三大考古发现。